淺議插花藝術與現代生活之美論文

才智咖 人氣:1.37W

插花藝術是指將剪下來的花枝、果、葉等作為素材,經過巧妙的組合,實現不同素材之間的顏色搭配。在插花搭配上通過流暢的線條設計將自然美感從自然環境中轉移到室內,一方面裝點室內環境,另一方面提升現代生活美感。插花藝術之美感同時也是人的精神、本源、本質、規律的再現,需要用心靈去體會。

淺議插花藝術與現代生活之美論文

一、插花形式與技巧

插花藝術在不同人的創造下產生不同的形態,即呈現出多種美感。插花根據人們的喜好及創造產生多種形式,常見的形式有:花束、花籃、新娘捧花與頭花等。其中花束在形式上比較自由,有一定支撐力度的枝條、葉、藤或非植物材料做成的插花支撐架,經過錯落有致的插花搭配,產生具有層次美感的插花組合,該種插花形式比較適合演出。而花籃在中國人的活動中常見,多為暖色調,搭配比較協調,應用到演出、探親、喜宴等諸多場所中。而花籃的形狀可以設定為水平型、扇形、三角形、L型、圓形等。新娘的捧花、頭花可以採用半球形、球形,頭花的花型一般根據髮型而定①。插花具備一定的技巧才能通過素材的科學搭配產生較好的視覺效果。常見的插花技巧有:水平型、三角形、扇形、L型、倒T型、橢圓型,等。其中水平型的插花藝術,關注的水平衡向的視覺效果延伸,追求的是從左向右的優雅線條的設計,在實際設計環節中以中央稍微隆起為主,應用到茶几、餐桌中。三角形的插花以15度、45度、75度為基礎,將插花設計為正三角形、等邊三角形或是等腰三角形。在扇形插花結構設計中,從中心呈現放射狀態構成扇面形狀,在中央常以大朵的花卉為主題渲染氣氛②。

二、插花藝術創造

由於大部分插花素材為植物,在某種意義上,插花藝術屬於一種快文化產物,也可以被看作是一次性的消費。這是因為與畫像、雕刻、盆景等相比,插花作品保留時間比較短,缺乏回味性。那麼如何消除插花藝術該種弊端,是插花藝術發展的目標。插畫作品的設計需要具備強烈的視覺感,有所蘊藉,在人的內心給人以安慰,並且為欣賞者提供想象想的空間。那麼,在插花作品創作當中,藝術家應當是具備敏銳的思維和審美,從普通事物上捕捉到驚心動魄的東西,實現美的創造。同時,插花藝術能夠直接賦予植物第二次生命,使得他們在特殊的組合下展現出人工創造美。從人的內容進行分析插花藝術,好的插花作品,實際上也是人的內心深處的一種感覺,也是水到渠成的'體現。插花藝術與現代人生活的美感息息相關,如果可以的追尋插花技藝完美,將會導致插花作品不能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③。

三、插花藝術與美的結合

插花藝術作品在不同場所中的應用,其應用方式不同,其與美的結合方式也不同。插花藝術與美的結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1)會議插花的美感.會議插花應用對於環境氛圍的裝飾效果較好,如,在會場佈置上能夠起到較好的渲染氣氛效果,以達到錦上添花左右。在不同的會議場所中的插花含義不同。如,在典禮、演出、會議、婚禮、甚至廟會上都會應用到插花藝術,通過不同形式的插花作品應用,能夠使得現場環境變得溫馨、隆重、典雅。同時插花能夠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起到提升生活美感的作用④。(2)酒店賓館插花的美感.隨著社會經濟逐漸發展,酒店成為了社會發展關鍵組成部分,插花藝術作品在酒店中的應用,能夠有效的提升酒店環境氛圍,和檔次。同時從視覺上是消除酒店的經濟消費感,為客人提供賓至如歸的感覺。(3)家居裝飾插花的美感.插花在現代家居裝置中的應用最為普遍,家庭主人根據個人喜好進行插花,其所設計的作品能夠與室內環境相符,並且營造溫馨的室內環境。室內插花既滿足了現代人對於生活品質的要求,還通過小小的創意應用改變室內環境。如今插花已經成為了室內裝置不可或缺的部分,這也是現代人審美提升具體表現。(4)個體品位與插花藝術的美感.插花藝術除了對於不同環境場所的裝飾,同時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很多人的精神寄託。人們在投身於插花藝術環節中,能夠將插花作為一種能夠與人的靈魂溝通的事物。人們能夠根據自己的想法創設出不同的插花作品,或妙不可言,或可傾可訴。從思想意境上分析,插花藝術能夠向外界傳遞一種美麗的遐想,將將思想與視覺相互結合,產生最為美好的藝術作品。

綜上所述,插花藝術在人們的生活中越來越普遍,在人們的生活品質逐漸提升的基礎上,對於插花藝術的重視程度也顯著提升。插花藝術除了能夠裝飾環境之外,還能夠為人們提供遐想的空間。插花藝術與現代生活之美聯絡密切,插花藝術來源於生活,並其提升了生活事物的美感。而現代生活也是插花藝術產生的背景。因此,在本文中對於插花藝術與現代美感進行研究,希望能夠提升插花藝術美。

註釋:

①朱迎迎.中外插花藝術比較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08.

②張菲,鄭國生.淺談現代插花藝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6(12):43+45.

③王娜.中國古代插花技藝研究[D].西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6.

④龍振宇.插花藝術的審美與創造[J].花木盆景(花卉園藝),200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