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現代性與中國傳統藝術的現代化

才智咖 人氣:9.75K

摘要:我國傳統藝術的現代化引發了爭論,中國藝術界只有立足當下,正確理解“現代性”,客觀地對待經濟、文化的全球化,發揚“拿來主義”精神,區別對待西方的現代科技文化與文化藝術。將西方現代藝術與中國傳統藝術辯證、有機的結合起來,方能實現傳統藝術真正的現代化。

論現代性與中國傳統藝術的現代化

關鍵詞:現代性 傳統藝術 現代化

前言

由於“現代性”的內涵是隨著時代、地區、民族等因素而產生不同,所以我們要將這個概念運用到中國傳統藝術的現代化問題中時,必須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用辯證、發展的方法將西方的“現代性”與中國的傳統藝術中“民族性”的有機的結合起來。

一、藝術“現代性”的產生與發展

對於什麼是“現代性”,福柯在其《什麼是啟蒙》中說:“我不知道我們是否可以把現代性想象成為一種態度而不是一個歷史時期。所謂態度,我指的是與當代現實相聯絡的模式;一種有特定人民所作的資源的選擇;最後,一種思想和感覺的方式,也是一種行為和舉止的方式……”。因此,“現代性”實際上是一種超越、發展傳統的行為或觀念。黑格爾更認識到了現代性對於藝術的現實意義:藝術家擁有創作的自由:

l9世紀中後期至今的現代、後現代主義藝術運動,就是藝術家們自由的進行藝術創作,不停突破傳統、進行各種藝術實驗的表現。但是,二者所表現出的“現代性”含義又是有所不同的。現代主義藝術中的“現代性”與歐洲工業革命引起的社會物質和精神層面的動盪有著不可磨滅的關係。工業革命導致尼采所說的“上帝死了”,宗教神話思維被現代科技理性所取代。這種宗教整一性意識遭到徹底破壞,必然帶來了全社會性的困惑、混亂和焦慮。藝術領域中先後出現了印象主義、後印象主義、野獸派、立體主義以及表現主義、未來主義等各種我行我素的實驗藝術,就是藝術家面對這種社會劇變所作出的反應。而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痛苦以及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後,藝術家們開始將自己完全淹沒在現代科技文化的浪潮中,不再象19世紀的痛苦掙扎,通過迴歸自我來對抗科技壓力,而是開始滿心喜悅的享受了,後現代主義也就是因此現了。雖然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後現代主義的出現與風靡,標誌著統治西方200多年的“現代” 世界觀的危機,但實際上“後現代”又何嘗不是一種新的“現代”觀呢,它們只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文化的發展呈現出了與傳統更多更大的不同而已,他們是有著本質的聯絡的。因此,當我們借鑑西方的“現代性”觀念時,必須用辨證和發展的眼光來看,而不可斷章取義。

二、西方“現代性”的擴張

除了用歷史發展的眼光去看“現代性”,還要注意由於發展先後、經濟基礎不同、社會制度差異等因素所造成的東西方現代化程序中的強勢和弱勢之分。注意到這個因素,就不會迷失自我而盲目的被他人所左右。

發端於經濟全球化的文化全球化,就是這麼一個源自西方世界的強勢文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已開發國家以其強大的經濟、科技實力不僅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導,也成為“文化全球化”的主導;更多的開發中國家扮演著弱勢的角色,傳統文化不得不面對著伴隨經濟全球化而來的西方現代、後現代文化的猛烈衝擊。“全球化”的美國文化被形象地概括為“三片”,即代表美國飲食文化的麥當勞“薯片”、代表著美國電影文化的好萊塢“大片”、代表美國資訊文明的矽谷“晶片”。而在藝術領域,美國在二戰後藉助其霸權化的科技、經濟、政治地位向滿目瘡痍的歐洲推廣美國式藝術,先後樹立起了滴灑抽象表現主義、集合主義、波普藝術、極少主義、觀念主義等符合美國意識形態需求的藝術流派,並使之隨著經濟全球化擴張到世界各地。在二戰後3O年內,美國式藝術成為世界性藝術,成為世界藝術發展的風向標。美國著名學者約瑟夫·奈認為,相對於政治經濟的'硬力量,文化是一種軟力量,但是它對社會的影響力和滲透力卻是持續不斷的。英國學者湯林森更認為這是一種新的文化殖民,是文化帝國主義的在全球的擴張。雖然湯林森說的看起來有點偏激,但是文化全球化傳播的力度和強度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代,其發展勢頭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