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淺孔留礦法開採的鎢礦山風險管理的論文

才智咖 人氣:1.89W

新版《安全生產法》明確生產經營單位必須"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工作",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上升到了法律的層面。按照國家安監總局頒佈《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標準化規範》(以下簡稱《規範》),國內大部分礦山企業從2007年開始開展了安全標準化建設工作。但從考察掌握的情況來看,很多礦山的標準化建設偏離了國家安監總局的初衷,有的將重點工作放在井下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上;有的是聘請了中介單位編制了一大堆規章制度、規程等檔案,沒有落地發揮實效。《規範》明確指出:"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是安全生產管理工作的基礎,是建立並保持安全標準化系統的核心和關鍵。"

某淺孔留礦法開採的鎢礦山風險管理的論文

如何有效開展和實施風險管理,是每個礦山企業在安全標準化建設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2].本文闡述了某淺孔留礦法開採的鎢礦山風險管理的應用。

1 風險管理方法

風險管理是指如何在一個有風險的環境裡把風險降至最低的管理過程,是研究風險發生規律和風險控制技術的管理學科。礦山風險管理是通過對礦山生產過程中的危險因素進行識別、評價,對生產過程中涉及的風險實行有效的控制。通過主動採取行動,妥善地處理風險所造成的不利後果,實現安全生產。

風險管理的基本步驟為:風險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3],具體過程如圖1所示。

2 風險管理的實施

南方某地區一鎢礦山,屬於急傾斜脈狀黑鎢礦床,巖礦穩固,分界明顯,地下平峒-盲斜井開拓,多中段同時開採,採用淺孔留礦採礦法,年生產原礦處理量15×104t左右。

2.1 作業活動劃分

根據該礦山井下生產作業的實際情況,結合作業範圍和作業任務的方法,將作業活動分為:①放礦平場作業;②採場內打鑽放炮作業;③運輸作業;④巷道掘進爆破作業;⑤支護工作業;⑥裝置設施安裝維修作業等。

2.2 危害辨識

(1)危險、危害因素的分類。在進行危害辨識之前首先對危害型別進行分類。危險、危害因素的分類,基本上有2種方法:一種是按導致事故的.直接原因進行分類,根據國標GB/T13816-2009《生產過程危險和危害因素分類程式碼》的規定,將生產過程中危害和有害因素分為4大類[4],分別是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環境因素和管理因素。一種是參照事故類別分類,根據 GB/6441--1986《企業職業傷亡事故分類標準》規定,將危險、危害因素分為19類[5],即物體打擊 、車輛傷害、機械傷害、起重傷害、觸電、淹溺、灼燙、火災、高處墜落、坍塌、冒頂片幫、透水、放炮、火藥爆炸、瓦斯爆炸、鍋爐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其它傷害。

(2)危害識別方法。常用的危害辨識方法有:詢問與交流法、現場觀察法、安全檢查表法、統計分析法、作業危害分析法等。根據金屬地下礦山生產特點,本文依據礦山歷年來的事故統計分析情況,結合採用作業危害分析法[6](JHA)對導致事故的危害因素進行辨識。作業危害分析是對作業活動的每一步驟進行分析,辨識潛在的危害並制定安全措施。礦山是安全生產的高危行業,必需對礦山所有的作業進行作業危害分析,但首先要確保對關鍵性的作業實施分析。據統計,2006~2014年,該礦以及該地區同類型、同規模、同樣採用平硐開拓淺孔留礦法開採的5家鎢礦山企業,採場作業過程中發生的工亡事故的主要型別有中毒窒息(4起)、冒頂片幫(2起)、觸電事故(2起)、物體打擊(2起)、坍塌事故(3起)。其他傷害有跌傷、碰傷、夾傷 、擠傷等。對所發生的事故進行分析,發現事故大多發生在採場的準備輔助工序階段,即放礦平場作業工序階段,這個工序階段發生的事故佔礦山事故的70%.因此,限於篇幅,本文選擇僅對放礦-平場作業工序進行風險危害分析。

2.3 風險評價

風險評價方法一般分為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7].定性評價是將可能性的大小和後果的嚴重程度及風險程度分別用定性的語言或表明相對差距的數值或等級來表示,如JHA法、LEC法和風險矩陣法等。定量評價是將它們用概率或其他確定的數值來表示,如事件樹分析(ETA)、故障樹分析(FTA)等。

根據礦山生產的特點,本文采用作業危害分析法(JHA)。主要目的是防止從事此項作業的人員受到傷害,分析時不僅要分析作業人員操作不規範的危險有害因素,對作業環境的存在的潛在危害和工作本身面臨的危險、有害因素都要識別出來。

風險等級劃分:風險(R)=可能性(L)×後果嚴重性(S)利用JHA法對放礦-平場作業活動存在的危害進行風險評價。按照放礦-平場作業程式,工作步驟分為:作業現場安全確認-平場工檢查並搭設採場天井平臺及梯子-進入採場灑水、處理松石-確定每個漏斗應放礦的車數-平場工離開採場,放礦工從漏斗放礦-將礦石運出平巷並倒入溜井-放礦完成後,平場工再次進入採場處理松石-平整採場。

根據工作步驟,對每項活動的危險危害因素、可能發生的事故、現有安全控制措施、危害發生的可能性、嚴重性進行分析,得出其風險度,從而評出每個步驟的風險等級。其中:人行天井平臺架設不規範、處理卡鬥時沒有長短釺杆搭配、採場內照明不足、人員爬天井時或在天井邊平場時注意力不集中等為一級風險;用釺杆撬礦石卡鬥、人站在礦車上用釺杆處理漏斗、人身體部分或全部進入漏斗內等為二級風險;採場通風不良、採場松石異常、單人作業、漏斗附近架線裸露、處理礦石懸拱等為三級風險。

2.4 風險控制

(1)確定不可承受風險,立即進行整改 .根據JHA法的評價結果,確定放礦平場作業中的不可承受風險。其中風險等級為三級的作業活動是高危險性的作業,需立即停止作業、採取有效控制措施進行整改。風險等級為二級的作業活動是危險性中等的作業,需要近期內限期整改。風險等級為一級的作業活動是可承受風險的作業,在有條件、有經費時整改。從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在放礦工作業過程中,採場通風不良、採場松石異常、單人作業、漏斗附近架線裸露、處理礦石懸拱等五項風險等級為三級,是不可承受風險,需立即停止作業進行整改。

(2)對應不同等級分先,制定相應風險控制措施。危害辨識、評價以後,應制定消除或控制危害的措施。確定措施時,主要從工程控制、管理措施和個體防護3個方面去考慮。①消除危害。改變現行生產工藝、改善環境(如通風、照明)、完善裝置及工具(如安全繩)。②控制、隔離危害。當危害不能立即消除時,採取隔離危險源等措施,如停止作業、設定警示標誌禁止入內。③減少在危害環境中停留的時間。如儘量不在採場內、漏斗前等存在風險的地方停留過久等。④加強管理。如執行危險作業審批制度,制定指導作業書,制定應急預案,加強現場監督檢查;加強對一線員工的操作培訓等。

3 討論

礦山企業普遍存在從業人員素質較低、安全防患意識弱的問題,而且每家礦山企業的安全管理現狀和特點各不一樣,為確保風險管理的可靠性,必須注意方式方法。

(1)全員參與風險管理[8].員工是風險管理的組織者、參與者更是風險管理的物件。風險管理不僅是靠風險管理人員,更重要的是要讓從業人員全員參與、並且形成習慣。大家都有了風險管理的意識,風險管理才能取得實效。

(2)資訊公開。應當將作業危害分析的結果告知到所有從事該作業的人員。

(3)對從業人員進行再教育。根據風險辨析的結果,要對礦山從業人員進行再教育,並充分進行討論,使從業人員懂得怎樣去防範和處置風險。

(4)持續改進。生產是動態的,風險管理是一項長期性工作,不能一勞永逸,必須持續改進。

4 結論

抓好地下礦山開採過程中的安全生產和標準化建設,必須從礦山生產系統的危險源辨識入手,以風險控制為核心,採用綜合手段管理風險,實現風險的可控和事故的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