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欠發達地區高校科技創新效能的思考的教育論文

才智咖 人氣:2.45W

摘要:

對中國欠發達地區高校科技創新效能的思考的教育論文

針對當前中國欠發達地區高校科技創新效能不佳的實際問題,剖析了當前阻礙高校科技創新效能充分發揮的制約因素,對如何提升欠發達地區高校科技創新效能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

欠發達地區;高校;科技創新;效能

高校科技創新體系在國家創新體系中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1]。近年來,欠發達地區高校憑其龐大的科研力量和創新群體,在加強科學研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工作,推動當地國民經濟發展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目前中國欠發達地區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整體水平還不是很高,科技創新的效能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一、充分發揮科技創新效能是欠發達地區實現跨越發展的必然選擇

欠發達地區作為一個相對的、歷史的區域範疇在中國許多省份呈現出一些相同的主客觀特徵。主要表現為:工業程序滯後、地方財力薄弱、社會事業不發達、思想觀念陳舊保守、執政理念方式落後等等。欠發達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滯後是由資源、資金、人才、政策、機制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長期以來小農經濟和不斷滋生的隨遇而安的觀念和行為影響,一部分地方和單位只看到自身所處的困難和問題,看不到機遇和希望,缺乏創新的願望和知難而進的精神動力。由此導致欠發達地區科技創新成果產出相對偏少、成果轉化率偏低、成果的成熟度不夠或缺乏可行性。

技術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經濟發展依賴於技術創新,而技術創新必須有一個結構良好、執行高效的創新體系[2]。對中國高校的科技創新體系來講,所謂效能是指高校的科技創新知識與硬體環境、科研管理制度、激勵制度、財務制度、成果轉化制度等是否能夠保證科技創新投入資源(人、財、物)的生產潛力能夠充分地發揮出來。當今世界正處於一個大變革、大開放、大發展的時代,與發達地區同處於競爭的大背景下,欠發達地區只有藉助現代科學技術,堅定不移地依靠科技創新,才能開創一條速度、質量、效益、後勁相統一的跨越式發展道路,才能順應歷史發展潮流並後來居上。從根本意義說,社會變革和經濟發展為欠發達地區帶來了機遇,科技和創新為欠發達地區產生鉅變提供了保障,科技創新是欠發達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影響欠發達地區高校科技創新效能發揮的因素分析

1、科技成果固有模式的制約。

目前中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模式基本上是:開題立項→研究開發→成果鑑定→申報獲獎,此模式使得科技成果本身的技術條件不夠成熟。特別是國家高新技術專案,大部分是國家各部委組織相關領域和行業的專家通過論證而確定的,該立項方式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一是立項課題所組織的專家幾乎都是相關研究領域的傑出代表,他們往往側重於科學技術領域的前沿和高新,而忽視技術的'實用性,獲獎成果在技術上不夠成熟,仍停留在實驗室的理論研究階段,科技專利還須在小試和中試的基礎上進行開發,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因此所研究開發的成果未必符合當前社會的需求;

二是專家之間的門戶之見和利益之爭往往不能真正決定科研領域的重大決策,導致科學研究與生產實際嚴重脫節。高校科技就算是轉讓到有關企業,也往往不能在現實生產中投入執行,浪費許多人力、財力,造成企業不敢引進最新科技專利。

2、科技成果轉化的投入不足。

根據西方已開發國家的經驗,一項成熟的或成功的新技術成果應用於社會生產生活,需要通過實驗室成果、中間應用放大試驗、工業化或產業化三個階段,資金投入比例大致為1∶10∶100,而中國僅為1∶1.1∶1.5,欠發達地區的比例則更低,且當局經費投入多集中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3]。顯然,用於技術應用開發的資金明顯不足,而這一點又恰恰是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的關鍵。據資料顯示,發達地區高校如北京、山東、浙江等在投入要素各個指標上都佔有絕對的優勢,其中,“財”要素的投入是欠發達地區高校如貴州、青海、寧夏等的30倍、“人”要素是欠發達地區高校的6.43倍[4];在產出方面,發達地區高校的突出優勢表現在成果轉化方面,因為發達地區高校所處的區域的經濟比較發達,相對欠發達地區高校更容易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由此可見,欠發達地區高校科技創新效能不佳,科技與經濟脫節是主要因素之一。

3、企業缺乏轉化科技成果的動力和壓力。

科技成果應用或生產單位對技術的需求程度是決定科技成果轉化程度的首要因素。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當局的促進作用不是直接干預科技成果轉化供給主體和需求主體的行為,而是通過巨集觀政策間接地干預。欠發達地區由於缺乏科技、教育、經濟一體化的整體發展規劃,高校的科研與社會生產脫節,高校科研的效益觀念、大生產觀念和市場觀念淡薄,使大量的科技成果遊離在企業和市場之外。目前,雖然欠發達地區當局為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優惠政策,但銀行、稅務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配套措施不全,當局還沒真正起到服務於科技成果轉化的引導和協調的重要作用,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的良好市場外部條件並未真正形成。有些企業包括周邊地區企業雖然認識到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但新技術的使用需要一筆投入,且不一定能保證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企業領導人往往從短期行為出發,由此影響了科技成果的利用,影響了企業與高校科技的融合。

三、提升欠發達地區高校科技創新效能的對策

欠發達地區高校科技創新效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中國高校科技創新融入現實經濟建設的程度還有待加強[5]。如何促進中國欠發達地區高校的科技創新與當地的經濟發展實際緊密地結合起來,是擺在中國高校科技管理部門與高校科研人員面前的核心問題之一。

1、緊跟時代科技創新步伐,優化現行科研管理體制。

充分發揮欠發達地區高校科技創新效能,首先要認識到科研成果的轉化與高校教學科研的水平提升是相互推動、相輔相成的,要把科研成果轉化放在與教學科研同等重要的地位。欠發達地區高校應與時俱進,改革以行政為主導的科研管理體制,充分放權於院系,淡化行政等級色彩,逐步營造暢通的資訊溝通機制和有利於合作創新動機的氛圍,加強校企、校際長期有效的科研交流與合作;著力於穩步推進績效評價和激勵機制方面的革新,逐步建立實質重於形式的、以能力和貢獻為導向的、有效而公正的科研績效考核、評價和激勵制度;同時,還應著力加強高校科研管理與成果轉化的有機銜接,高校科研部門要樹立科研管理的超前意識,提前深入到科研論證、立項及應用前景的調查分析環節,以市場為導向,注重成果轉化的技術可行性論證,確保科研成果的實用性。

2、加大當局財政支援,保障科技成果順利轉化。

資金短缺是當前欠發達地區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嚴重障礙。在目前企業不願投資,銀行不想給款的情況下,為增強中國欠發達地區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能力,當局需要加大投資力度以提高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首先,當局可以對高校科技成果的研究開發和轉化建立風險基金,對應用前景廣闊、能帶來巨大效益的專案進行追加投資,促進其轉化;其次,當局可以通過政策引導財政支援等手段鼓勵企業對高校科技成果進行投資;對已介入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企業,在新產品試製大批生產、試銷銷售的過程中,當局可以在稅收、資金上給予優惠和傾斜,如當局可以適當對這些企業增加給款力度,在稅收上實行減免稅制等。

3、圍繞地方經濟發展需要,推動校企產學研有效互動。

技術不成熟、不實用,造成企業承擔較大的投資風險,是目前欠發達地區技術缺乏吸引力,難以轉化和推廣的重要原因,而技術孵化是促進技術成熟、實用的關鍵因素,因此,規避成果轉化風險,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程序,必須建立技術孵化體系,並正確處理好高校教學、科研和技術孵化之間的關係,使之相互促進,全面發展。以高校為依託建立多種形式的技術孵化基地確實可以減少開發成本,解決人才、資金之所需,如高校有數量眾多的高階研究人才,高校的無形資產對於技術孵化成果的評估和轉化具有增值效應,高校的研究門類齊全可以得到低成本的利用等;建立科學合理的執行機制,積極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省際、區域間乃至國際的科研交流與互動,營造良好的創業投資環境,形成高校產學研的良性迴圈。

總之,欠發達地區地域廣大,資源豐富,具有獨特的區位及地緣優勢,欠發達地區高校除應順應區域發展實際、夯實特色優勢之外,要集中和整合科研實力,構造區域性、特色型優勢團隊,通過校企對接和校際合作,提高研發實力,提升創新效能,更好地幫助欠發達地區形成眾多有科研優勢的企業群體,創辦更多能帶動地方某行業或技術領域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促進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廖建鋒.高校科技創新基地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j].交通高教研究,2004,(4):21-24.

[2]崔永春,龔荒.欠發達地區科技創新體系的政策制度安排[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9):55-57.

[3]李玉清,田素妍.中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現狀制約因素及對策[j].高等農業教育,2005,(2):37-39.

[4]周靜,王立傑,石曉軍.中國不同地區高校科技創新的制度效率與規模效率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5,(2):110-117.

[5]王立傑,周靜,石曉軍.中國高校科技創新關鍵投入要素的歷史分析與區域比較[j].科學諮詢,2004,(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