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現代生活中藝術設計的認知

才智咖 人氣:2.69W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與進步,藝術設計越來越多地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小到一個香菸盒,大到一架飛機,藝術設計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本文從藝術設計的概念界定入手,結合工業設計的發展以及設計師原研哉、雷蒙德・羅維、埃羅沙裡寧的設計理念對現代生活中的藝術設計進行了再思考。

對現代生活中藝術設計的認知

【關鍵詞】藝術設計;社會經濟;工業;現代生活

1 藝術設計的科學概念

設計是什麼?在原研哉看來,設計師要進行的不僅僅是一個設計實踐。在當前環境下,設計師應當要做的是為設計找到一個適當的空間,並重新配置設計領域。設計不是一種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質的感覺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設計師要時刻保持對社會的敏感度。

設計在哪裡?眾所周知,設計無處不在,我們就生活在設計的海洋裡。我們所穿戴的服裝,所居住的房屋,所使用的各種電器與日用品,以及輔助我們進行勞動的工具。生活本身,就是設計的起源地;而設計,歸根結底就是我們對生活的發言。

2 藝術的獨立性研究

“關於藝術,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榮時期同社會一般發展成正比例的,因為也不是同物質基礎的發展成正比例的”。這是馬克思曾在《大綱》中所提到的。他告訴我們,藝術並不是嚴格地由社會物質基礎決定的,它具有超越社會、超越時空的價值,藝術設計是一種意識形態。藝術是心靈的體驗和釋放,而設計作品是這種體驗和釋放的途徑和方式。

在現代生活中,藝術設計轉化為一種獨立的表現形式,意識形態需要表現形式來體現,也就是需要受眾群體的存在,並且能夠通過兩者的交流產生藝術共鳴。這樣,個性存在於共性之中,沒有個性就沒有共性。但是,個性並不是藝術設計。首先,個性應該是每個設計師所要具備的天性,沒有個性這種天賦或者只能稱為“匠人”。然而,個性必須寓於共性之中,藝術設計當然也是如此。藝術必須在與受眾群眾的交流中產生共鳴,才能得到大眾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共鳴,從而使得個性寓於共性之中,兩者相互依存。

3 藝術設計在現代生活中的意義

設計活動具有一個基本特徵:人們在生產和創造活動中,需要將功能與形式相結合,賦予物體物質與精神雙重作用。通過這些設計產品在現代生活中的投入與應用,帶動了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從而改善了人們的生活環境。下面,我們分別從日本和美國的工業發展來看待藝術設計在現代生活中的意義。

二戰結束後,日本工業受到嚴重的打擊,面對如此的狀況,松下幸之助在結束了對歐美市場的考察回到日本後,走下飛機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設計的時代即將到來。”顯然,這是具有高度發展意識的企業家在看到設計的發展前景後所做的坦率而直接的發言。之後,由於日本設計行業的蓬勃發展,日本成為世界工業品的生產工廠,經濟從而得以高速發展。

雷蒙德・羅維,他在美國的設計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出生在法國巴黎,後移居美國,是美國工業設計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涉及工業產品設計、包裝設計及平面設計,他的公司是20世紀世界上最大的設計公司之一。在他的影響下,設計有了高度的'專業化和商業化。在這裡,我們要研究的是他流線型運動。20世紀30年代興起的“流線型”造型是典型的美國式設計。它的推廣和流行,使產品設計得到了發展。

在“今天的產品將在明天顯得過時”這樣一種理念的影響下,設計在現代生活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各種設計產品開始不斷地改變自身的包裝與外形,通過外觀造型的改變從而產生消費動機,進一步促進社會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人們為了讓設計產品持續保持較高的存在價值,出現了“品牌”這一名詞,藝術設計在此基礎上不斷髮展。

埃羅沙裡寧,20世紀美國最具創造性的建築師之一。他在所設計的“有機傢俱”(“馬鈴薯片椅子”、“子宮椅子”、“鬱金香椅子”)都是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最傑出的傢俱作品。正是由於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科技的不斷進步,才為設計師的設計提供了物質保障和技術保障。有機傢俱之所以可以投入使用跟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科技的進步有著很大的關係。通過這些椅子的設計,埃羅沙裡寧把有機形式和現代功能結合起來,開創了有機現代主義的設計新途徑。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以及社會生產力不斷提升,為藝術設計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也為產品質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產品不僅應當具有使用價值,滿足人的物質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求產品具有相應的文化品位和審美價值,從而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結語

通過對工業設計有關內容的再思考以及對現代生活中藝術設計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分析,充分說明藝術設計在現代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藝術設計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生活的各個環節,深入地侵潤到人們的生活軌跡。因此,設計師要時刻保持對社會的敏感度,順應時代的變化,重新對設計領域進行配置,以便更好地改善人們的生活水平,促進社會的繁榮。

參考文獻:

[1]李硯祖.《藝術設計概論》.湖北美術出版社,2003年3月.

[2]貢布里希.《藝術發展史》.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

[3]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

[4]凌繼堯,徐恆醇.《藝術設計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TAGS: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