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今漢語偏義複詞的不同特點

才智咖 人氣:2.94W
談古今漢語偏義複詞的不同特點
【原文出處】漳州師院學報
【原刊期號】199403
【原刊頁號】050-054
【分 類 號】H1
【分 類 名】語言文字學
【作 者】鄧細南
影印期號】199501
【標 題】談古今漢語偏義複詞的不同特點
【正 文】
朱星在《古代漢語》一書中曾指出:“合成詞中,最應注意的是偏義詞。其中一個詞素的意義代表了這個
合成詞的意義,另一個詞素只起陪襯作用。”[(1)]解惠全主編的《古代漢語教程》也認為:“偏義複詞
從形式上看和並列結構的合成詞一樣,兩個語素是並列的,但實際上只取其中一個語素的意義作為這個合成詞
的意義,另一個語素只是陪襯。”[(2)]宋學農主編的《古代漢語教程》進一步認為:“偏義合成詞兩個
語素的意義相近相類或相對,並列組成雙音詞後,在特定語言環境中,其中一個語素的意義成為該雙音詞的意
義,而另一個語素的意義卻摒棄不用,只是作為一種陪襯。”[(3)]周本淳主編的高校專科教材《古代漢
語》也認為:“所謂偏義複合詞是指其詞義偏重構成複合詞的兩個詞素之一,也就是說只保留了一個詞素的意
義,另一個詞素只作陪襯。”[(4)]總括上述四家的看法:一致認為偏義複詞是並列合成詞的一種型別,
是由兩個語素組成,其中一個語素的意義代表這個合成詞的意義,另一個語素只起陪襯作用。從古今漢語的語
言實際情況看,我們認為這個結論只說出偏義複詞的共性,沒有真實地反映偏義複詞由於時代的不同,詞義本
身的變化而賦予的不同特性。現從偏義複詞的結構、詞彙意義等方面,對古今漢語偏義詞的不同特點加以比較

(一)從偏義複詞的結構上看
古漢語偏義複詞有二個特點:一是偏義複詞中的兩個語素結合得不夠穩定,具有臨時性。由於古漢語偏義
複詞是以單音詞的連用為基礎,它和其他的雙音合成詞一樣,經歷臨時性的組合到凝固成詞的發展變化。因此
這類偏義複詞的陪襯語素,只有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才能顯露出來,一旦脫離了那個特定的語言環境,其臨時
性便隨即消失,同時即恢復其固有的詞彙意義。請看下列例句:
1、諸侯貳則晉國壞,晉國貳則子之家壞……德,國家之基也。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2、吾聞國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國,諸侯立家……
(《左傳·桓公二年》)
3、且緩急人之所時有也。 (《史記·遊俠列傳》)
4、故鹽鐵均輸,所以通委財而調緩急。(《鹽鐵論·本議》)
5、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詩經·邶風·綠衣》)
6、東方未明,顛倒衣裳。 (《詩經·齊風·東方未明》)
7、年不順成,君衣布jìn@①本,關粱不租,澤列而不賦,士功不興,大夫不得造車馬。 (《禮記
·玉藻》)
8、豈有文章驚海內,漫芳車馬駐江干。 (杜甫:《賓至》)
9、韓之於衛,相去中間不甚遠,今殺人之相,相又國君之親,此其勢不可多人。多人不能不生得失,生
得失則語洩。 (《史記·刺客列傳》)
10、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題》)
11、有郎功高不調,自言,安世應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執事,何長短而自言乎?” (《
漢書·張湯傳》)
例1根據上下文義的相承關係,“國家”偏指“國”指晉國,“家”無義只起陪襯作用。例2“國家”無
偏義,“國”指天子統治的地方,“家”指諸侯統治的地方,作為單音詞連用的“國家”均恢復其固有的詞彙
意義。有時“國家”也可分用為“天子建國”“諸侯立家”。例3“緩急”聯絡下文虞舜窘於井lǐn@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