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抗震設計中的延性設計優秀論文

才智咖 人氣:2.69W

摘要:地震中結構進入彈塑性狀態後,只能依靠變形吸收能量以維持結構“安全”,所以,結構抗震設計的根本驗算應是強震作用下結構的變形驗算,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結構抗震的本質就是延性。一個結構具有較大延性或較高耗能能力的話,即使承載力較低,也能夠吸收較多能量,抗禦較強地震而不會倒塌。

建築抗震設計中的延性設計優秀論文

關鍵詞:塑性鉸;吸能耗能;變形能力;結構延性

結構、構件或截面的延性是指從屈服開始至達到最大承載力或達到以後而承載力還沒有顯著下降期間的變形能力,也就是說,延性是反映結構、構件或截面的後期非彈性變形能力,變形能力是指結構、構件或截面達到最大破壞狀態時的最大變形,而變形能力是結構吸能和耗能能力的外在表現,所以延性的本質是吸能和耗能。結構所吸收的地震能量,等於結構承載力與變形能力的乘積,也就是說結構抗震能力是由承載力和變形能力兩者共同決定的。

在中等地震作用下,允許結構某些部位進入屈服狀態,形成塑性鉸,這時結構進入彈塑性狀態。在這個階段結構剛度降低,地震慣性力不會很大,但結構變形加大,結構是通過塑性變形來耗散地震能量的。具有上述效能的結構,稱為延性結構。地震中結構進入彈塑性狀態後,只能依靠變形吸收能量以維持結構“安全”,所以,結構抗震設計的根本驗算應是強震作用下結構的變形驗算,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結構抗震的本質就是延性。

以我們當前對地震的認識水平,要準確預測結構物與地基在未來地震作用下的抗震能力,尚難以做到。因此,結構的抗震能力應著眼於結構物與地基整體抗震能力的概念設計,再輔以必要的計算分析和構造措施,從根本上消除結構物與地基中的抗震薄弱環節,才有可能使設計出的結構具有足夠的抗震可靠度。

結構體系的抗震能力綜合表現在強度、剛度、和延性三者的統一,即抗震結構體系應具有必要的強度和良好的變形能力,如果抗震結構體系有較高的抗側強度,但同時缺乏足夠的延性,這樣的結構在大震作用下很容易破壞。例如不配筋又無鋼筋混凝土構造柱的的砌體結構,其抗震效能較差。另一方面,如果結構有較大的延性,但抗側力的能力不足,這樣的結構在大震作用下,必然產生較大的變形,如純框架結構,其抗震效能依然較差,震害調查表明,在歷次地震中,鋼筋混凝土純框架破壞嚴重,甚至倒塌者屢見不鮮。

結構體系是由各類構件連線而成的,各個構件的抗震能力是結構體系抗震能力的前提,抗震結構的構件應具備必要的強度、適當的剛度、良好的延性和可靠的連線,並應重視強度、剛度和延性的合理均衡。但強度、剛度和延性三者之間並不是相互獨立的,結構體系的抗震能力是強度、剛度和延性三者的矛盾統一。構件剛度太大,會降低結構的延性,同時自振週期變短,增大地震作用,地震作用增大的同時則要求結構及其構件具有較高的承載力,而較高的承載力往往以提高造價和降低結構變形能力為代價;構件剛度過小,在地震作用下,結構變形過大,會導致結構構件的破壞甚至整體倒塌。必要的強度、剛度和延性三者缺一不可,但其中延性的設計尤為突出,是做到大震不倒的關鍵所在。但在實際工作中,結構工程師往往只注重結構的強度,認為強度高的構件或結構必然是安全的,而忽視了對延性的設計,這種強度較高的構件或結構給人以安全的假象,實際在強震作用下因為缺乏足夠延性而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延性的設計主要依靠合理的抗震措施,如砌體結構,具有較大的剛度和一定的強度,但延性較差,若在砌體中設定圈樑和構造柱,將牆體橫豎相箍,起到骨架作用,則可以大大提高變形能力。又如較長的鋼筋混凝土抗震牆,剛度大強度高,但延性不足,若在抗震牆中用弱連樑把牆體劃分為若干並列牆段,則可以大大改善牆體的變形能力,做到強度、剛度和延性的合理分配。

延性的本質是吸能和耗能,結構的吸能和耗能能力,主要依靠結構或構件在預定部位產生塑性鉸,即結構可承受反覆的塑性變形而不倒塌,仍具有一定的承載能力,預定部位是指在該位置塑性鉸的形成不會危機整個結構的安全。

為了提高結構的延性,在設計中應採取以下的概念設計:(1)利用結構各部分的聯絡構件或非主要承重構件形成“耗能元件”。在對這種“耗能元件”合理設計後,可使整個結構在預估的罕遇地震下產生可以承受的破壞,並消耗相當的地震能量,從而維持了整個結構體系的穩定和繼續承受荷載的能力。如設有連樑的並聯抗震牆,連樑即可設計成很好的耗能元件,以使罕遇地震作用下連樑先出現塑性鉸;又如框架結構的填充牆,經合理設計後可增加結構的強度和剛度,同時在地震反覆作用下填充牆產生裂縫,可以大量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起到耗能元件作用,即同時增大了結構的延性,因為填充牆同時影響到結構的強度、剛度和延性,所以結構設計師應提高對填充牆的設計認識,而不僅僅是作為結構上的荷載來處理。

(2)將塑性鉸控制在一系列有利部位,把能量耗散在整個結構的平面和剛度上。為使結構在強震下出現塑性鉸以吸能和耗能,必須在設計時有意識地在一些構件中採取特殊的構造措施,使塑性變形集中在一些潛在的屈服區,使結構具有更有利的塑性重分佈能力,使這些並不危險的部位首先形成塑性鉸或發生可以修復的破壞,從而保護主要承重體系。否則塑性鉸的出現可能使結構過早倒塌。如在鋼筋混凝土框架設計中要求“強柱弱樑”的.原則,其目的就在於使框架結構的塑性鉸先出現在各樑端而不是柱端。(3)要求結構具有儘可能多的贅餘度。若結構沒有適當的贅餘度,在出現塑性鉸時就會形成幾何可變的“機構”,失去承載能力而倒塌。一般來說,超靜定次數越高,對抗震越有利,但這不是充分條件,主要與形成屈服區和塑性鉸的部位直接相關。如在框架或框架剪力牆體系中,當框架樑端或連樑端部出現塑性鉸時,均不至於導致整個結構的破壞。因此,抗震設計中的一個重要原則是結構應具有較好的贅餘度和內力重分佈的功能,即使部分構件退出工作,其餘構件仍能承但地震作用和相應的豎向荷載,避免整體結構的連續垮塌。

應當看到,儘管延性設計在經濟上有很大的優越之處,但這些優越總是以結構出現一定程度的損傷為代價,這是在設計延性抗震結構時必須預先了解到的,但考慮到只要能實現我們三水準的抗震設防目標,即保證“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我們的抗震設計就是成功的,出現損傷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總之,地震從能量觀點看,就是地下能量的釋放,建築結構所受的地震作用實際上就是一種能量的傳遞,在接受到地下能量的同時,如何吸收和消耗這些能量就成為抗震設計的本質內容,即是延性設計。從鋼筋混凝土結構抗震概念設計的基本原則,到結構抗震承載力和變形驗算以及抗震措施的制定,都是為了保證結構或構件延性,因此只有把握了抗震設計的本質問題,才能真正設計出具有較好抗震效能的結構,實現安全與經濟的完美結合。

參考文獻

[1]顧渭建.鋼筋混凝土杆繫結構的耗能機理和延性設計[J].工業建築,1997(11).

[2]施嵐青.建築抗震設計[J].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3]李巨集.建築結構延性抗震設計分析[J].科技創新導報,2010(03).

作者:郭喜斌 單位:太原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