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型人才的建築抗震設計原理教學論文

才智咖 人氣:2.55W

摘要】本篇文章主要是對於《建築抗震設計原理》這一門課程進行教學討論,目的是為了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主要是針對《建築抗震原理》這一門課程進行分析,討論這一門課程在學習中的一些教學困難,並且做出分析,然後闡釋這一門重要的建築抗震課程的重要性和實際的意義。最後對於課程學習中導致學習效果不好的原因進行綜合的分析,並且結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方法和提高學習效率的方法給出了一些課程教學建議課程學習問題一個有效的解答。

培養型人才的建築抗震設計原理教學論文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建築抗震原理設計;教學探討

《建築抗震設計原理》這一學科作為高等院校專業的一土木工程門重要課程,有很強的實用性,能幫助學生了解地震的基本原理,理解結構抗震設計的基本方法,掌握房屋建築關於抗震方面的知識。這門課程綜合性強,要具備很多相關專業知識,如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結構動力學、混凝土結構、鋼結構、土力學與地基基礎等。在實際的學習當中,這一門重要的專業課學習效果卻不盡人意,經過多年的教學經驗,分析其主要的原因是這一課程知識量大、理論內容難、專業術語較多、難以記憶,如學習地震作用計算時,要用到微分方程的求解、建立運動方程並求解等,這些都是在大二、大三學習的專業知識,部分學生對這些內容已經遺忘,這讓學生上課感到課程難度較大、聽不懂,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課程裡包括多高層混凝土房屋的抗震設計、鋼結構的抗震設計、砌體結構的抗震設計,這些章節有很多直接引用規範的條文,內容較為枯燥,喪失對本課程的學習興趣;還有就是由於課程課時有限,但內容較多,導致講授了理論知識,沒有足夠時間講述實踐運用,也影響了本門課程的教學效果。如何讓學生學好《建築抗震設計原理》的相關知識,在有限的學時中提高知識的吸收效率,提高學生實際運用的能力,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是我們需要探討的。

一、《建築抗震設計原理》的重要性

1.地震的破壞

地震又被稱為地動或地震動,是自然界的一種地殼運動,在產生期間會產生一種地震波,屬於一種自然現象。其產生的原因主要是板塊的相互碰撞和擠壓。每年大約產生500多萬次地震,其中讓人有感知的不多,會造成傷害的約有十幾次,能夠造成嚴重傷害的平均一年有一兩次。目前人類所掌握的技術無法對於地震這一自然現象進行預測。而地震造成的傷害異常慘痛的,地震發生時強大的地震波會導致房屋倒塌,公路毀壞的建築破壞;並且對於人員的傷亡更是慘重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更是難以計算。地震發生所導致的一系列災後重建問題也是需要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去解決的。所以對於地震提前做好防範準備,提高建築的抗震能力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2.抗震設計的重要性

據不完全統計地震中95%的傷亡人數都是與建築物的損壞有關。由此可以看出建築物的損壞所造成的人員傷亡是人員傷亡的最主要原因。這體現了建築中抗震設計的重要性。中國地形多樣、人口眾多且本身是地質災害的多發國家。近年以來,全球地殼活動較為活躍,地震數量和強度都有增加。我國也遭遇了級別較高的'地震,且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同樣地震的情況下日本的地震強度更大但是人員傷亡,但經濟損失都小於我國。原因就是日本對於地震早有防範。特別是對於房屋建築的設計方面。由此可以看出房屋建築的抗震是非常的重要的。掌握並且深入學習《建築抗震設計原理》這一門課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學討論

1.提高上課的效率

為提高上課效率,老師應採取多種授課的方式。採用傳統板書和多媒體結合的方式,利用多媒體的優勢,收集在地震中的建築物的破壞的圖片用於教學,結合圖片講解造成結構破壞的原因,使學生認識到地震危害和建築物抗震的重要性;教學過程中注意與學生的互動與啟發,如組織課堂討論,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增加授課的趣味,由此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主動理解和掌握知識。

2.將理論結合實踐培育應用型人才

培養應用型人才要求我們更加註重課程教學中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但這一門課時的時間為32課時左右,在這樣有限的時間中需要講授理論知識和進行實踐和案例的講解是十分困難的。對於這樣的情況老師對於課程的結構安排,對於課堂層次的把握就是很重要的。在學習抗震設計中一般將其分為三個部分:抗震概念設計、抗震計算、抗震構造措施。很多學生對於抗震計算比較重視,卻忽視了對概念設計和構造措施的學習。教學中應強調三個方面都十分重要,可舉例說明,如地震中由於建築平面、立面設計的不合理或鋼筋錨固不足而導致的嚴重的震害。老師課堂上時對於主要內容核心觀點進行講述,對於次要內容進行大概講述或者點明核心讓學生進行自我學習,同時注意與其他專業課之間的溝通聯絡。比如D值法,這部分內容與《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相同,為避免重複教學,可只講授D值法的要點和步驟。再比如講多高層房屋的抗震構造措施時,可以和《平法施工圖與構造》課程結合起來,根據圖集裡的鋼筋的抗震佈置要求講解,這樣有利於學生接受和理解。加強實踐性教學,增強學生對於課程所學知識的靈活運用和判斷性。對於課後作業可聯絡實際工程圖紙進行佈置;畢業設計中涉及到的抗震方面的知識重點講解,如根據軸壓比確定框架柱的截面尺寸、荷載組合時的抗震組合、選擇合理的建築物的平面佈置和結構佈置等。課程不要侷限於課堂,這一門課程需要去實際觀察學習,建議在學習中由老師或輔導員帶領去參觀地震相關博物館瞭解地震原理、地震發生後的危害教育學生的同時培育其責任感;組織對於工程圖紙的小組學習活動,在討論互動中對於未來工作中可能遇見的工程問題進行討論、分析;有條件的話建議學校與企業合作讓學生進入企業施工現場,進行參觀,對於未來工作的需要進行了解;針對課程安排開放性實驗,如靜載試驗、振動臺模擬實驗,讓學生動手參與和觀看實驗,幫助理解建築抗震設計的原理。

3.改革課程的考核評價方法

現在大部分的考核評價方式是將平時分和期末考試成績成一定比例來進行最後成績的考評。這樣的考評方法對於大部分學科都是適用的,但針對培養應用型人才和這一門學科的差異性,我建議增加平時考評成績的比重和考核方式。教師可通過佈置大作業、論文等形式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對平時的實踐性環節(參觀學習、實驗)也列入平時成績考核內容。注重平常成績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整個過程中都專注於這一科目的學習,這樣保證學生不是在考試前突然用功通過考試,而是整個學習階段都處在一個比較好的學習狀態。

結語

隨著對抗震減災的重視,建築抗震設計原理這一門課程更彰顯其重要性。文中總結了幾年來對教學的一些思考和總結,但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教師需要不斷的豐富自身的專業知識儲備,繼續深入研究教學內容的優化和整合,不斷改進教學手段、完善考試制度,聯絡實踐培養符合市場需要的和社會需要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蔡雲梅.關於土木工程專業建築抗震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探索[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7,(07):71-72.

[2]鄭曉芬.建築抗震設計課程教學的問題與思考[J].科技視界,2017,(06):12-13.[2017-09-07].

[3]曾玲暉,張翀,盧應梅,馬楠.基於卓越教學視角的大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OL].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1):19-23.

[4]陳娟.結合建築抗震設計課程教學實踐,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的探索[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4,(02):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