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佛緣壺的造型設計和文化立意論文

才智咖 人氣:5.21K

紫砂壺發展至今,造型千姿百態,大致可分為光器、花器、筋紋器。光器素面素心,花器栩栩如生、筋紋器紋理均勻;雖然氣質大相徑庭,但歸根結底不外“恰如其分”四字。紫砂壺講求裝飾與造型的相得益彰,既不過於花哨繁複亦不簡單粗暴,簡約中有內涵、修飾中有深意,古色古香又不乏時代氣息,這是紫砂壺最本質的特徵,也是它源遠流長、在傳統藝術之林獨領風騷的根本原因。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紫砂壺只能算是後起之秀。

紫砂佛緣壺的造型設計和文化立意論文

當很多傳統手工藝在高速發展的資訊時代紛紛湮滅,紫砂壺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受到大眾愈來愈深的喜愛,勢態蒸蒸日上。古有東坡老年辭官後至丁蜀做壺,後有顧景舟、蔣蓉等名家迭出,不知是紫砂壺造就了他們還是他們造就了紫砂壺?任何時代,藝術和人都是相互成就的,人用藝術來表達自己,藝術由人賦予靈魂和生命力,所以情懷和溫度成為紫砂壺最讓人動容的特徵,這正是物質社會稀缺之物。時事造人,人造萬物。紫砂壺作為藝術品順應了時代的精神,是時代的語言。時代渴望什麼,人就創造什麼。紫砂壺相較瓷器的優點是:沏茶不失原味、得茶之真香真味;透氣性好,泡茶不易發餿,且久用而溫潤。因此,常有人說“紫砂壺為茶而生”。此壺由紫泥製成,泥料的選用與壺型相得益彰,表現出整壺安然樸素的氣質、莊重挺拔的氣度,此壺名“佛緣”(見圖1),紫泥的厚重正切主旨。此壺是圓器,壺身圓潤飽滿,作者對幾何形體的把握恰到好處,整壺飽滿卻不笨重,圓潤而不失靈氣,曲線優美流暢、轉角處理細緻,圓中見方、方中寓圓。“方圓”思想自古盛行,涉及建築、哲學、風水等領域。“天圓地方”不單是古代人的宇宙觀,是人類對自然的初步探索和假證,也代表著人們智慧思維的覺醒、對科學知識的探究。人們將這一根深蒂固的觀念遷移運用到其它方面,生活器具、傳統建築的設計大多也遵循這一思想,使之上升為一種“美學”。在生活哲學上,更有黃炎培先生教育兒子“取象於錢,外圓內方。和若秋風,素若秋霜”,同時也告誡我們:做人做事既要採取合適的方式靈活處理問題,也要堅持自己的原則不動搖。除此之外,還有《孟子》中“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的訓誡。顯然,追根溯源可以發現,“天圓地方”作為人們約定俗成的觀念,被自然而然地運用到生活的諸多方面。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方圓”也衍生出更多含義。

任何文化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時代有不同象徵。紫砂壺充當了文化的載體,以包容性和開放性自成一格。傳承數百年的宜興紫砂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伴隨著茶文化的'發展,紫砂壺製作藝人經過長期探索,創造出陶刻、鑲嵌(鑲嵌金、銀、玉石、色泥等)、包錫、彩釉、琺琅彩、浮雕、絞泥等一系列裝飾技藝。此壺採用了最常見的陶刻技藝,由著名書畫家儲雲陶刻。他的作品總能別出機杼,在散逸爛漫的筆墨中蘊含了深遠的儒學精神。壺身一面刻有“愛藏銘之篆”幾字,筆鋒遒勁、瀟灑飄逸。壺身另一面畫有菩提樹,菩提與佛教頗有淵源,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偈語有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是教人不要妄想執著,只有放下執念,才能明心見性。壺身刻畫菩提惟妙惟肖,菩提樹枝繁葉茂,葉片呈心形,前端細長,有“滴水葉尖”之稱。壺身陶刻與“佛緣”相得益彰,切壺、切題、切意,陶刻書畫為紫砂壺注入文人氣息,錦上添花。陶刻是最具代表性的裝飾技藝,它將書畫、金石、詩文與紫砂結合為一體,擴充套件了紫砂的創作題材和文化內涵,既符合文人雅士的審美情趣,又是對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傳承。陶刻既需要出神入化的刀工做基礎,又需要輔以深厚的書畫功底和審美情趣,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陶刻的功用,為紫砂壺錦上添花。縱觀整壺,不論泥料、造型,還是壺身陶刻,皆圍繞著“佛緣”這一主題,整壺比例協調,壺把和壺流相呼應,壺鈕玲瓏雅緻、樸實淳厚、端莊穩重的氣質給人寧靜祥和之感,默默契合主題,意味深長。

紫砂壺作為實用與審美價值兼具的藝術品,以其獨特的礦泥料、精湛的手工技藝、古樸的自然色澤和千姿百態的造型藝術,在工藝美術園林中精彩紛呈、經久不衰。隨著歷史的演進,紫砂壺的生存空間、技藝特徵、傳統文化內涵等仍呈現出良好的狀態。它既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又融入了時代氣息,傳承這一優秀的民間技藝著實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