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物流快遞實習方案論文

才智咖 人氣:1.41W

一、物流快遞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的保障體系

校園物流快遞實習方案論文

1、組織保證。重視實訓基地建設工作,建立有效的執行機制,如成立物流快遞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專案領導小組及各專案負責人,並建立物流管理專業教研室、物流工作室、校園物流快遞公司,有專門的機構、專門的人來抓管理,與專業負責人一同研究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問題。

2、政策保證。為了向全體師生提供優質的校園快遞服務,避免各快遞公司在高校校園內無秩序混亂競爭,學校免費提供場地組織建立校內物流快遞公司,該公司與郵政和各個快遞公司簽署合作運營協議,統一接收各快遞公司的快件和包裹,然後進行配送,按照協議從中收取一定的費用,該公司接受校方和快遞公司的雙重監管,同時接受各協議快遞公司的業務統一培訓,更好地保證服務質量和快遞效率。

3、制度保證。我院為促進校內物流快遞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制定了相應的制度,做到科學管理、規範業務流程。物流快遞公司建立了嚴格的服務質量管理制度和完備的業務操作規範,有健全的安全保障制度和措施,制定了一系列業務操作規範,建立了統一的服務標準並有效執行。

4、激勵保證。根據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加大實訓基地建設方面資金的投入,從而保證實訓基地建設和運作。同時制定一系列有利於實訓基地建設和運作的政策,對取得優異成果的教師及物流快遞企業兼職教師給予表彰和獎勵,並作為提職、晉級的重要依據。

二、物流快遞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的實施與成效

(一)物流快遞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的實施

1、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要培養適應經濟社會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要求教學裝置有鮮明的現場性、技術應用性、綜合性和可供技術研究與開發和訓練的特點。因此,我校物流管理學院非常重視校內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根據高職人才教育人才培養目標,重點建設了2160m2物流技能綜合實訓基地一棟、多媒體教室一個(物流企業文化及技能培訓)、物流資訊科技教學中心一個、物流工作室一間(運營校內物流快遞公司)。

2、在校園快遞公司資訊化建設中,吸引快遞企業的投資,配備必要的計算機、掃描槍、外網連線、櫃檯、儲物櫃等裝置。同時我院充分整合和利用教學教研資源組織物流管理教研室、電子商務教研室、計算機應用教研室開發了校內物流快遞收發存管理平臺。學生可及時查閱相關快遞資訊,實現快遞收發件資訊的及時傳遞、處理與儲存。

3、在校園物流快遞公司組織建設中,校園物流工作室主要在校園內執行物流快遞公司,為學生提供校內配送等一系列物流實戰。公司可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專業教師和物流快遞公司兼職教師擔任董事會成員,由學生總經理、學生管理層及學生員工獨立運營。建立真實的物流快遞企業環境、依照物流快遞企業員工規範考核學生,通過“頂崗實習”進行生產型實訓。並按照物流快遞企業的相關規章制度制定校園物流快遞公司員工日常行為規範,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思想(意識)和職業行為習慣。

(二)物流快遞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的成效

1、引進了真實的物流專案、科學設定課程體系。我院以物流快遞企業運營為載體設計教學過程和教學模組。以物流快遞企業的真實工作過程和專案為教學載體,根據職業崗位的要求和真實的物流工作過程調整專業教學設計和課程教學體系,突出了每個知識點的技能訓練和技能操作。

2、有助於專業教學計劃及任務的有效落實。通過建立校園物流快遞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為主體的實踐教學模式,增加了高職學生的實踐教學課時量,注重了對學生專業技能的考核;增加了教師下企業的機會,加大了對雙師素質的培養。

3、拓寬了高職學生的實習就業渠道。通過實訓教學,使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得以鞏固;使學生各方面能力得到訓練,如職業道德確立,協作精神培養,意志力鍛鍊,工作環境瞭解,人際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提高等等;使學生的專業素質獲得全面提高,使畢業生的就業渠道大大拓寬,而且增強了學生自身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如我院近幾屆畢業生在物流快遞企業工作受到一致好評,不少學生已走上管理崗位。

4、通過校內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提供了師資共建與共享平臺,為高職教育教學提供了雙重的師資保障。一方面,合作企業擁有專業方面的中高階人才,成為本專業職業能力訓練體系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兼職師資力量。另一方面,企業現代化的控制設施也為本專業校內專任教師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優良的裝置和條件,不斷強化了雙師素質。

5、我院積極聯合物流快遞企業大力開展產學研活動。組織物流企業專家和專業教師聯合自編了以下教材(含指導書)。如物流資訊科技、物流快遞企業運作與管理、物流基礎、物流市場行銷、物流配送管理、物流客戶服務管理等。教材使用效果良好,對職業培訓的特點針對性強,提高了實踐教學水平。通過校內物流快遞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可以實現物流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高等學校物流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定、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推動物流教學改革和科學研究,為校企、校校合作搭建廣泛的物流教學改革及學術交流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