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論述類文字的閱讀思路及答題技巧

才智咖 人氣:2.16W
一般論述類文字的閱讀思路及答題技巧
         閱讀是獲取知識,發展智力,充實精神的重要途徑,這已是不爭的事實。理解詞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和辨別篩選文中的重要資訊,劃出文章的結構層次,分析歸納文章的內容要點和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和態度,是閱讀一般論述類文字必須具備的能力。
         所謂一般論述類文字就是指研究各種社會現象的有關文章,內容包括哲學、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歷史學、文化學、語言學、美學等學科。同學們對這類文章是比較陌生的,因為所給的材料大都是些令人眼生的研究性論文,但是不管怎樣眼生,它總是議論文。下面我們就大體談一談社科類議論文的閱讀及解題思路:
         一、整體感知,迅速把握文章談論的問題
         拿到文章之後,首先迅速地閱讀一遍,確定它談的是什麼問題,表達什麼樣的觀點,大致提到些什麼材料。
         例2010年的山東卷大學聯考題《人生的四種境界》:
         按照人的自我發展歷程、實現人生價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為四個層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審美境界。
         最低境界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這種境界中只知道滿足個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慾望,故以“欲求”稱之。當人有了自我意識以後,生活于越來越高階的境界時,此種最低境界仍潛存於人生之中。現實中,也許沒有一個成人的精神境界會低階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絲毫沒有一點高階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導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階”的人。
         第二種境界為“求知境界”。在這一境界,自我作為主體,有了進一步作為認知客體之物的規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識,掌握了規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僅從心理學和自我發展的時間程序來看在欲求境界之後,而且從哲學與人生價值、自由之實現的角度來看,也顯然比欲求境界高一個層次。
         第三種境界為“道德境界”。他和求知境界的出現幾乎是同時發生,也許稍後。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後,只具有相對的意義。但從現實人生意義與價值的角度和實現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則道德境界之高於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發展到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責任感和義務感,這也意味著他有了自我選擇、自我決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運的主人,而不是聽憑命運擺佈的小卒。但個人的道德意識也有一個由淺入深的發展過程:當獨立的個體性自我尚未從所屬群體的“我們”中顯現出來之時,其道德意識從“我們”出發,推及“我們”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審美境界”。這是因為此時審美意識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認識關係,它把物件融入自我之中,而達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審美意識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實踐關係。這樣,審美境界即超越了認識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慾念和外在目的以及“應該”的限制,而成為超然於現實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現實的人生中,這四種境界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很難想象一個人只有其中一種境界而不摻雜其他境界,只不過現實的人,往往以某一種境界占主導地位,其他次之。於是我們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區分出某人是低階境界、低階趣味的人,某人是高階境界、高階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導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審美境界占主導地位的真正詩人、真正的藝術家……
                 (節選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報》,有刪改)
         通讀全文,我們可以通過特殊的語言標誌(即在一篇文章中多次出現的同一或相似的詞語或句子)迅速地抓住文章的話題,即“人生的四種境界”。
作者談了人生“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道德境界”的特點及內涵,而且分析了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絡。
         二、細讀全文,分析概括每段的大意,總結文章的觀點,分析論證的方法
         細讀時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明確文章從哪些角度來論述中心話題的,即要分層理解,概括出每段的段意來。        我們以2010年課標全國卷B《金石書畫漫談》為例來分析。文章共分四個段落,通過仔細分析可以看出,文章的論題是中國的書法藝術,論點是中國書法藝術悠久、字型及風格多樣,並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每一段都從不同角度來論述這個問題的。第一段從書法藝術寫起,第二段寫出書法演進的種類;第三段是對書法藝術興盛的介紹;最後一段是寫書法的作用和價值。掌握住這幾個角度之後,文章的大體框架就明瞭了。
         在概括每段的段意時,首先要找出每段的關鍵句,此時我們還應該抓住議論文的文體特點來分析,即關注每段的領起句、總結句及承上啟下的關聯句,因為這樣的句子往往是每段的中心。 
         2.掌握作者在議論時都用了一些什麼論據(材料),使用什麼樣的論證方法,其作用是什麼。
         例2010年課標全國卷B《金石書畫漫談》一文,第一段作者論述中國書法藝術淵源時,把書、金、石、畫進行了對比,目的是在突出突出書法對中華民族有很深遠的影響,能表達強烈的感情;第二段在論述“書法演進的種類”時,又把真書、篆書、隸書、草書的不同特點進行比較,明確書法演進的種類;第三段對真書藝術的興盛進行評述時,引用了唐太宗、顏真卿、柳公權等都寫碑以及今天看見的敦煌、吐魯番等地出土的文書、寫經的例子,證明了真書藝術興盛的原因及表現;第四段談書法藝術的作用價值時,用“法書”、“書法”、“書道”、“書藝”及“尺牘素書,千里面目”證明了書法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