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神經病-西醫學論文

才智咖 人氣:6.2K
聽神經病_西醫學論文 聽神經病(auditoryneuropathy,AN)是近年來逐漸為人們所認識的一種有
特殊臨床表現的聽力損傷,其診斷、處理皆有別於一般的感音神經性聾。Worthin
gton等[1]1980年報道了4例患者,他們都有可測得純音聽閾,但引不出聽性腦幹
反應(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ABR)。此後,又有學者報道相似病例[2
,3],其中Kraus等[3]最早注意到這類患者的言語識別率不成比例地低於純音
聽閾,後來進一步發現這類患者耳蝸微音電位和誘發性耳聲發射多正常。1993年B
erlin等[4]首先在2例患者中發現誘發性耳聲發射對側抑制消失,並提出了一個
“Ⅰ型傳入神經元病”的概念。1996年Starr等[5]首次將其命名為聽神經病,1
998年Doyle等[6]報道了8例聽神經病患兒。這種病變表現也引起了國內學者的關
注,顧瑞等[7]於1992年報道了16例中樞性低頻感音神經性聽力減退,根據聽覺
電生理檢查結果,應有部分患者符合聽神經病的診斷;1999年樑鳳和等[8]報道
了17例。

臨床特點

聽神經病發病率較低,且多自幼年起病。1999年Rance等[9]在5199例新生
期有聽力損傷高危因素的嬰幼兒和青少年中檢出109例ABR異常,其中12例引不出
ABR,但微音電位正常,即聽神經病在這組高危嬰幼兒中的發病率約為0.23%。St
arr等[5]報道的10例成人患者均為散發病例,雖然就診時患者年齡跨度較大,但
都是自嬰幼兒或青少年期起病。聽神經病發病率無性別差異。

1.病史:大多數患者主訴雙耳聽不清說話聲,存有不同程度的言語交流困難
,少數病例伴有耳鳴等,且多自幼年起病。均無耳毒性及噪聲接觸史,可有耳聾家
族史。

2.純音及言語測聽:聽神經病患者的純音聽閾呈輕、中度感音神經性聾,並
呈現明顯的個體差異。聽力圖可以是以低頻損失為主的上升型,也可以是為以高頻
損失為主的下降型,還可以為平坦型曲線,但以低頻感音神經性聾較多,Soliman
等[10]和顧瑞等[7]分別報道了一組病例,其純音聽閾都以低頻損失為主。言
語聽力差是聽神經病的一個重要特點,患者言語識別率常不成比例地低於純音聽閾
,Starr等[11]和Zeng等[12]推測言語識別能力差與聽神經非同步化放電有關
。Rance等[9]則認為是到達更高位中樞的聽覺訊號發生語音畸變所致。

3.ABR:ABR引不出反應是聽神經病最重要的特徵之一。ABR無反應的原因包括
:①沒有神經活動;②神經傳導阻滯;③聽神經纖維非同步化放電或同步化放電遭
到破壞[1]。從聽神經病患者存有可定量測定的聽力,即有一定的神經衝動傳入
來看,第3種情況可能性較大。而導致有髓神經纖維非同步化放電最常見的原因是
脫髓鞘。

4.誘發性耳聲發射及對側抑制:這裡主要指瞬態聲誘發耳聲發射(transien
tevokedotoacousticemission,TEOAE)和畸變產物耳聲發射(distortionpr
oductionotoacousticemission,DPOAE),在聽神經病患者中,即使純音聽閾表
現為重度感音神經性聾,誘發性耳聲發射仍然可正常或輕度改變,同時微音電位也
多正常,這是聽神經病的又一個重要特點。正常人的誘發性耳聲發射存在對側抑制
,在測試中給對側耳加一定強度的白噪聲,TEOAE的振幅一般下降2~4dB[4],
但在聽神經病患者中這種對側抑制現象消失。Berlin等[4]比較了1位聽神經病患
者與普通感音神經性聾患者的TEOAE對側抑制結果,兩人雖有幾乎相同的純音聽閾
,但聽神經病患者對側抑制現象消失。Berlin認為可能的解釋有:①Ⅰ型聽覺傳入
纖維非同步放電不足以激動耳聲發射對側抑制;②僅僅依靠Ⅱ型聽覺傳入纖維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