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醫學畢業論文

才智咖 人氣:2.55W

你還在愁精神醫學畢業論文嗎?那麼,精神醫學畢業論文怎麼寫,你知道怎麼寫嗎?如果不知道,就一起看看小編整理的內容吧!

精神醫學畢業論文

【摘要】 目的 探討血漿D-二聚體(D-dimer, DD)含量與精神分裂症之間的關係。方法 運用乳膠顆粒法對31例中老年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漿DD含量進行檢測,並與25名無精神疾病和腦血管病史的女性正常人(對照組)比較。 結果 精神分裂症組的血漿DD含量[(1.38±1.02)mg/L]高於對照組[(0.61±0.25)mg/L],P<0.01。以陽性症狀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漿DD含量[(1.91±1.10)mg/L]高於以陰性症狀為主的患者[(1.13±0.82)mg/L],P<0.05;且治療後血漿DD含量[(0.73±0.29)mg/L]較治療前降低(P<0.05)。結論 中老年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漿DD含量高於女性正常人,存在高凝狀態和纖溶功能亢進。

【關鍵詞】 精神分裂症; D-二聚體

已有研究證實,精神分裂症與高粘滯綜合徵(HVS)關係密切[1]。D-二聚體(D-dimer, DD)可作為體內高凝狀態和纖溶亢進的分子標誌物[2],是交聯纖維蛋白D區降解的肽片斷,主要由D區的D(α)、D(β)及D(γ)- D(γ)鏈組成,可影響紅血球的聚集功能及調節纖維蛋白原在肝臟的生物合成[3]。為了探討兩者的關係,我們對我院1997年9月至1998年6月40歲以上的31例女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漿DD含量進行檢測並與正常人比較,現將結果報道於下。

 物件和方法

一、物件

1.精神分裂症組:共31例,均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和診斷標準第2版修訂本的精神分裂症的診斷標準[4],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38分。為排除年齡和性別對研究結果的'影響,31例均為≥40歲的女性。患者年齡40~76歲,平均(57±9)歲;病程3個月至17年;頭顱CT或MRI未見腦血管病徵象。31例中首次採血前未服用任何精神藥物者12例,另19例均停用精神藥物>7天;將31例再分為以陽性症狀為主[以下簡稱陽性,陽性症狀量表(SAPS)≥28分,陰性症狀量表(SANS)≤12分]和以陰性症狀為主(以下簡稱陰性,SANS≥30分,SAPS≤10分)的兩組,分別為11例和20例。

2.對照組:共25名,均系我院女職工,無精神疾病和腦血管病史,年齡42~78歲,平均(58±12)歲。採血前1個月內未服用過任何精神藥物。

二、方法

所有物件均於早晨9時前空腹採血,枸櫞酸鈉抗凝,採用乳膠顆粒法、進口膠體金標準法試劑盒(南京弘陽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檢測血漿DD含量,正常參考值為<0.50 mg/L。陽性組患者在精神症狀消失後複查1次血漿DD含量。統計學處理採用t檢驗。

結果

精神分裂症組的血漿DD含量[(1.38±1.02)mg/L]高於對照組[(0.61±0.25)mg/L],t=3.611,P<0.01。陽性組血漿DD含量[(1.91±1.10)mg/L]高於陰性組[(1.13±0.82)mg/L],t=2.178,P<0.05;且前者治療後血漿DD含量[(0.73±0.29)mg/L]較治療前降低(t=4.162,P<0.05)。

討論

DD是纖溶蛋白單體經活化因子XIII(FXIIIa)交聯後,再經纖溶酶水解所產生的一種特異降解產物。DD水平的增高反映繼發性纖溶活性的增強,可作為體內高凝狀態和纖溶功能亢進的分子標誌物之一[2,5]。近年來對DD的大量基礎與臨床的研究結果顯示,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的血漿DD含量增高,並隨病情的好轉而改善,檢測血漿DD含量有助於血栓性疾病的診斷、療效觀察和預後的判斷[5,6]。我們目前尚未見國內外有精神疾病與血漿DD含量之間關係的報道。本研究的精神分裂症組血漿DD含量高於對照組(P<0.01)的結果提示,中老年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體記憶體在高凝狀態和纖溶功能亢進,支援精神分裂症患者伴有高粘滯綜合徵的觀點[1],也符合我國傳統醫學認為的精神分裂症是由“內結血瘀”所致的觀點[7,8]。

本結果還顯示,陽性組患者血漿DD含量高於陰性組患者(P<0.05),且隨病情的好轉較治療前降低(P<0.05),並趨於正常。關於精神分裂症與DD之間內在的生物學機制目前尚未明瞭。我們推測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1)機體存在著凝血-抗凝兩大系統,正常時兩系統保持動態平衡,發病時機體反饋性地使纖溶酶原啟用因子的產生和釋放增加;(2)發病時患者蛋白C系統活性增強而加速上述過程,導致自發性血栓溶解和繼發性纖溶活性增高,表現為血漿DD水平增高。

由於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迄今未明,血漿DD含量是否有可能作為判定精神分裂症復發、判斷預後、觀察病情演變和治療效果的檢測指標之一,還有待進一步擴大樣本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1,黃誠,邵勝利,柳振清.血液流變學在精神分裂症治療上的應用動態.四川精神衛生,1996,9:139-140.

2,Fisher M, Francis R. Altered coagulation in cerebral ischimia. Arch Neurol, 1990,47:1075-1081.

3,王建,李建章與缺血性腦血管病.國外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1996,4:74-77.

4,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學會,南京醫科大學腦科醫院.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和診斷標準(CCMD-2-R).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4.56-61.

5,黃慰國,王鴻利,張穎琪,等.血漿DD檢測及其臨床應用.中華醫學檢驗雜誌,1995,18:71-74.

6,張景,郭英華,趙慧元.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血漿DD和GMP-140含量的變化及臨床意義.臨床神經病學雜誌,1996,9:202-205.

7,王鬆菊.精神分裂症血液流變初探.臨床精神醫學雜誌,1997,7:103.

8,朱運齋.活血化瘀在神經精神科的應用體會.實用中醫內科雜誌, 1996,1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