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英美文學知識引入閱讀課堂的必要性

才智咖 人氣:1.78W

摘要:本文以筆者所在學校英語專業高年級精讀課為例項,結合實際教學經驗,從課文的匯入和課文的講解入手,闡述把英美文學知識引入閱讀課堂的必要性。

論英美文學知識引入閱讀課堂的必要性

關鍵詞:英美文學知識 ;閱讀課堂

筆者長期從事英語專業精讀課程的講授,從多年的教學實踐來看,在精讀課程的講解過程中穿插一些英美文學知識能夠使原來呆板的課文講解變得豐富多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同時,學生也能夠從這種輕鬆的課堂語言環境中進一步深化自己所學的語言知識,進而增強他們學習語言的信心。除此之外,豐富的文學知識也提高了他們的人文素養,為今後在英語專業知識領域的進一步探索做好準備。

 一、用英美文學知識匯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眾所周知,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課文匯入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求知慾,又能自然地引導學生進入新課,為後面教學環節的順利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在高年級英語精讀課堂裡,教師根據課文內容,運用文學知識匯入新課對已經有一定語言和文化基礎的英語專業高年級學生來講,可以擴充套件他們的視野,同時也鍛鍊他們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首先,通過介紹作者可以順

利匯入新課。英語專業高年級精讀課程不僅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也要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

《新編英語》的課文大部分選自當代文選,有些課文出自一些著名的英美作家之手,文學氣息濃厚,因此用作者簡介引入課文講解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課堂匯入法。如在講解《新編英語教程》第五冊第十三課“What Life Means toMe”時,可以從介紹作者傑克·倫敦入手引入新課。為了使課文的匯入更加形象生動,多媒體手段的運用是非常必要的,匯入角色既可以由教師扮演,也可以由學生扮演。筆者在講授本課時,通常在課前會將傑克·倫敦的簡介佈置給學生,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傑克·倫敦的背景知識查詢熟悉,並在課前要求其中一個小組的代表用10分鐘時間以PPT的形式對相關背景進行講解,可配有圖片資訊或者視訊資訊。演示組的同學通過這一活動實際運用英語向其他同學介紹有關內容,其他同學通過觀看他們的演示瞭解他們沒有查詢到的內容,進一步熟悉背景知識。教師可在學生演示完做補充介紹。“What LifeMeans to Me”是傑克·倫敦的自傳節選,主要講述作者本人的坎坷經歷。最初,他認為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就可以步入嚮往已久的上流社會,為此他當童工,賣報紙,做海盜,做苦工,也當過流浪漢,經歷了這一切後,他發現自己依然生活在社會最底層,離他夢想中的上流社會越來越遠。嚴酷的現實使得他轉而選擇用知識改變命運,通過半工半讀,他最終取得巨大成就,以自己的創作實力在美國文壇贏得一席之地,然而這時他卻發現夢寐以求的上流社會並非高雅之地。因此,本課通過對傑克·倫敦的介紹匯入對學生更進一步理解課文是十分有幫助的。從筆者幾年的教學經驗來看,絕大部分同學在PPT講解過程中會提到傑克·倫敦的坎坷奮鬥歷程,教師也可以就不足的地方適當加以補充,比如,教師可以在學生講解後總結點題:傑克·倫敦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生活經驗之豐富在世界作家中是不多見的。他用作品和自己的人生經歷揭示了這樣一種悲劇,即一個人在困境的時候,可以靠夢想堅持下去,而一旦走出困頓獲得成功,生命的意義便成為一個問題。然後,教師可以順利匯入新課“What LifeMeans to Me”。

另外,在匯入新課以後,教師還可以就傑克·倫敦的寫作特點做一簡要的介紹。傑克·倫敦的生活經歷也反映在他的文學創作中,他的創作筆力剛勁,語言質樸,情節富於戲劇性。他常常將筆下人物置於極端嚴酷的環境之下,以此展露人性中最深刻、最真實的品格。這種“嚴酷的真實”常常使讀者受到強烈的心靈震撼。

以上的介紹也可以由另一組學生完成,教師作出適當的補充解釋。

這樣,在後面課文的講解過程中,學生可以更好地體會傑克·倫敦的寫作特點,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

 二、穿插文學知識於課文講解,加深學生理解

成功地匯入新課後,下一步就是系統地講解課文,這也是教學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在課文的講解過程中自然地穿插一些文學知識,有利於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從而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所學知識。

首先,在精讀課的講解過程中穿插文人軼事,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以《新編英語教程》 第六冊第二課“The FineArt of Putting Things Off”為例,本課一反常態提倡拖沓行為,並用大量例證說明拖延行為有時候可以使我們的設想和決策有時間得以成熟和發展。文章以英國文人切斯特菲爾德伯爵的著名家訓“今天能做的事情絕不要拖到明天”開篇,但作者很快指出切斯特菲爾德本人也是個十足的拖沓之士,這位高雅的伯爵一直沒有抽出時間來與孩子的母親舉行婚禮,還經常讓約翰遜博士等名流在接待室久等。這時,教師有必要讓學生了解發生在切斯特菲爾德和約翰遜博士之間的趣事:在18世紀的英國,文人想要出名,除了需要有過人的才華,還必須有達官貴人的庇護和提攜。塞繆爾·約翰遜在尚未成名時,長期在貧困和飢餓中掙扎。1747年,他為了一個編纂英語詞典的計劃,希望得到當時英國文壇顯赫人物切斯特菲爾德伯爵的提攜。於是約翰遜把自己的計劃送呈切斯特菲爾德,希望能得到他的讚許和資助。

不料,伯爵對該計劃毫無興趣,沒有答覆約翰遜的請求,甚至連他幾次拜謁求見也被擋在門外。以後,約翰遜又在公共場合多次向伯爵致意、恭維,希望能引起伯爵的注意,竟也毫無效果。約翰遜萬般無奈,憤然自力奮鬥,歷時七載,終於編成了歷史上第一部英語詞典。就在詞典即將出版之際,切斯特菲爾德忽然在當時頗有影響的報紙《世界》上發表了兩篇評論文章,對約翰遜的詞典極為讚揚。約翰遜得知後,立即揮筆回書,否認切斯特菲爾德是自己的“提攜人”,並冷嘲熱諷地譏笑切斯特菲爾德這個事後“恩主”。通過以上背景的介紹,學生會很好地理解課文第一段中出現的“Thatelegant earl…had a bad habitof keeping worthies like Dr.

Johnson cooling their heels for hours in an anteroom…”這句話,也會理解作者以切斯特菲爾德的家訓開篇的用意。除此之外,作者還在課文的第一段列舉了其他歷史人物的拖沓行為,如羅馬大將昆塔斯·費邊·馬克西姆斯,《聖經》中的的摩西和莎翁筆下的哈姆雷特。只有對這些歷史人物的背後故事進行充分地挖掘後,學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要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