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作為一種全面深邃的文化理想

才智咖 人氣:2.99W
中庸之道:作為一種全面深邃的文化理想
一、“致廣大而盡精微”的文化理想:當下地開啟天下,個體地接納全體

大可以開啟的三本,也即載物之地、覆物之天、成物之人,可以在任何一個個體生命、任何一個存在物那裡開啟,如同在手、足或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都可以發現整全的身體的總體資訊,因而,世界全體總是在抵達它的每一個區域,而任何一個存在物也都以它的方式,在抵達著世界總體,將世界在自己的不同部位以全息胚胎或對映區域的方式保持下來。中庸之道將人的生命開啟在每一個人的自身,也開啟在每一個存在物中,開啟在宇宙的整體之中;同時,也將整體的宇宙、將其他的存在物,開啟在個人身體的每一個當下細節中。這樣,上天的高明、大地的博厚、人道的悠久,這些不同的德性便可以集大成地納入到人的個體生命中,納入到他的當下,在這個時候,誠也就達到了它的最大限度的開放狀態。儘管在這個時候,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天還是天,人還是人,不同事物的差異與分別仍然保持著自身,但誠之與誠的分離,誠與明的分離,正如天、地、人的分離,人與事物的分離,等等,都通過這不言之誠消解了。只有在這個時候,誠才以“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的方式,也就是誠之自誠、誠之自明的方式開啟自身。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人才以“純亦不已”的生命將“為物不貳,生物不測”的天地的德性接納到自身,“純亦不已”的生命也才成為天道之“於穆不已”德性的直接顯示,誠之或不誠才真正地在這不言之誠中退隱。與此相應,在此時,文王或人文也就成為文之自明,成為天文在人的身體中的自己開啟。
也只有在這個時候,生命的形態已經不能由自覺地誠之的君子所規定,而是抵達了真正的“聖者”境界。
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
聖的本意是“通”,《說文》雲:“聖,通也。”《風俗通》曰:“聖者,聲也,通也,言其聞聲知情,通於天地,條暢萬物也。”一方面,出口為聽,入耳為聽,聞聲知情,通心為聖,另一方面,聖從耳從呈,聽通於看,看通於聽,因而在古典思想的聖人想象中,聲音、心靈、觀看種種官覺之間達到了相互的和諧,由此和諧而使得身體通於天地,條暢萬物。所以,《白虎通·聖人》對聖人的解釋,特別強調身體的不同官覺的彼此通達以及由此身體自身的通達而導致的與萬物的通達:“聖人者何?聖者,通也,道也,聲也。道無所不通,明無所不照,聞聲知情,與天地合徳,日月合明,四時合序,鬼神合吉凶。”自身的通達以及與萬物的通達,使得聖人能測萬物之情性,能在其存在中給出或接納萬物之情性。“所謂聖人者,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能測萬物之情性者也。”由此,聖人如同生養萬物之天地,他所從事的也就是天地所從事的,是那個以生養為唯一事情的事業。
作為聖者,他個人的事業,也同時是天下(世界、宇宙)的事業,而宇宙的事業不過是他在自己的生命中所開啟的個人的日常生活。舉輕若重與舉重若輕達到了如此高度的和諧,所有的當下都是既沉重又輕鬆,一方面,他總是“念茲在茲”,“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另一方面,“心廣體胖”、從容自若、不思不勉,又總是伴隨著他的生命過程,以至於一切都是那麼坦然而平淡,普通而平常。的驚訝之情不能發現這種普通與平淡,而神學、與形而上學則往往以其輕蔑之情來打發這種坦然平淡。而聖人面對著這種輕蔑,卻不慍不悔,微笑著接納哲學、科學與神學,並將它們安置在中庸的世界中,讓它們在自己的位置上向著自身開放,淡淡地說: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正是在這裡,我們看到了聖人的偉大德性,這一偉大的德性的根源不僅僅在人性自身,在人類文化最為深刻的基礎之中;而且,還根基在以“大自然”的方式出現的天地之中,在原發的意義上,“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也正是偉大的天地德性。或者說,正是這一德性本身,展示了天人之間內在的一體性,人的世界與天地的世界不是兩個不同的世界,在最初和最終的意義上,它們是同一個世界,但只有通過這樣一種偉大的德性,這兩個世界的內在一體性才能在人的生命中呈現出來。
TAGS: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