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大午:企業可走中庸之道

才智咖 人氣:2.04W

    經歷了2003年的事後,我覺得一個企業應該做慢一點,做穩一點。搞企業不要被撐死,也不要被餓死。我想把我的企業做穩,做成百年老店。
    
    我看到現在成功的兩個例子:一個是企業把錢放在一個口袋裡,不搞股份制;另一個是把企業股份稀釋,越稀釋越大。這兩條路我都探索過,但都覺得不適合。那麼,我能不能走一條把所有權與決策權分開,決策權與經營權分開的路呢?我覺得可以探索。我正在探索一個私營企業“君憲制”。 
    
    我想應該先把決策權與所有權分開,決策權應該由具有豐富經驗的經理人來行使。因為在我這一代,有能力決策,但是到我兒孫那代可能就沒有那麼大的決策能力了,如果他們將來參與決策,今天這兒蓋個大樓,明天那兒投一筆資,那將非常可怕。然後是決策權與經營權分開,決策權不能干涉經營權。董事會就應該是獨立法人的聯合體,獨立法人自負盈虧,獨立運作。“立憲”立在什麼地方?我要求董事會的最大許可權就是,當年的'投資不能超過全集團的盈利總額加折舊。有人說你的這個規定是不是太死,我認為不是,因為我要考慮固定資產投資:全集團賺了多少錢,當年可以投多少,最多可以把折舊加進去,絕對不可以借錢搞固定資產,我要把它作為一個制度確定下來,或者是將來把它作為一個遺囑定下來。這樣我就能保證企業平穩地發展下去。
    
    企業不妨“中庸”
    
    誰都想把企業做得很大,可能我有些保守。我覺得人們有浮躁或者急速冒進的心理很不好。我的下屬們報明年任務的時候,一個說200萬,一個說500萬、700萬,報上來我就攔腰砍一刀,不讓你掙這麼多。市場就是銀行,咱們往裡頭存,少掙,怎麼不可以呢?先穩定住客戶才是最重要的。為什麼這麼著急掙錢?我不是不想掙錢,我是考慮企業能夠穩定發展,就是提倡利潤的最佳化。我們企業的指導思想是不以盈利為目的,而是以發展為目標,以共同富裕為歸宿。企業經營19年了,除了2003年有虧損以外,大午集團這麼多年沒有虧損過,而且產品沒有愁過銷路,這是為什麼呢?我曾處分過一個廠長,50斤的布袋裝49.5斤,他說不標大午集團。我說不標也不行,這樣我就把廠長撤了,雖然現在他又回來了,但不再當廠長了。我說做買賣就要實實在在,我們的飼料,100斤袋子,就得裝100斤零半斤,最低也要多二兩,我們企業就是這麼做過來的。所以在2003年出那麼大的事,老百姓沒有來哄搶,也是跟一步一步紮實地走過來有很大的關係。我們的集團是好人相聚,也是庸人相聚。“中庸”之道這個“庸”就是庸人,就是平常人幹平常事,這就是人間正道,也是人間偉業。
    
    私企不姓私
    
    現在我越來越覺得私營企業不姓私,私營企業是一種生產經營形式。我的妻子在1986年時賺到1萬元,那時候萬元戶很少,到第二年賺了10萬元時買個保險櫃存起來,第三年上百萬元時,就再也沒有掙1萬元時那麼興奮了,就考慮乾點什麼事。當時探討過開養老院孤兒院什麼的。錢多起來了之後,我就想私營企業就不姓私了,它創造的是社會財富。因為有這個觀念,所以我在打官司時心裡也很坦蕩,想反正是社會的資產,現在幾千人在這,我就不考慮是自己的,所以心裡也特別正。我原來以為只有像資金、礦山資源這樣實實在在的東西才是資本,現在才發現資訊技術也可以是資本,但我覺得最主要的核心資本還是企業家本人。因為有資金能發財,有資訊能發財,但要缺了企業家把這些要素組合起來,你發什麼財?企業家才是真正真實的資本,企業家就應該受到社會的尊重,受到法律的保護。

孫大午:企業可走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