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相親熱”時代的冷思考-以《非誠勿擾》為例

才智咖 人氣:7.73K

江蘇衛視的新派交友節目《非誠勿擾》自播出以來,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新一輪的收視狂潮。在《非誠勿擾》火爆熒屏的同時,浙江電視臺、廣東電視臺、安徽衛視等也跟風推出了同類節目,一時間“相親熱”席捲了中國電視熒屏。與相親節目繁榮相伴而來的還有源源不斷的質疑與爭論,透過這些紛紛擾擾的話題和爭議,我們既應該從中總結和學習相親節目迅速走紅的創新精神和成功經驗,同時也應該反思此類節目暴露出的一些問題。

“後相親熱”時代的冷思考-以《非誠勿擾》為例

成功經驗

作為一檔婚戀交友真人秀節目,《非誠勿擾》在迅速躥紅的背後有許多值得我們進行深入挖掘的東西。下面,筆者將從節目形態、話題營銷、渠道互動等多個維度對其創新之處和成功經驗進行總結和分析。

節目形態的創新。相親交友節目一般很容易落入俗套,但《非誠勿擾》卻推陳出新,在賽制設計、節目環節、嘉賓選擇等方面都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帶給觀眾全新的體驗,觀眾不但在看節目、看人物,更是在看社會、看人生。

《非誠勿擾》在賽制設計上是極富創新精神的,這也是這檔節目能夠走出傳統相親節目的窠臼贏得觀眾的主要因素。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心底深處的擇偶標準和實際定位之間發生了矛盾,而現在的人們還不太適應或者面對這種矛盾,這種反差和矛盾正是《非誠勿擾》節目所需要的。

在嘉賓的選擇上,《非誠勿擾》也充分體現了戲劇衝突原則。一般來說,一期的男嘉賓肯定有一個學歷高的,有一個收入高的,有一個外形好的,有一個感情經歷豐富的,還有一個表現力很強的。這一點在女嘉賓的選擇上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每期有24名女嘉賓,她們從20歲到45歲不等,基本滿足了男性對於異性的需要,她們都有各自鮮明的性格和語言風格,也有持續性的話題。這種搭配讓節目看上去更加包羅永珍,也更能折射出不同人的不同婚戀觀、擇偶觀。

話題營銷的嫻熟運用。話題營銷在國外又叫付費評論,屬於口碑營銷的一種。話題營銷主要是運用媒體的力量以及消費者的口碑,讓廣告主的產品或服務成為消費者談論的話題,以達到營銷的效果。隨著電視節目競爭的加劇,能否製造話題、吸引觀眾注意、引發廣泛討論,進而提高節目的知名度和商業價值,不僅考驗著節目製作人員的智慧,也是衡量一檔節目是否成功的關鍵所在。《非誠勿擾》的迅速走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於話題營銷的嫻熟運用。《非誠勿擾》的熱播,不僅讓沉寂多時的相親類節目在各家電視臺全面“雄起”,也讓80後和90後們的婚戀價值觀成為廣泛討論的社會話題。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文化中心副主任翟學偉說:“節目展現了80後多元化的婚戀觀,和以往相比,他們的擇偶標準和方式多樣化,很難用一個統一的詞語概括。”這種價值觀的衝擊,引發了持久的討論。《京華時報》在2010年5月17日的一篇報道中寫道:“這是一檔另類成名的電視綜藝節目,觀眾一邊笑,一邊罵,有人不屑,有人卻津津樂道……爭議聲中,其收視率扶搖直上,直至登上榜首並蟬聯至今。其中的話題早已超出愛情的範疇,拜金、房奴、剩女……爭議的浪潮中,‘相親’只是一個幌子,《非誠勿擾》已成為一個價值觀交鋒的舞臺。”其中最顯著的例子就是被稱為拜金女的馬諾,當有男嘉賓問她願不願意坐在他的自行車後座時,馬諾的回答可謂一語驚人,她說:“我寧願坐在寶馬裡哭。”藉助《非誠勿擾》的舞臺,馬諾現象被無限地放大了,並引發了廣泛的社會討論,批評者有之,贊成者亦不少。最終的結果是女嘉賓本人和《非誠勿擾》節目本身都在這種討論聲中獲益匪淺:一是馬諾以相親明星代替了選秀明星,成為各大媒體和許多娛樂節目的座上客;二是《非誠勿擾》獲得了一浪高過一浪的收視率,最終既獲得了好的傳播價值,又獲得了好的商業價值。

多媒體時代的渠道整合。網路、手機等新傳播手段的發展與普及,使得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之間的界限正在消融,二者之間的聚合成為未來媒體格局發展的趨勢之一,新的技術和傳播方式為傳統媒體的資源整合、聚合提供了新平臺。在新一輪媒體融合變革中,如何運用新媒體技術手段提高電視節目的互動性和參與性已經成為電視節目製作與推廣的重要課題。《非誠勿擾》的成功在於實現了電視媒體與網路媒體的深層次互動,構成了多渠道立體化的傳播圖景。一方面,江蘇衛視選擇了與世紀佳緣、百合網等婚戀網站進行合作,互換資源,後者為前者提供節目人選,前者利用自身的媒體優勢為後者進行宣傳,實現了雙贏的效果;另一方面,江蘇衛視還將合作的觸角伸向了一些知名度比較高的非婚戀類網站,如搜狐和百度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與百度的合作。5月22日,《非誠勿擾》迎來了百度專場,他們提出的合作口號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這是百度起名的來源,又正好契合了《非誠勿擾》的主題,對雙方形象與影響力的提升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百度將整個網站首頁的logo特為《非誠勿擾》設定一天,這是百度歷史上第一次為一個電視節目敞開懷抱。此外,網路視訊技術也為二者的互動搭建了一個便利的平臺。包括優酷、土豆、56、中國網路電視臺在內的多家視訊都有大量《非誠勿擾》的節目視訊,這些視訊不僅為網民觀看節目提供了便利,極大地拓展了節目的收視群體,同時也進一步刺激了更多的受眾轉而收看電視節目,這就在網路與傳統的電視媒體間形成了良性的迴圈機制。一方面,這種迴圈互動機制使《非誠勿擾》的影響力和收視率迅速攀升;另一方面,網路媒體又成為節目播出後的主要反饋渠道,其中很多網友的建議與評論不僅為後續節目的製作提供了創作素材,也成為製作方洞察觀眾需求、提高節目質量的保證。

暴露出的問題

媒體倫理責任的缺失。相親節目本應關注愛情、解決婚戀問題,但為拼收視率,《非誠勿擾》的舞臺上充斥著各種各樣拜金主義的惡俗話語,如“姑娘們我告訴你,你們嫁人、嫁老公,沒有5克拉以上的鑽戒不要嫁”、“我的手只給我男朋友握,其他人握一次20萬”等。在節目中,有一位女嘉賓對一位急著想結婚的男嘉賓直接問道:“你什麼都沒有,拿什麼來結婚?”這些相親節目把年輕人拜金、自私、造作、享樂之愛情觀、價值觀通過媒體一次次放大。這些畸形的婚戀觀不僅引起了觀眾的廣泛批評和討論,引發了社會對主流價值觀遭受挑戰的憂慮,也深刻地暴露出一些主流媒體社會責任的缺失和倫理道德意識的薄弱。究其原因,在於傳媒市場化以後,媒體作為經濟創收者與輿論引導者的雙重身份,使得許多媒體倫理責任面臨困境。目前各家媒體都以視聽率、點選率、發行量作為設定欄目的出發點。一檔節目要想生存下去,在考慮大眾娛樂、收視效果、滿足獵奇、商業運營的同時,還必須體現媒體的社會責任。正如中國傳媒大學的胡志鋒教授所言:“《非誠勿擾》可以允許不同性格和特點的嘉賓上場,但作為主流媒體,始終要考慮社會價值觀的引領,個性化的多元展示和社會公德、大眾整體價值觀的取向要有一個均衡點。不能為了商業而商業,為了收視率而收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