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學外科論文範文

才智咖 人氣:1.3W

導語:外科學實驗教學是外科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培養合格的醫學人才起著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臨床醫學外科論文範文,歡迎大家閱讀與借鑑!

臨床醫學外科論文範文

臨床醫學外科論文範文

1、現狀分析

解剖學老師由於長期脫離臨床,授課時聯絡臨床難免力不從心,達不到解剖服務臨床的要求;學生由於學習的指向性不明確,為解剖而解剖,學習興趣低下,故局解的“教”與“學”歷來是醫學教育同志們亟待解決的話題。而外科手術學通常由外科醫生執教,外科醫生由於長期在臨床一線工作,對手術操作技能的講解演示比較規範熟練,而對於區域性解剖學知識的講述常常缺乏系統性、完整性,不能很好串聯區域性解剖學和外科手術學的相關知識,無法很好橫向聯絡兩門課程。目前醫療環境日益嚴峻,醫患關係日益緊張,醫院和臨床醫生均加強了自我保護,普遍不敢帶醫學生上手術檯,也不敢放手讓醫學生在患者身上進行操作檢查。而外科實驗物件主要為模型和小動物,與人體差異很大,局解不聯絡臨床,外科實驗不接觸人體,導致學生基本功不紮實,臨床應用解剖學知識匱乏。

2、改革實踐

結合我院區域性解剖學和外科手術學教學實際,更新教學理念,以臨床應用為導向,調整課程設定與安排,優化整合區域性解剖學與外科手術學課程,由解剖學老師和外科學醫生共同授課、共同指導實驗、共同編寫整合教程。旨在促進基礎與臨床老師之間的互動交流,增進學科知識之間的滲透聯絡,提高醫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技能。

2.1調整課程設定與安排

我院傳統的解剖學教學包括系統解剖學和區域性解剖學,前者安排在第1學期,學時數為112學時,後者安排在系統解剖學結束之後的第3學期,學時數為64學時,外科手術學課程安排在第5學期,學時數為42學時。我們在保證教學總學時數不變的前提下,將系統解剖學的學時數調整為90學時,仍然安排在第1學期講授,將區域性解剖學和外科手術學兩門課程優化重組為局解手術學一門課程,學時數增加到128學時,並統一安排在第5學期授課。此舉重在緊貼臨床應用,強化實踐操作能力。

2.2組建局解手術學“雙師型”師資隊伍

局解手術學課程的教學要求授課老師既要具備紮實的解剖學知識,又要具備一定的臨床應用知識和熟練的手術操作技能,這樣才能使局解手術學課程的教學真正指向臨床應用。為使每一位老師達到“局解-臨床-手術”三位一體的目標,我們組建了局解手術學教研室,由臨床醫生和解剖學老師共同承擔局解手術學課程的理論講授與實驗指導工作,並定期開展臨床醫生和解剖學老師之間的串聯互動,由臨床醫生為解剖學老師講解臨床手術操作要領,請外科和婦產科手術專家對解剖學老師和實驗技術人員進行人體常見手術入路的強化訓練講座,同時由解剖學老師為臨床醫生講解人體各區域性的層次結構和實地操作技巧,通過同堂專業交流切磋,既彌補瞭解剖學教師臨床知識有限和滯後的不足、又解決了臨床醫生局解理論知識相對薄弱的問題,教師的整體素質明顯提高,臨床醫療水平和課堂教學效果均大幅提升。

2.3編寫局解手術學整合教程

我們根據臨床醫學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結合臨床實際,組織科室老師和附屬醫院部分外科專家共同參與編寫《局解手術學整合教程》。該教程以部頒教材第八版人衛出版社出版的《區域性解剖學》和《外科手術基本操作》為重要參考依據,教程內容涵蓋五大知識模組,即:外科操作基礎、動物手術、臨床常見手術層次解剖、臨床其它操作技術、人體各區域性層次結構與解剖操作。外科操作基礎模組主要內容為常用手術器械及使用方法,手術基本操作法(如組織切開分離法、止血法、縫合法和結紮法等)的規範化實施及其原理等;動物手術模組內容包括動物清創縫合術、離體豬腸端-端吻合術、狗後肢靜脈切開置管術、狗胃大部切除術、兔蚓突切除術等,通過動物模擬臨床外科手術操作,強化手術學基礎訓練,使學生熟練掌握手術的基本技能;臨床常見手術層次解剖模組內容包括氣管切開術、甲狀腺次全切除術、腹股溝疝修補術、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修補術、腸吻合術、闌尾切除術、膽囊切除術、脾切除術、大隱靜脈高位結紮與剝脫術、膀胱造口術等,在屍體上模擬上述手術的基本步驟進行解剖操作,為實習階段的外科臨床手術打下基礎;臨床其它操作技術模組內容主要是利用動物來模擬操作換藥引流技術、組織活檢技術、骨折復位固定技術、穿刺或封閉技術等;人體各區域性層次結構與解剖操作模組包括頭部、頸部、胸部、腹部、盆部和會陰、脊柱、四肢的解剖操作,考慮授課學時以及臨床應用實際需要,每個區域性都有重點內容以及臨床應用要點提示。

2.4改革局解手術學課程教學方法

我們對課程五大模組進行總體規劃設計,包括各模組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各模組理論和實驗的學時劃分等,每一模組均由解剖學老師和外科學老師分工協作,共同完成。其中外科操作基礎、動物手術、臨床其它操作技術模組的理論知識講授由外科學老師擔任,臨床常見手術層次解剖、人體各區域性層次結構與解剖操作模組的理論講解由解剖學老師負責,各模組的實驗教學則由解剖學和外科學老師共同承擔。

其中,解剖學老師側重人體各區域性層次結構與解剖操作的實驗指導,而外科學老師側重臨床常見手術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的實驗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規定的實習操作任務,每次實驗結束前給每個小組佈置下次實驗內容以及需要查閱的相關知識,實驗操作前各小組先回答本次實驗內容預習準備情況,並由主講老師作為平時成績考核打分,實驗中遇有疑難問題要求組內同學相互討論解決,實在解決不了的請教帶教老師。實驗結束後書面總結本次實驗的經驗教訓並完成實驗記錄。

3、討論

傳統的區域性解剖學和外科手術學教學,其最大的.弊端是彼此脫節,相互割裂。在區域性解剖學教學過程中,學生不清楚局解知識的臨床應用價值,學生的學習大多圍繞老師的思路和教科書的內容在被動、機械的氛圍中進行,很難激發強烈的求知慾和成就感,待到接觸臨床真正需要用區域性解剖學知識來指導手術操作時局解知識基本忘記。而傳統的外科手術學教學基本不接觸人體,其操作大多在模型和動物上進行,和人體差異甚大。我們通過優化整合區域性解剖學與外科手術學課程,使整合後的課程內容更貼近臨床,更注重操作技能培養,達到了學以致用、現學現用的目的,實現了基礎知識向臨床應用的快速轉化。同時,解剖學老師和臨床醫生在共同授課,共同指導實驗過程中,自身知識結構不斷完善,各自的缺陷和不足得以彌補,顯現了優勢互補、相得益彰的效果。

學生在該門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切實感受到區域性解剖學在臨床的應用價值,學習態度發生了明顯改變,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得到充分調動。學生通過屍體層次解剖和模擬手術操作,獲得了局部解剖學與外科手術學相結合的較為完整的系統知識,提高了臨床思維能力與臨床操作技能。在實踐過程中,我們深切感受到,就教師而言,“打鐵還需自身硬”,如何快速提高自身專業理論素養和操作技能水平是最關鍵的環節;對學生來說,怎樣使學生在設疑解惑過程中產生無限的遐想,體會美好的希望,是探索實用型創新型醫學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