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原來可以這樣有滋有味

才智咖 人氣:1.53W
朗讀,原來可以這樣有滋有味
        朱自清先生在《論朗讀》中強調指出:“讀的用處最廣大,語文教學中應該重視它。”新大綱中更明確指出:“國小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可是目前,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很多語文老師在課改的潮流中迷失了方向,打著體現學生自主、充分肯定學生的旗幟,評價時往往“好”聲一片。對朗讀既缺少有效指導,又沒有明確的評價標準,因而出現了書聲琅琅卻收效甚微的表面繁榮。
  策略之一:巧妙評價,讓朗讀變得妙趣橫生。
  葉聖陶說過:“我們讀一篇東西,無論詩歌詞曲,總要像吃東西一樣,細細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來。”這種細細咀嚼、辨別滋味的過程,就是指導朗讀、培養語感的過程。如果教師能準確合理、精心巧妙地評價學生,就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自信心,使學生處於興奮、主動、積極的狀態。“教師充滿魅力的課堂評價語言,雖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學生;雖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學生。”老師的巧妙評價,使得朗讀在學生的眼中變得趣味無窮,使得文字變成學生眼中的畫,心中的歌。
  1.多元性評價:讓朗讀充滿個性魅力。所謂的多元性評價是相對於一元性評價而言的,指的是容納學生不同的,然而卻是合理的認識和思想,允許學生解讀文字的過程中,建構生成新的知識的一種靈活的評價方式。
  2.情趣評價:讓朗讀煥發生命活力。在我們的語文閱讀課上,經常會聽到老師們這樣評價學生的朗讀:“你讀得真好!”“你讀得棒極了!”“棒棒棒,你真棒!”誠然,學生確實需要沐浴賞識的雨露,在這樣的激勵性評價下,即使是“平庸”的學生也會變得鮮活起來。但我們靜靜思考,便會發現這樣的評價缺乏針對性,久而久之也會失去其鮮活性。所以,我們需要用形象生動的評價語從內心深處激發學生樂於朗讀的慾望。
  在教《北京》這篇課文時,因為學生沒有親眼目睹過北京的風景,沒有親身感受到那莊嚴的氛圍,所以,在指導朗讀時有一定的困難。於是,我藉助了這樣一些評價語:“你讀出了‘立’,但不是‘矗立’。這個人民英雄紀念碑有14.7米高!誰願意再讀讀?”“了不起,這個人民英雄紀念碑有8米高了,誰能讀得再高點?”“有12米高了,哦,你還想讀?”在充滿情趣的點撥下,學生的朗讀充滿了激情。這時出示課件介紹人民英雄紀念碑,學生的朗讀就水到渠成了,高亢激昂的朗讀中充滿了崇敬之情。 
學生在老師的評價語引導下,理解了“矗立”,感受到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挺拔與莊嚴,朗讀有了層次性的提高,學生經歷了一個“悟”的`過程,感受到朗讀也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我們的語文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策略之二:精引妙設,使朗讀能夠情真意切。
  感情朗讀要注重一個“情”字。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和發展的。這就需要教師因文而異,因生而異,進行精心的設計和巧妙地引導,讓學生能入情入境,讀得情真真,意切切。1.適機範讀,潤物以求細無聲。在如今的課堂上,很難聽到老師的範讀,老師生怕範讀會喧賓奪主,無法體現自主了,這是一個誤區。在教學中,我們往往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當我們滿懷信心地提出了朗讀要求時,學生的朗讀並不能達到老師預設的目標,這時候老師完全沒有必要捨近求遠,繞一個大圈引導學生理解怎樣去讀,而應抓住時機,親自範讀。用聲情並茂的範讀來打動學生的心靈,用老師的情感來啟用學生的情感,用老師的激情來感染學生的激情。在學生的心靈深處,老師的範讀猶如一場及時雨,已達到潤物細無聲之效了。
  2.引讀渲染,一切盡在不言中。引讀,作為有效朗讀的教學形式之一,極具鼓動性和感染性。它能起到渲染烘托課堂氛圍、引領學生走進文字的巧妙作用。在反覆的引讀中,使學生的朗讀有層次性的提高。
  在教學《飲湖上初晴後雨》時,我為重點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設計了引讀:
  師:(播放輕柔的音樂)好一個總相宜呀!看哪,此時蘇軾正悠閒地坐在遊船上,望著像灑滿了金絲碎銀的西湖水面,心中不禁湧起兩句——(出示相應的畫面)
  生:(齊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生讀得很陶醉)
  師:一陣突如其來的雨反倒讓整個西湖籠罩在濛濛的雲霧之中,遠處的山哪,樹呀,都像是蒙上了一層輕紗,這哪裡是在遊西湖,這分明是在遊仙境,酒不醉人人自醉,蘇軾不禁感慨道——(出示相應的畫面)
  生:(齊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生讀得很輕柔)
  師:雨後的西湖更是別有一番景緻,山更清了,水更綠了。波光粼粼的湖水中,一條條紅鯉無拘無束地遊著、嬉戲著,美呀,真是太美了,他詩興大發,高聲誦到——(出示相應的畫面)
  生:(齊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生讀得興奮、高亢)
  隨著老師引讀語氣的變化,學生誦讀詩句的語氣也在變化著,他們哪裡是在讀詩,他們已經穿越時空的隧道,成為詩人蘇軾結伴而行的遊人,去親身感受西湖晴天、雨天、雨後不同的絕妙景緻。
  3.創設情境,未成曲調先有情。
情境是滋生對話的土壤,學生只有入情入境了,才能激發其對話的熱情和慾望,才能產生相應的情感體驗。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我們應深挖文字,創設情境,積極發揮語言魅力,撥動學生的情感之弦,讓學生入情入境,走進文字,與文字進行深層次的對話。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這樣才能釀出蜜來。”語文課中朗讀的指導亦是如此,我們要精心積累瞬間的經驗,巧妙評價,精引妙設,使學生在妙趣橫生的朗讀中體會文字的情感,產生想讀、愛讀、樂讀的慾望,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原來朗讀可以這樣有滋有味”,讓朗讀之“蜜”越釀越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