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煤炭企業的發展策略論文

才智咖 人氣:1.42W

引 言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煤炭企業的發展策略論文

2014 年以來,我國巨集觀經濟呈現出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個基本特點。為此,在2014 年 12 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中央首次明確了“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九大趨勢性變化,提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的觀點。指明瞭包括煤炭產業在內的各行業應以創業創新作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1 煤炭產業面臨的挑戰

能源資源的稟賦特點客觀上決定了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生產結構,也決定了煤炭在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中的主體地位。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煤炭能源開發利用與社會經濟的不協調日漸突出。

1.1 煤炭產品供求失衡影響了煤炭企業的發展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業協調發展的前提是市場供求保持動態均衡。但煤炭生產的特殊性、煤炭產需之間的空間差異性,以及煤炭產品的中間產品之特點都直接影響、甚至倍數級地加劇著煤炭市場的供需關係。煤炭生產基地建設投資大,週期長;煤炭產能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另一方面生產礦井建成後,礦井服務年限較長。這就客觀上造成了不論煤炭產量快速增加還是煤炭產量及時壓縮,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與之相對應,則是能源消費結構和國民經濟發展對煤炭需求量的要求不僅直接,而且立竿見影。反映在煤炭市場上,煤炭產品的供應變化明顯滯後於煤炭的需求變化。也因此導致了煤炭產品供求的失衡現象週期性出現,對我國煤炭產業健康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本世紀初,國民經濟和基礎建設快速發展需要大量的煤炭能源,但受 1993-2001 年間煤炭產業週期性低迷的影響,煤炭產能嚴重不足,導致煤炭產品價格持續上漲,引起煤炭生產基地建設盲目上馬。同時,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在煤炭產業中的普遍推廣應用,造成煤炭產能迅速釋放。據不完全統計,2014 年底我國原煤生產能力已經超過40 億 t,且在建規模超過 10 億 t.如果再考慮全球煤炭市場的產能過剩,煤炭市場供求失衡的形勢短期內難以改變[1].而隨著我國經濟新常態發展模式的顯現,環境保護意識和要求的提高,以及能源消費結構的改善,煤炭產品的事實需求不斷降低。同時,國家持續推進能源革命和強化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必然使得我國煤炭需求總量不斷回落。這就加劇了煤炭產品的區域性、結構性供過於求,導致煤炭產品市場持續低迷,產業經濟效益低下,煤炭企業經營困難,發展乏力。

1.2 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制約了煤炭企業的發展

煤炭資源客觀賦存於地層之中,其開採必然會影響礦區生態環境。煤炭開採造成的生態破壞首先反映在大面積的地表塌陷上。按照當前的開採方式和產量,全國每年將新增煤炭採空區 600 km2,形成約 800 km2的塌陷地,並因此引發一系列的次生地質災害。大面積的地表塌陷,不僅破壞了地表構建築物,影響了農田的正常耕作,而且加劇了企地矛盾[2].其次,煤炭開採還導致地下潛水位下降,地表水體汙染;產生的煤矸石發生自燃、礦井生產通風等造成礦區空氣汙染。同時,由於礦區環境的惡化,進一步造成礦區植被、生態景觀破壞。

隨著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人們對煤炭開採影響外部效益已有了充分的認識。煤炭資源需要開採,但要同時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礦區生態環境的修復和保護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必將使效益低下的煤礦企業雪上加霜。

1.3 產業結構單一降低了煤炭企業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

長期以來,煤炭企業產業鏈單一,主要集中在煤炭開採和簡單的粗加工上。在煤炭市場穩定時期,可以集中開採煤炭資源,有利於提高生產效率。但是,面對煤炭市場波動和逆轉,煤炭企業就失去了唯一的支柱,無力應對市場風險。

近年來,隨著煤炭產業大力發展迴圈經濟,大型煤炭基地均建立了煤炭迴圈經濟園區。但受傳統觀念、發展模式的限制,迴圈經濟園區的發展仍集中在煤基產業上。即便是拓展了相關經營範圍,也基本是基於煤炭市場、煤炭企業。儘管這種發展模式在一定時期可以提高企業競爭力,但煤炭市場的變化,同樣會對煤基相關產業造成影響。最終導致煤炭企業在市場鉅變中無能為力。

1.4 產業政策和相關標準滯後粉飾了煤炭企業的落後

1997 年煤炭部撤銷以後,煤炭資源和煤炭生產管理分別歸口到不同的部門。儘管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的煤炭產業政策,但受傳統管理模式的影響,以及煤炭產業的特點,產業政策對煤炭企業的指導、約束作用未能施效。另外,相比較機械製造、通訊等標準化作業規範的行業,受煤炭資源賦存條件的限制,煤炭生產的粗放式經營特點顯著。

從煤炭資源勘查、開採到採後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缺乏系統合理的標準體系。而且由於相關標準滯後,煤炭資源勘查投入與生產建設投入不匹配,造成資源儲備不足,持續發展乏力;煤炭開採中資源回收率難以保證,浪費現象嚴重;礦區生態環境影響難以客觀評估,復墾後的土地難以順利移交。導致煤炭企業成效缺乏可比性,資源保護名存實亡,礦區生態環境的補償負擔不斷增加,嚴重影響了煤炭企業的穩定生產。

2 煤炭企業發展的歷史機遇

儘管當前我國煤炭產業發展困難重重,但煤炭作為我國最主要的一次效能源,其主體地位在未來較長時期內不會發生根本性改變,煤炭仍將是我國能源安全的基礎。因此,客觀上我國煤炭企業面臨著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局面。

2.1 煤炭能源的主體地位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

儘管目前我國煤炭開發利用存在諸多問題,但持續增長的能源需求和客觀的能源賦存決定了在未來一定時期內,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主體地位不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會有所改觀,但煤炭仍將是我國的主要能源。

從全球能源發展來看,煤炭消費佔一次能源的比重仍呈增長的態勢。根據 BP 世界能源統計顯示,2013 年全球煤炭消費佔全球能源消費總量的30%以上,較 2012 年增長 3%,超過了其他能源。在我國,儘管 2014 年全國煤炭消費總量同比降低約 2.9%,出現了 15 a 以來的首次負增長,但消費量仍達到 35.1 億 t,佔一次能源的 66%.據預測,到 2020 年,我國煤炭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將降至 55%左右,到 2050 年仍將佔到50%左右。考慮到能源需求總量的增加,未來一定時期內,煤炭需求總量仍將保持適度的增長。

2.2 我國煤炭能源發展戰略保持不變

根據《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我國能源發展要堅持“節約、清潔、安全”的戰略方針,加快構建清潔、高效、安全、可持續的現代能源體系。到 2020年,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 48 億 t 標準煤左右,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在 42億 t 左右[3].可見,在未來可預見的一段時間內,我國“以煤為基礎,多元發展”的能源發展方針不會動搖。但煤炭的清潔利用,煤炭轉化以控制煤炭利用造成的汙染將成為創新發展的主要方向。超臨界和超超臨界發電、現代煤化工技術、煤炭多聯產等先進發電技術以及煤炭轉化利用技術將引領煤炭利用,煤炭作為工業原料的用途更加廣泛。並因此拉動煤炭新的需求。因此,也不要對煤炭企業的發展前景過分悲觀。

2.3 煤炭市場體系日臻完善

健全的'市場體系為煤炭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經過近 20 a 的發展,煤炭資源市場、煤炭產品市場、煤炭資訊市場以及配套的資本市場等日臻完善,為煤炭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1996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修改並實施,明確提出了礦業權,明晰了礦產資源產權的法律關係,為礦業權市場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據此結束了煤炭資源無償開採的歷史。隨著煤炭產品價格市場化,打破了國家長期對煤炭產品的統一定價,促進了煤炭企業直面市場組織生產與經營,為煤炭企業自主經營、自我發展提供了可能和基礎。同時,國家引導煤炭企業積極發展多元混合經濟,提高了投融資能力,建立起日益完善的煤炭投融資制度,以市場為導向的多元投融資機制,支撐煤炭資源風險勘探和煤礦產能建設。目前全國已有 39 家煤炭企業成功上市,直接融資超過2 000 億元[4].為煤炭產業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援和發展活力。

2.4 科技成果轉化利用成效斐然,安全生產狀況穩步改善

煤炭生產條件複雜,許多關鍵技術需要相關技術的攻關解決。近年來,煤炭開發利用的新技術不斷湧現,從特厚煤層放頂煤一次採全高綜採工藝的完善,到薄煤層特殊開採工藝的研發,為特大型礦井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撐;從煤炭資源綠色開採,到煤基迴圈經濟模式,為煤炭產業創新型發展提供了示範。科技成果的轉化利用,不僅提高了煤炭開發利用效率,而且開創了煤炭產業發展的新模式。同時,國家不斷加大煤礦安全整治力度,杜絕重特大安全事故的發生。近年來,煤礦事故數和事故死亡人數大幅下降,全國煤礦百萬噸死亡率控制在 1 以下。強化安全管理,重塑煤礦形象,提升了煤炭產業的社會地位。

3 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煤炭企業的發展戰略

當前,我國煤炭行業短期性、結構性過剩和長遠產能不足的矛盾還未有效緩和。未來儘管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佔比將下降,但煤炭消費總量將繼續保持增長。面對當前經濟發展的新常態,煤炭企業應主動接受產業發展的新挑戰,把握機遇,以創新為根本,順應能源革命和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階段性特徵和規律,全面推動煤炭勘查、生產、消費、技術和體制革命,加強國際合作,準確發展定位,創新發展模式,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5].

3.1 直面煤炭市場,轉變發展模式,提高應對風險的能力

健全的市場應該能靈敏地反映產品的供需狀況,並引導生產和消費。煤炭市場亦然。從 2012 年年底開始,煤炭市場就開始顯現煤炭產品的結構性失調。到目前,供求矛盾愈演愈烈。作為煤炭企業,既無法憑藉一己之力短期內就改變這種狀況,也不能無視這種狀況;只能是冷靜、現實地面對市場,憑藉自身優勢,揚長避短,適應市場的發展。

在巨集觀經濟新常態下,煤炭企業應加強市場分析,研究煤炭供需的週期,並利用煤炭市場疲軟的機會,積極轉變發展模式。借力煤炭產品價格持續下滑導致煤炭生產薄利甚至虧損的機會,調整產業機構,發展多種經營。首先依託煤炭,拉長產業鏈,利用煤炭價格低廉的條件,發展迴圈經濟,謀求煤基產業的發展;其次,實施跨行業發展,利用企業技術、人力資源等優勢和所控制的資源,開拓經營範圍,實施多角化經營;另外,利用煤炭效益低迷的契機,實施跨行業、跨地區的產業聯合,走聯合發展的道路,通過資源整合、產業聯合,提高產業集中度。根據國務院“重點支援大型煤炭基地建設,促進煤電聯營,形成若干個億 t 級煤炭骨幹企業”的決策,合理煤炭開發佈局,發展大型煤炭基地[6-7].

3.2 以政策為導向,高度重視綠色開採,促進煤炭企業可持續發展

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評估是在綜合巨集觀經濟發展態勢及國內外影響因素而確定的[5].因此,煤炭企業應以國家巨集觀政策、產業政策為準繩,以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為指導,制定適合自己發展特點的規劃和模式。第一,通過創新驅動,尋求企業經濟增長點,提升企業競爭力。堅持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推動企業發展從資源投入型、勞動密集型發展向資源節約型、人才技術密集型轉變。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第二,客觀評價煤炭開採對礦區生態環境的影響,合理確定開發規模,選擇適宜的回採工藝,實施綠色開採,一方面減輕煤炭開採對資源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加強礦區生態環境的修復治理。貫徹“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相結合的原則。第三,大力發展迴圈經濟,充分利用煤炭開發利用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延長煤炭產業鏈,變廢為寶,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廢棄物的排放及其對礦區的影響,同時拓寬煤炭企業經營範圍。

3.3 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增加技術儲備,為迎接下一輪產業復甦做好準備

經濟發展新常態意味著近年來社會經濟對煤炭的增量需求不可能很大。因此,煤炭企業要積極急籌措資金,開展科技創新,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促進煤炭生產向機械化、資訊化、智慧化和綠色開採方向發展。堅持內涵式擴大再生產,由增量擴能型向協調發展模式轉變,由任務型生產向服務型生產轉變。同時,應該進一步實行煤炭機械裝備製造由高水平向質量、服務型轉變;大力推進煤炭轉化工程建設,煤炭產品由生產和銷售原煤向銷售商品煤和潔淨煤轉變,推動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與燃料並重轉變[8-9].煤炭市場的持續低迷可能會挫傷煤炭企業的生產積極性,可能會迫使部分企業退出行業。但隨著經濟轉型的成功,長期來看煤炭產品的需求總量是不會大幅度縮減的。為了滿足未來煤炭產品驟增的需求,煤炭企業應加強基礎儲備,增強技術力量,研究充填開採、保水開採等綠色開採技術與裝備,以求能快速增產,佔領市場,並爭取以儘可能小的生態環境擾動採出煤炭資源,提高資源回收率。同時,要採取有效措施調動廣大員工創新的積極性,鼓勵員工學習新技術,開展技術攻關,防止技術人員的流失。為新一輪產業復甦做好準備。

3.4 加強地質工作,為安全高效生產提供可靠的基礎資訊

煤炭資源的賦存條件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煤礦安全生產事故多因煤層地質條件突變引發。而且煤層地質條件直接影響著煤炭回採工藝和生產組織。細緻的地質工作可以為礦井安全高效生產提供可靠的保證。煤炭深埋地下,資源條件、賦存狀況難以直觀感知。礦井的安全高效生產需要地質先行,礦井建設中,需要以準確基礎地質資訊作指導;生產過程中,需要全面的地質資訊為方案優選提供依據;礦井開採的每一個階段,都需要藉助基礎地質資訊來開展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地質工作貫穿礦井生產的全過程。當前,現代科技的發展和應用為地質工作提供了日益完善的技術支撐。通過地質工作,一方面預先查明煤炭資源的賦存狀況,以選擇適宜的開採方法;另一方法面,可以原先發現安全隱患,及早採取有效的措施,避免生產事故的發生。因此,煤炭企業應充分重視基礎地質資訊,認真開展地質工作,為安全高效生產、為礦井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的基礎資訊。

3.5 合理規劃產量,降耗提效,爭做產業逆勢中的引領者

影響煤炭企業產量的因素很多。在市場不景氣的背景下,生產單位要開展精細化管理,合理規劃煤炭開採的時空關係,確保安全高效生產。同時,煤炭生產環節複雜,成本控制潛力巨大。因此,煤炭企業要遵循系統論的觀點、系統分析各生產環節的生產組織,強化基礎管理,開展標準化管理,實施過程管理,將成本控制與鼓勵技術創新、講成本開支控制與質量管理相結合,降低無效開支。通過降耗提效,努力提高經濟效益。同時,煤礦生產的特殊性決定了煤礦生產安全為天。因此,在全面控制成本費用的同時,要確保安全生產投入,切忌一刀切地縮減所有開支。如果生產缺乏安全保證,成本開支不僅得不到控制,而且可能因安全事故造成更大的開支。因此,越是在生產相對不飽和、職工安全意識降低之時,越是要強化安全管理,適當增加安全投入,通過完善安全設施,加強安全檢查,開展全員安全管理,確保安全生產。只有安全、高效的煤炭企業,才能成為行業的引領者,才能推動煤炭行業的健康發展,才能為社會經濟的科學發展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

[參 考 文 獻]

[1]王顯政。 能源革命和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中國煤炭工業發展的戰略思考[J]. 中國煤炭,2015,41(4):5-8.

[2]宋萬鵬,劉晉媛。 煤炭資源型城市轉型條件下采空區利用研究[C]//2012 中國都市計畫年會《多元包容》論文集,2012.

[3]牛克洪。“十三五”煤炭企業轉型發展戰略構想[J]. 煤炭經濟研究,2015,35(1):40-43.

[4]陳茜。 煤炭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實踐和啟示[J]. 煤炭鐳射機研究,2015,35(6):44-47.

[5]王東興,鞏維才。 煤炭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維[J].煤炭經濟研究,20145,34(11):39-44.

[6]王強,劉豔芹。 我國煤炭企業發展迴圈經濟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10,32(4):95-97.

[7]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中國經濟新常態[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8]蘇東紅。 煤炭經濟發展態勢與對策分析[J]. 企業改革與管理,2015(2):116,111.

[9] 李蘇。 資源型經濟轉型背景下山西大中型煤炭企業非煤發展戰略模式研究[D]. 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