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用薩特的“自由哲學”解讀《了不起的蓋茨比》

才智咖 人氣:1.4W

摘要:《了不起的蓋茨比》是喧囂的20年代的代言,反映了一戰後的美國青年的存活狀況和道德風尚。本文運用薩特的“自由哲學”理論對小說主人公蓋茨比進行分析,影射出當時的青年一代在喧囂的“處境”下如何利用自己的“自由”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的目前狀況。

談用薩特的“自由哲學”解讀《了不起的蓋茨比》

關鍵詞:自由 選擇 責任 行動

前言

F·司各特·菲茨傑拉德是美國2O世紀二十年代最著名的編年史家。那個時代由他命名為“爵士樂時代”。他也被譽為“爵士時代的桂冠詩人”,他的作品生動地再現了爵士時代的生活氣息和社會風貌。他的代表作《了不起的蓋茨比》(1925年)一直被公認為美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小說自問世以來就備受人們關注,結構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後殖民主義等學派紛紛從中找到證明自己理論的材料。本文試圖用存在主義的“自由觀”重新解讀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的主人翁,為人們理解其主題內容提供一個新的途徑。本文認為小說著重探討了人的存在價值、作用以及人究竟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來實現其人生價值這一理由。

 一、自由與選擇

薩特自由倫理學的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強調行動、選擇及責任。或者說,行動、選擇以及責任構成了薩特自由倫理學的主要內容。自由,就是選擇的自由。“自由之為自由卻僅僅是因為選擇永遠是無條件的。” 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我們可以看到薩特的“自由哲學”的思想充分體現在主人公蓋茨比的身上。

蓋茨比出身於美國中西部一個農民家庭,他從小夢想轉變現存的狀況,想出人頭地,重新創造自己。他相信只要努力就能轉變命運,因此,在十七歲時,他把自己的名字傑姆斯·蓋茨改成了傑伊·蓋茨比。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蓋茨比結識了大富翁丹·科迪,實現了他想在現實中尋找一位能指引他實現自己偉大夢想的塵世父親的願望。為了聚斂財富,蓋茨比鋌而走險,不惜涉足非法販酒和其他非法活動。他也曾涉嫌進行帶有欺騙性的買賣,並且似乎和20世紀20年代中的一起巨大的醜聞有聯絡。但是,蓋茨比相信人不是上帝造就而是自我創造的,人就是其一切行動的總和,人的行動也是自身選擇的結果。

蓋茨比始終堅持自己的夢想。在他積攢了足夠的財富時,他選擇了獨特的方式吸引自己的夢中情人——黛西。蓋茨比一直堅信,是金錢的誘惑,黛西才選擇了富豪湯姆。因此,至少每兩週一次,蓋茨比都在自己的豪華公館舉行極為奢侈的宴會。蓋茨比的宴會是無比的奢華:不請自來的人們讚歎他的羅爾斯·羅伊斯、他的游泳池、他的沙灘、一箱箱的鮮橘和檸檬以及花園中佈滿筵席的用餐帳篷和正在繁星之下進行現場演奏的樂隊。如此的奢華和狂歡,就是為了引起黛西的注意,盼望她的到來。但是,黛西一直沒有出現。此刻,蓋茨比請求鄰居尼克——黛西的表兄,幫忙安排他和黛西的重聚。之後,蓋茨比邀請黛西去看看自己的公館和財產以此吸引黛西。黛西本是一位拜金女郎,她被蓋茨比的豪華生活所折服。蓋茨比的愛情夢終於實現了,兩人開始了一段短暫的戀情。由於對黛西全神貫注的愛,蓋茨比取消了原本是為了吸引黛西的宴會。但好景不長,湯姆發現了他們的戀情並挑起一場對抗,與蓋茨比發生了爭吵。在從紐約開車返回長島的路上,激動的黛西撞上了湯姆的情人梅特爾。但是,出於對黛西的愛,蓋茨比決定自己承擔這個責任。雖然尼克倡議蓋茨比離開,“到大西洋去待一個星期,或是往北到蒙特利爾去。”但是,蓋茨比還是選擇了留下,雖然這直接導致了他的死亡。對蓋茨比來說,他愛黛西,他必須擔起戀人的責任,他要知道黛西的決定,要知道她準備怎麼辦。這種思想和決定,完全符合薩特的`自由觀裡關於自由和責任的理論。

二、自由與責任

薩特認為自由總是和責任相聯絡的。在薩特看來,既然人的選擇是自由的,那麼人也就必須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任。“人,由於命定是自由,把整個世界的重量擔在肩上,他對作為存在方式的世界和他本身是有責任的。”

在蓋茨比17歲時,他把自己的名字改為傑伊·蓋茨比。“他是上帝的兒子,——這個稱號,如果有什麼作用的話,就是字面的意思(Gatsby聽起來好像God's son)——那就是他必須為他的主效命,致力於追求一種博大的、世俗的、虛飾的美。”這個決定實際上是一種自我超越的自由。薩特認為自由在自我確立的同時也是自我否定。同時,人又不僅僅是一個角色,人有比僅僅一個角色更多的東西,這就意味著人或者去成為一個角色或者去轉變自己的角色。蓋茨比企圖把自己的角色改成上帝的兒子耶穌,具有博大的愛和無處不在的全能。但是,作為上帝的兒子,他必須擔當起耶穌的救贖人類的責任,他必須為拯救天下有罪之人奉獻自己的生命。這種結局正好與小說的結尾相呼應。對蓋茨比來講,當初選擇了自己的愛情,他想實現自己的舊夢重溫,不管這種決定是否具有可行性,既然選擇了,就必須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在薩特看來,人的每一項選擇,每一個行動,都不僅牽涉到自己,而且牽涉到全人類,因此人不僅要為自己負責,而且要為全人類負責。因此,他沒有聽從尼克的勸告,正如耶穌一樣,蓋茨比獨自一人擔當起救贖的責任,自己卻成為人類的“替罪羊”。

三、小結

《了不起的蓋茨比》集中反映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社會的精神狀態以及年輕人對存活處境的艱難選擇。他們對現存的社會目前狀況和價值觀念產生困惑,從而重新尋找自我的存在,尋找存活的價值和作用。雖然菲茨傑拉德向我們展現的“爵士樂時代”是一個喧囂的時代、人心惶惶的時代,但是小說中人物對生活本質和存在價值的選擇與追求,與薩特關於人類自由的本質論述是相吻合的:人有做出真正選擇的權利。正如薩特所說,“存在主義的首要目標就是要讓人認識自己的本質,是其承擔自己的存在的所有責任。”

參考文獻:

[1]巫寧坤等譯.了不起的蓋茨比[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2]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3]薩特.存在與虛無[M].北京:三聯書店,1987.

[4]吳元邁.存在主義文學:希望從絕望深處進發[M].海南:海南出版社出版,l993:18.

[5]史志康.美國文學背景概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6]沈曉陽.論薩特的人格自由的自由觀[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