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與發展並存-淺談“歷史成本原則”的現在及未來

才智咖 人氣:1.8W
挑戰與發展並存-淺談“歷史成本原則”的現在及未來
核算的一般原則包括對會計資訊質量和計量確認兩方面的要求;而成本原則是對會計計量和確認方面一個基本的原則,它在長期的會計實踐中擔負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然而,隨著會計環境的不斷變遷以及人們對會計資料的不同需求,使得歷史成本原則面臨著重大的挑戰。

  歷史成本原則亦稱謂按實際成本計價,它要求的各項財產在取得時按實際成本計價。除、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另有規定外,企業一律不得自行調整其帳面價值。會計上選擇歷史成本原則為基本的規範,主要原因是歷史成本是在交易時確定的,它能夠比較客觀地反映業務或會計事項;它具有較強的可比性,經得起檢驗;歷史成本的資料容易取得。但是歷史成本也存在固有的缺點,隨著的其缺點也越來越明顯。

  一、歷史成本原則所面臨的挑戰

  歷史成本原則的產生和與持續經營概念密切相關。首先,在可持續經營條件下,企業所掌握的各種資產可視為企業賺取未來收入的投入,一般認為它們只會在正常經營過程中被消耗、出售或轉讓,而很少中途退出企業的正常經營迴圈。因此,相對於這類資產現行價格而言,其成本資訊更為相關,因為這些成本需要通過經營得到彌補。其次,在持續經營條件下,資源提供者和企業管理當局雙方最關心的財務資訊是收益資訊。對於資源提供者來說,收益資訊有助於資源提供者瞭解當期能得到多少回報,並且在穩定的持續經營假設條件下,投資者可以由當期收益大致推算出以後各期的收益,進而估計出企業的價值。對於企業管理當局來說,他們最關心收益資訊的原因在於:收益資訊有利於解除他們的受託代理責任。就這一類資訊而言,可靠性是最重要的質量要求。而作為歷史成本基礎的會計資訊的可靠性是無與倫比的。選擇歷史成本原則作為計價基礎因此成為堅持持續經營假設的必然選擇。

  隨著會計環境的劇烈變化,資訊使用者對會計資訊的需求日益複雜化,致使歷史成本原則賴以存在的優勢正在逐漸喪失,而缺點日益暴露出來。在持續經營不確定的條件下,資訊使用者對收益資訊的需求有所降低,原因在於其預測能力下降。而造成收益資訊預測能力下降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1)會計環境的不確定使收益資訊缺乏統一的平臺;(2)收益資訊表中包含著越來越多由於不確定而產生的一次性和偶然性專案,使得收益表資訊顯得不是太重要;(3)無形資產投資在各個企業中所佔比重越來越大,但現在會計準則的嚴格確認使得大量無形資產投資費用化;(4)企業出於謹慎性原則的考慮,往往提前報告虧損,也使收益表資訊的重要性大大降低。

  與收益資訊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人們對有關企業價值即企業內部各種經濟資源現行價值的資訊日益關注。這是因為:21世紀會計主體面臨的是競爭日趨激烈、風險日益增大的經濟環境。具體表現為:經濟全球化,商品價格、利率和匯率變動劇烈,反覆無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產品的裝置會很快過時,所佔有的市場份額或邊際利潤會在頃刻間被競爭對手奪走,產品壽命週期大大縮短;各種複雜的業務和金融創新工具大量湧現,使金融市場更加變幻莫測,波動頻繁。在這樣的風險環境下,持續經營的美好願望隨時都可能被打破,企業隨時都有被兼併、清算、終止的可能,一家經營良好的公司可能瞬間消逝,現實中很多上市公司破產停業就是很好的例證。因此,所有非現金資產都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只有關於主體現行市價的資訊才具有可信度。為了全面瞭解企業財務資訊與合理估計企業經營風險,資訊使用者不僅要關注收益資訊,同時也要關心資產的現行價值資訊,以便為決策提供較為客觀的`參考標準。

  二、現行制度對成本計量的修正

  實際上,在實務中,我國會計制度早在改革之初就開始在某些事項的會計計量中對歷史成本進行了適當的修正,如允許加速折舊、計提壞帳準備等。現在,這種做法已擴大到所有的資產,在期末對可能發生減值的資產專案採用成本與市價孰低法計價,並要求將持產損失在收益表中確認。這當然是出於穩健性原則的考慮,但是它沒有反映資產市價中升值的一面。一種的做法是在每一個資產帳戶下分別開設一個調整帳戶,用以反映該項資產現行公允市價與歷史成本的差額,既反映歷史成本高於現行市價的差額,也反映歷史成本低於現行市價的差額。這樣通過對資產調整帳戶的,就可以同時獲悉該資產歷史成本資訊和現行公允市價資訊。這種的難點在於對待持產損益的處理及披露上。對持產損益處理已成為我國上市公司操縱收益資訊強有力的工具。例如:有的公司將持產損失衝減權益,在利潤不變的情況下增大了淨資產收益率;而有的公司通過一定的公式,將持產收益在收益表中確認,虛增當期利潤;有的公司則利用持產損益的確認與衝回,在不同的期間調節利潤,以達到先盈後虧或先虧後盈的目的。這些做法都會誤導投資者,造成資源配置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