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幼兒的秩序敏感期

才智咖 人氣:2.41W

〔摘要〕人的存在是一種秩序的存在,秩序感的形成對於個人的成長及社會的發展至關重要,秩序感的培育要及時抓住幼兒秩序敏感期,為培養有秩序的人打下堅實的基礎。

解讀幼兒的秩序敏感期

〔關鍵詞〕秩序敏感期     幼兒秩序感。

情景1:兩歲的琪琪十分在乎屬於自己的東西,她有一件手織的樣式和圖案都非常漂亮的小毛衣,鄰居家阿姨也有一個小女兒,想要借琪琪的毛衣比照著織一件一樣的,可是琪琪緊緊地拽著自己的毛衣,哭喊著不準阿姨拿走。

情景2:三歲的源源每天上幼兒園,習慣讓媽媽把他的外套帶回家,放學來接他時再帶回來。某一次因為天氣驟然變冷,源源的媽媽就在幼兒園外把外套交給帶班老師,委託其在源源戶外活動時給他穿上。可是,當帶班老師走進教室,源源看到她手上拿的外套時,突然放下手邊的工作大哭起來。

情景3:三歲多的豆豆最近對待事物總是近乎苛刻的完美,比如,吃的蘋果上不可以有斑點,不可以把蘋果切成兩半,拒絕接受媽媽剛剛剝開但是咬了一小口的雞蛋。一天晚上,為了端水時不灑出一滴水,他來來回回地折騰了七八次。

上述情景您是否也曾經歷或目睹過?是不是覺得匪夷所思、哭笑不得?其實,這些都源於幼兒成長過程中必然會經歷的一個特殊時期———秩序敏感期。

一、秩序敏感期及其表現。

(一)何為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是指幼兒對秩序(指通過時空形式所表現出的事物或要素間和諧統一的運動狀態,具體表現形態有均衡、比例、對稱、節奏、韻律等)極端敏感的一個非常重要和神祕的時期。〔1〕在這一時期,幼兒對事物的秩序有強烈的需求,並逐步獲得和發展起對物體擺放的空間或生活起居習慣的時間順序的適應性,即秩序感。〔2〕按照蒙臺梭利的觀點,兒童具有兩重秩序感,內部的秩序感和外部的秩序感。內部的秩序感使兒童意識到自己身體的不同部分和它們的相對位置,〔3〕外部的秩序感則指向幼兒對外部世界存在的規律和關係的感知與理解。〔4〕秩序感的表現形態有安全感、歸屬感、時空感、格局感、規則意識等。

(二)幼兒在秩序敏感期的表現。

其實,在胚胎和嬰兒初期,幼小的生命已經對秩序產生了極微弱的、無意識的生物感應。例如,胎兒會由於懷孕母親的身體不適和情緒失調而產生躁動和不安,出生三個月的嬰兒會因為看到對稱和比例均衡的人臉而顯露出高興和激情,這種情緒是嬰兒對獲得了一種自然感性秩序需要滿足的表達,是安全感的外露。

1歲~3歲的幼兒由向內的秩序感逐漸轉向向外的秩序感,有強烈的追求外在事物秩序化的慾望,對物品擺設的位置、動作發生的順序、人物的呈現、物品的所有權等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如若遭到挑戰就會感到不安、焦慮,甚至會表現出極端的激烈反應。文章開頭情景1與情景2中所描述的就屬於這種情況。由於幼兒在這一時期的難以變通甚至不可理喻,也可稱之為執拗敏感期。

執拗敏感期過後,在3歲到4歲,會出現追求秩序完美的關鍵期(有時也會同時出現),可稱之為完美敏感期。文章開頭情景3中的豆豆之所以會有如此表現就是因為他正處於完美敏感期。接著,幼兒對秩序的敏感會上升到對規則的要求:無論在什麼地方,我遵守規則你也必須遵守規則,人人都要遵守規則。並且逐漸從服從規則轉變為能把一些生活常規內化。到了5歲之後,由於幼兒對秩序關係的感受越來越明確、越來越深入,會對時空秩序感和具有美感價值的秩序感即秩序美感特別關注。當他們畫畫時,會注意結構比例是否合理,比如近大遠小等;當他們搭積木時也會注重空間結構的美感,等等。因此,這一階段也可稱為審美的敏感期。

二、秩序敏感期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性。

蒙臺梭利通過對幼兒的大量研究發現,0~6歲的幼兒有九大敏感期,而秩序是生命的第一需要,也是影響一個人終生的習慣和品質。人生初期出現的秩序敏感期將對孩子的一生造成影響。

熱愛秩序是幼兒的一個特點。對於幼兒來講,秩序是生命的一種需要,就像呼吸需要空氣一般,當它得到滿足時,就產生了一種自然的快樂,這種快樂意味著一個人對他自己環境裡的所有細節方面都能支配,“一個人能閉著眼睛到處走動,僅僅只要伸手就能拿到他所要的任何東西”,〔5〕這是一種心靈的適宜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幼兒會獲得穩定的秩序感,從而形成使得心靈寧靜和愉悅的安全感,免於對未知的恐懼。正如馬斯洛在談到人的安全需要時指出的那樣,“兒童在安全方面的另一種表現,是喜歡某種常規的生活節奏。他們彷彿希望有一個可以預測的有秩序的世界。”〔6〕“安全感似乎是一種兒童與成人感情聯結的心理背景,它成為兒童與別人交往和探究物理環境的‘安全基地’”。〔7〕因此,安全感的滿足又有助於幼兒與周圍的環境和人之間依戀感的建立,這些都為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秩序感是個體生命中對道德發展有奠基作用的早發性情感,是藝術、宗教和道德活動的源泉,是心靈的某種秩序或結構。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幼兒已經開始關注和認識外在事物間的規則關係並按照他們所理解的關係來組織和應對周圍世界了。比如,幼兒在玩“過家家”遊戲時,可能會把大茶杯放在大茶托上,會給大娃娃用大杯子,相對地,給小娃娃用小杯子。這種對外的秩序感為他們發展出道德意識奠定了基礎,因為道德即人與人、人與物之間所建立的各種規則。按照皮亞傑的幼兒道德發展階段理論,正是在秩序敏感期,幼兒開始接受外界給予他們的、滲透在生活各個方面的基本行為準則,這標誌著幼兒接受道德法則的開始,預示著道德的萌芽。

人的智力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建立在幼兒在其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礎之上的。秩序敏感期同樣如此,如果把握得當,也會為開啟幼兒的智慧打下基礎。在人的思維發展起始階段,智慧中普遍存在著一種基本的結構成分———秩序關係,這使得處於感知-運動階段的幼兒主要表現為靠自己的肌肉動作和感覺來應付外界事物,通過不斷地與外界交往,使動作慢慢協調起來。〔8〕幼兒智慧的發生正是基於這最初的秩序性、協調性動作以及幼兒對它們的感知覺經驗———秩序感,正是這種經驗,成為促進邏輯思維形成的基礎性情感。例如,有一位媽媽每次出門辦事都會請奶奶來家裡照看孩子,幾次下來,孩子慢慢地把“奶奶來,媽媽走”想象成一種關聯和因果,所以每次奶奶來,孩子直覺等一下媽媽就會不見了,所以會特別黏在媽媽身旁。由此可見,秩序感會幫助孩子進行初步的思考和邏輯因果的推演。如果在這一階段幼兒能夠獲得良好的.秩序感,在之後的運算階段才會順利地形成對比、分類、序列等具體的思維形式。否則,就會為其將來的智力發展埋下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