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的求異思維

才智咖 人氣:9.75K

碩士論文結構要清晰,重點突出自己的思想和內容,不要把別人的工作和自己的工作混淆在一起,一定要有自己的東西在裡面,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推薦的一篇優秀範文,僅供參考哦!

淺談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的求異思維

 論文摘要:通過對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的考察,發現求異思維在生命科學探索中起著至關重要、不可忽視的作用。重點探討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的發散求異思維和轉換求異思維。發散求異思維體現為多向求解、多級發散、交叉發散和側向發散,轉換求異思維體現為轉換思維視角、方向、依據和方式,對求異思維的應用提出幾點思考。

 論文關鍵詞:諾貝爾醫學獎,求異思維,科學研究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下簡稱“諾貝爾醫學獎”)引領了醫學發展的方向,蘊含了一百多年來醫學的發展史。每一項重大發現或者發明都是對未知的探索,都是在求異中的創新。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在求異思維的指引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書寫了近百年來醫學史的光輝歷程。“求異思維是思維主體對某一研究問題求解時,不受已有資訊或以往思路的限制,從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尋求解決問題的不同答案的一種思維方式,求異思維通常包括髮散求異和轉換求異等獨具特效的思維方式”。求異思維方法是孕育一切創新的源頭,所以,諾貝爾醫學獎也離不開求異思維方法。如醫學理論的創立、臨床診療方法的創新以及新的醫療裝置的應用等等,無不閃現著求異思維的影子。

1 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的求異思維

1.1 發散求異思維在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中的體現

發散求異思維是指思維主體在問題解答時,從不同思維視角、方向、層次去思考,以尋求解決問題的多種答案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的實質就是通過思維發散而達到求新求異的目的,其發散面越廣,量越大,越有利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用發散求異思維,能使思路開闊,擴充套件思維的參照系,使思維主體在更大的範圍內與客體進行資訊交流,從而使思維更加活躍,更加富於創造性。

1.1.1 多向求解

多向求解法是指思維主體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儘可能開啟思路,跳出點、線、面的限制,從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多個方向去思考。其目的在於產生和提出新穎獨特的想法,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不斷地摸索和試探。在諾貝爾醫學獎史上,許多科學的新發現、技術的新發明、理論上的偉大創新,都不同程度地綜合運用了多向發散思維。

例如,在比德爾的科學研究中就運用了多向發散思維。1931年,比德爾到摩爾根處讀博士後,開始研究果蠅眼色突變與色素代謝酶的關係。1934年,他又到巴黎與艾弗魯西合作,實驗所用方法為移植果蠅眼色突變體幼蟲的複眼原基,耗費了大量的時問和精力,但效果還是不太理想。1937年,他改弦易轍,轉到斯坦福大學與塔特姆合作,開始改用紅色麵包黴做實驗材料。

這是一種真菌,成體只有一套基因,也無顯性隱性之分,一旦誘發其突變,將表現為這種或那種氨基酸的合成酶缺失,可以很方便地檢測出來,這樣便直接證明了一種基因控制著一種代謝酶(蛋白質)的合成,兩人也就此成為了生化遺傳學的先驅,於1958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比德爾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從和摩爾根合作到與艾弗魯西合作,再到與塔特姆合作,在不斷更換合作伙伴的同時也是在尋找新思路、新資訊、新實驗材料、新方法。使他能夠從儘可能多的方面去思考問題,避免思路閉塞、單一和枯燥。

1.1.2 多級發散

多級發散法是指思維主體在問題解答時,通過對多個相關因素的離散解析,逐層或逐級探索事物本質的一種思維方法。在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的研究過程中,他們住頭腦裡將事物分成不同的部分、階段、層次,通過層層離散分解的思維探索過程,以求思路有所突破。多級發散法在沃森和克里克探索分子生物本質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沃森和克里克通過對多個與分子生物學相關因素的離散解析,逐級或逐層探索分子生物的本質:首先發現了遺傳物質DNA 的雙螺旋結構;然後是蛋白質和核酸的人工合成;遺傳密碼的破譯;蛋白質、酶和核酸的化學結構和空間結構的測定;生物大分子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係;酶的作用原理及機制;生物膜的結構、機制和功能間的關係以及分子生物學的應用即生物工程的出現等等”。這些研究成果逐層、逐級向前推進,多級發散,推動科學研究向更深更遠的方向前進。生物學家艾倫說:“沃森和克里克的功績在於將資訊、結構與生物化學揉在一起研究遺傳的問題,這個認識對於獲得遺傳物質的精細結構,直到每個鍵角和不同原子及原子群體之間的距離都是本質性的。”

1.1.3 交叉發散

交叉發散法是一種動態的、立體的、多維繫統的構思,通過藉助多維座標系,將一個軸上各點資訊與其他軸上各點資訊相結合而求解的方法。這種相交叉的點就是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往往也就是創新點。交叉發散在分子生物學產生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第一個提出遺傳密碼具體設想的不是生物學家,而是字宙物理學家伽莫夫;第一次用物理概念來解釋生命運動是奧地利物理學家薛定愕;法國細菌學家艾弗裡領導的小組在美國研究肺炎球菌的轉化實驗中,證明了DNA是遺傳資訊的載體;還有英國醫生格里菲斯在研究肺炎雙球菌時,發現了一種重要物質‘轉化因子’。” 當生物學的研究從細胞水平進人到分子水平時,物理、數學、化學、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等學科交叉發散對於生物學的研究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1.1.4 側向發散

側向思維發散法是指思維主體在運用正向思維無法解決問題時,改從其他的領域側向發散求異,從而產生新想法的一種思維方法。在科學探索的過程中,側向發散法經常被研究者所運用。比如,多馬克發現磺胺的抗菌效應。多馬克和他人一起,合成了“4一磺醯胺基一2 ,4 一二氨基偶氮苯”,即百浪多息。為了證實百浪多息的殺菌力,他分別將其滴入裝有葡萄球菌、大腸桿菌、鏈球菌等的試管中試驗,但得到的結論是:殺不死其中任何細菌。百浪多息真的沒有任何醫療價值嗎?多馬克望著它呆呆地冥思苦想。突然,他偶然想起“606”的發明者歐立稀的一句話:“燃料可以作為治療疾病的基礎”,於是,決定用動物作實驗。

他拿起針筒,給兩隻被鏈球菌感染的小白鼠注射了百浪多息。第二天一看,兩隻小白鼠活蹦亂跳:百浪多息對老鼠鏈球菌感染有療效。恰巧的是,他的女兒感染了鏈球菌,病得非常嚴重,無奈中多馬克冒險給她服用了百浪多息,而她奇蹟般地完全康復。這一發現為對付許多傳染性疾病提供了全新的有效武器。多馬克在苦苦探尋百浪多息的療效時受到歐立希“染料可以作為治療疾病的基礎”啟發後,從對受病菌感染的小動物到受細菌感染的人的試驗中逐步證實了磺胺的抗菌效應。醫學史上,科學的新發現、技術的新發明,理論上的偉大創新,都會用一種或幾種發散求異方法。靈活地綜合運用發散求異方法,將使複雜的問題解決起來更加容易。

1.2 轉換求異思維在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中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