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刀常磨顯鋒利 響鼓還須重錘敲

才智咖 人氣:2.01W
寶刀常磨顯鋒利 響鼓還須重錘敲
        我走上英語教研員的工作崗位已經十一年了,十一年的教研歷程,從迷茫到清醒,從陌生到適應,從無為到有為,經歷過種種艱難困苦,嘗試過所有的酸甜苦辣。我有過對教研員工作的迷茫,有過面對現實的無奈,有過和教師共同成長的喜悅。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教研員的教學研究、指導、服務的物件發生了重大變化,教育向教研員提出了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面對新形勢的需要,教研員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專業知識和專業情感。實踐證明,與教師共同學習,是教研員實現自身發展的一條有效途徑。
        一、堅持學習促內涵發展 
        一個教研員的內涵取決於他的學習興趣與閱讀視野,如果一個教研員除了上網、看報等“淺閱讀”之外,缺乏有價值的深度閱讀,如果最新的教育發展資訊、最先進的教育科學、最實用的課改理論與教研員絕緣的話,他不可能得到發展。教研員不是一線教師,雖然很多教研員曾經是一線的優秀教師。教研員要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引領者和合作者,置身於學習化社會中,教研員要與時代同發展,唯有不斷學習,向理論學習,向實踐學習,向一切可能要運用的領域學習。只有對英語教研有了深刻的認識,有了理論養料,教研員在工作中才不會亂說話、瞎指揮,才會先教師一步,引領教師開展教研。第一,教研員要及時汲取教育教學理論研究的新成果,把握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趨勢,不斷地學習和掌握國內外教育教學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瞭解教學改革動態和學科發展走向,對新知識領域、新觀念持敏感態度,善於引導教學革新方向;第二,教研員要向實踐學習;第三,隨著教研網路的建設與完善,教研工作方式將發生很大變化;第四,在學習的基礎上學會反思。我們要不斷反思所學理論,反思教學實踐中的種種現象,並在教育理論與實踐之間架起一座橋樑。學習的同時,教研員必須進行自我革命,把自己當成教師中的一員,克服多年來形成的居高臨下的指導者心態,養成謙虛、樸實的平民心態。新課程的不斷深化要求教研員不再是“權威者”和“真理的代言人”。要學會寬容,不以個人意志要求教師,不以自己的意見代替教師的觀點,鼓勵教師有不同的案例出現,有不同教學風格的形成,使教學研究成為一種坦誠無私的對話、交流,甚至紛爭,學會尊重教師的主體地位,要把自己定位於教師專業發展的輔助者,創設“科學民主、寬鬆和諧、合作負責、創造發展”的學習研究環境,努力形成民主平等、合作和諧的教研氛圍。
        二、打造團隊與教師同成長
        教研員首先要營造教研文化氛圍,需要一大批有著立志英語教育和專心研究的教師,孤軍奮戰難以有為。因此,我們倡導敬業、篤學、團結、自律、務實、創新的教研文化,遵循著繼承和創新的原則,為了搞好英語教研,嘗試著組建英語學科名師工作室,進一步加強英語教學研究,注重名家引領,關注教師成長,突出教學研究,凸顯英語學科的特色,體現團隊開拓進取的精神。以教師業務素質提升為重點,對名師成員和學員實施動態管理和制度規範管理,以實踐活動和網路為平臺,突出名師工作室的功能,發揮名師、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的示範作用,讓優質資源起到輻射、引領的實效。為了加快全體教師的成長,教研員牽頭掛帥,英語名師工作室成員和學員之間實行師徒結對,採用一師多徒制,建立一種新型的師徒關係。這種新型的師徒關係是發現型的,師傅善於發現徒弟的長短,而後揚長避短;是互補型的,徒弟學習師傅駕輕就熟的`教學技巧,師傅學習徒弟新的教學理念和運用自如的現代教學技術;是交流型的,師徒之間相互切磋、交流、研討、爭辯;是合作型的,師徒之間共同承擔課題和教學任務,共同提高。教研員負責組織協調,各成員分工合作,除了開展諸如課程教材研討、課堂教學觀摩、命題研究、教學質量檢測與分析等常規活動外,還必須做一些開拓性的工作,打造優質的教師隊伍,搭建較高的平臺,有了一個優秀的團隊,活動開展就更紮實有效了,這樣不僅能促進一大批教師專業拓展,同時還能不斷提升自己。         三、拓寬視野,博採眾長   
        一方面,教研員自身應有開放的心態,拒絕閉門教研,善於博取眾家理論,不斷豐富、修正已有的教研經驗;另一方面,不斷拓寬教研工作的外延。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育人的工作是一項接力賽的工作。作為教師,要精通本學科的知識,也要對其他相關的育人知識有所知曉。 
作為教研人員,不能僅僅侷限於自己本學段本學科的研究,也要樹立大教研觀,建立科學、全程的教研理念;不僅通曉教學規律,也要具備廣博的教育視野。要站在全程育人的高度研究本學段、本學科,站在為人類的發展謀幸福的制高點研究教育與教學。這既是一種能力,更是教研人員的歷史責任。面對新課程,我們應樹立一種大的教育觀,今後的工作絕非單純研究學科教學,而是研究教育。我們應把研究的重點放在教師如何“帶著學生走向知識”而非“帶著知識走向學生”;研究如何“用教材教”而非“如何教教材”。根據新的課程理念,教材只是教學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內容。現代教學理念已不再把教材看作是教學的“金科玉律”,而把它看作是一種教育資源,教師必須摒棄“教教材”的傳統觀念,樹立用教材教的教學思想,靈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四、勤於實踐,完善自我 
        研究是教研員的職責,在理論與實踐之間教研員是橋樑與紐帶。作為教育理論的詮釋者,教研員研究的天地在學校、在課堂。教研員只有參與學校教育教學實踐,有了切身體會,才有發言權,教育理論才會更好地轉化為教學生產力。因此,作為教研員,面對紛繁複雜的教學現象,一是要樹立問題意識,要能夠有一種敏銳的職業意識,善於從一般的現象中捕捉到存在的問題,從表面的繁榮中透視出教育的本質;二是要樹立解決問題的意識和研究指導意識。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會出現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教研員要能高屋建瓴,找出問題所在,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上,為教師尋求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幫助他們解決教學中令他們感到困惑的問題。 教研員在領悟課改精神上,對新理念的理解和把握有一定的優勢,但真正的教學經驗還是要在一線教學中產生。因此,教研員要想感受新課程,必須深入課堂善於聽,走進學校,走進課堂,多與一線教師交流探討,傾聽廣大教師在課改實踐中的收穫與困惑;善於思,思考和反思教育教學問題,為教師改進教研方向;善於說,努力使自己成為校本培訓的培訓者;善於評,用新課程理念來分析教師的教學實踐,評析課堂教學;善於研,承擔或參與課題研究。只有這樣,我們的教研工作才有紮實的根基。教研指導重在使基層形成“造血”機制。教研員對教學的指導主要是對教學起支援和保障作用,指導的目的重在培養基層的“造血”機制,逐步使教師在課程改革中自我成熟和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