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經典文學的經典案例之介紹

才智咖 人氣:1.44W
畢業論文

對於課堂而言,現在很多教師已經很習慣於對某1較小尺度文字的精細處理,對於教學批評者來說,其課堂設計與課堂評價,1般也易於有1個充足的發言,但是,當我們將目光投射到1個大尺度文字的時候,可能對於批評者來說,作出自如的評價可能是很困難的。同時,批評的難度還在於,對於文選型文字究竟如何處理?究竟怎樣上才能展示包含選段在內的文字的個性與價值呢?這可能給我們那些滿足於習慣性授課的教師出了難題。而當我們在追求1個文字相對完整性理解的時候,文選型文字的獨特個性在哪裡呢?究竟應該如何處理這1複雜性的問題呢?<?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一個經典文學的經典案例之介紹

 

所以,在對待單篇的、較小長度的、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文字的時候,教師或批評者總能夠在其文字的自足性空間裡言說,而且語文界似乎已經習慣於面對這1情形。就大量充斥於期刊的課堂評述性文字來說,對於較小單元的文字,我們可以進行文字的深度挖掘——這當然是由於文字本身的語言張力所致,於是,我們看到,通過文字的互文性這1涉及文字內涵拓展的自由,不同的讀者往往可以將文字理解得很深。而相對小的文字,在教師的巨集觀視野裡,於是時時總有解讀的居高臨下的感覺。但是,當某1較大而長度的文字也具備小文字的語言精緻性,而且其語言也具備足夠的張力的時候,處理這類文字的技術便1下子變得複雜起來,甚至有時會讓人手足無措。比如,對於《紅樓夢》的解讀,在學術界紛繁解讀無門、爭端4起的情形下,語文教師如何立足於慣常性的小文字處理技巧,而對待這樣的1個大文字呢?即使面對《紅樓夢》節選的1個較小的單元的時候,我們究竟應該從哪裡下手呢?

 

這,當然還只是就教師的情形來說的。由於時代與語言的關係,還同時由於閱讀的偏向性,今天的讀者對於中國古代經典性文字並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甚至對於像《紅樓夢》這樣的經典文字見之即怕,而學生由於自國小以來受到極端狹隘的教學偏向之傷害,而將視野僅僅之侷限於文本里的某些詞句的時候,情形變得極為糟糕。事實上,我們的學生所面對的是1個荒蕪的閱讀場景。那麼,在這樣的情勢下,我們究竟期待學生作出什麼樣的閱讀反應呢?

 

所以,由教師與學生兩方面的情形來看,對於大尺度經典文字——古典文字的處理來說,課堂都將面對1個極為嚴峻的情勢。所以,當我看到<?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姜廣平老師的《總借俊眼傳出來:林黛玉進賈府》課案,便覺得眼前1亮,覺得有推廣與介紹的必要。

 

老師素為我所敬佩,這不僅是他有每日閱讀10多萬字的閱讀量,同時,還因為他是作家,文學的語言在他汪洋恣肆的思維空間裡已經是駕輕就熟了,而與當今全國極有成就的作家極具建設性的對話,又使得他遠超於我們1般人對於文學的理解度。在他的《經過與穿越——與當代著名作家對話》這部頗具分量的著述裡,我見到他驚人的閱讀與解讀力,甚至有些地方已經遠遠地超出了某些名作家。410餘年所熔鑄的解讀力對於大尺度文字的處理來說,已遠遠非我們閱讀很狹窄的老師之可比擬的。因此他對於長度文字的解讀上可以說是遊刃有餘了。

 

《林黛玉進賈府》雖然是節選於《紅樓夢》第3回,在文字的自足上相對於全書來說,還有很多地方尚未獲得拓展,對於全書來說,正如老師已經在課案裡提及的,還只是1個註腳或伏線。但是,這1節選的部分,畢竟又具有相對意義上的自足。如何處理好這1節選文字呢,這當然需要教師的大視野了。這方面,老師首先將全書前面有關章節作了1個概要性的巡視,從第1回至第6回,都作了簡要的介紹。這實有必要,對於節選部分有關內容的理解大有幫助。比如寶黛相會1節裡的很多前世性的問題,學生由此便獲得了1個大致的瞭解,這對於後面的閱讀,可以說是掃清了1個障礙。但是,讀者千萬不要將這樣的處理簡單地理解為我們通常所見到的時代背景式的介紹。因為後者實際上是傳統課堂上教師全景式的講解的1部分,目的在通過背景式的介紹,以相關知識來補充因為文字解讀上的缺陷而造成的閱讀上的斷裂。

 

而對於節選文字全文的巡視,老師只提了3個問題,“這雙俊眼看到了什麼?‘傳出來’?傳出來什麼?”:①街市之繁華、人煙之阜盛;賈府豪華的環境、奢侈的生活、森嚴的等級禮法。②賈府中人物眾多,作品選擇林黛玉進賈府這個機會引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③第1次見寶玉:寶黛初會。然後是總結。這1概覽性的提點,非常巧妙地將教者,甚至是編者的意圖傳達了出來了。而在課堂整體設計上,這恰是1個大手筆,成了恢弘敘事的1個強有力的組成部分。

但是,課堂究竟該如何運作呢?又如何在課堂與文字之間找到1個能夠相融的點,也就是文字、課堂與師生能夠相遇的`1個點呢?這可能有賴與教者的教學水平與對文字的精深的理解了。當然,高明的教者甚至還將編者的意圖理透,並將其也納入到課堂這個會場中來。所以,尋得課文的1個切入點便成了1個關乎課堂生命的重要問題。切入點如何尋得,當然有很多路數,但最為直接的,要為文字和課堂本身服務。我們很多教者,所謂的切入點5花8門,似乎都做得很花哨,但都離課堂與文字很遠,當然也與學生的求知很遠了。“總借俊眼傳出來”可以說是最好的點,在這裡,教者、編者、學生都在課堂這1會場裡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裡有了交融的可能了。

 

在具體的文字解讀上,老師的課堂也別具匠心。首先是情節的梳理其次是人物的解讀很見功夫,這些都落實具體的細節的做活上。教者的教學思路非常清晰,也很簡潔。這也是小說本身的訴求。他將小說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結局來進行1番梳理,然後再回到“寫作視角”上來。再將這1問題進1步具化,即“視角的存在是以心理活動存在為前提的”。這便使得學生明白了真正的內涵之所在。然後課堂在“心理活動”上做了很多的理解的眼。在進行了如此這番的審視與觀照之後,教者又及時地進行了1番小結:“正因為運用了這1種類似於西方油畫中的焦點透視的寫法,所以在寫林黛玉的心理活動及她對人的評價時,作者就非常放得開,在俊眼之中,可以1展外部環境之全貌,在心靈之中,盡展1己之喜怒哀樂與愛恨情愁。這其實也是展現林黛玉的聰慧之處。”於是,我們見出了,在課堂上,他提玄而勾要,要言而不繁,文路和教路都在課堂的河流很清晰地流淌著。其“細節”的處理上,如就“剛進賈府,賈母曾問及黛玉念何書。黛玉道:

[1]  

TAGS:文學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