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新聞的編劇思維探析論文

才智咖 人氣:9.76K

電視新聞的編劇思維探析論文

所謂的電視新聞是運用現代電子技術,系統地、形象地報道事物發展的過程。電視新聞類別繁多,具有報道性和記錄性。電視新聞具有共時空效應、多元資訊符號、時效性強、家庭收視、明星效應、廣告效應的優勢,但其自身的不易儲存、選擇性差、負面影響的缺陷也致使編劇化的電視新聞向傳統思維發出挑戰。

電視新聞的編劇思維探析論文

一、電視新聞的編劇化的定義

電視新聞的思維化是打破傳統的新聞報道的觀念,借用電視故事的論述方式提供給人民社會的變化資訊,使觀眾在一種很娛樂的環境氛圍,輕鬆地消化新聞的內容,使觀眾更容易理解一則新聞的背後意義。編劇在故事創作中,善於運用語言,藉助表達方式來呈現故事的內容。因此,電視新聞的編劇化應該是在新聞的前期準備過程中,營造出跌宕起伏的情形,突出新聞的主旨思想。在新聞後期處理中,字裡行間,影象展現,聲音處理中深化編劇思維。從一些已採用新聞的編劇思維的節目帶來的效果看來,其發展前景相當可觀。此時,故事是新聞,新聞也是故事。

二、電視新聞的編劇思維的核心

(一)前期準備的編劇化

每一部故事電視劇,在設計上都是有一定的目的——吸引人們的眼球。所以在大多數的劇目安排的過程中,跌宕起伏是它的一大特色。故事的發展實際上是矛盾運動發展的過程。縱觀許多的電視作品,劇中人物的一生必定會有三起三落,觀眾在觀看時,在投入大量的精力後,才使得觀眾有著很深的認識。而在電視新聞中,單一的手法,格式化,機械性的要求就限制了電視新聞的.發散思維。那麼就要做足了前期的準備,瞭解新聞事件的始末,設計出更具有吸引性的劇情。要描述一個人的貧困,可以先從人所處的周邊環境記錄,周邊鄰居朋友描述,使得人民就開始想象這個主人公到底是何方神聖。

(二)後期處理的編劇化

後期處理中,主要是對故事拍攝,錄影,畫面字幕等進行處理。對於一些採集回來的素材,要進行一系列的篩選,確定主題。採用倒敘和順敘的方式有著不同的效果,因此,在剪輯過程中就可以先把事情的結果營造出一種“虎頭”的現象,其次在一一挖掘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後期製作還要有一個感情基調變化的過程,直來直往的編輯,沒有特色,就如一張廢紙,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還浪費了材料。人物的衣著、語氣要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知識層面。在一個細小的攝像中,可以通過慢鏡頭,拉長時間,展現細小的事情變化。在環環相扣中帶領著觀眾瞭解故事的始末,瞭解新聞背後的意義。另外“反常戲”的做法在電視新聞中運用效果也是相當好,營造出猶如王熙鳳的出現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效果,給觀眾製造懸念,激起不少觀眾的觀看慾望。

三、電視新聞編劇化新探索

首先,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實現新聞的編劇化的新探索,不能忽視人民的力量。所以,新聞內容的豐富離不開人民群眾的生活。從這個方面我們就可以做一些新文章。電視臺就可以開一些服務民眾的節目,通過一些誇張的手法,組織人員演繹再現一些網路詐騙,中老年人容易上當受騙的情形。節目交給民眾識破騙局的技能,又做到了普法。一些簡短的生活小貼士,就可以傳授民眾更多解決生活中困難的方法,實用性強。在財經頻道《真的嗎》節目中,現場試驗網路傳言,用科學的資料說明問題。這樣的節目收視率從資料上看也是很樂觀的。其次,藉助新的傳播平臺——網路。電視新聞要適應時代的潮流,不能僅僅侷限在利用電視這個平臺。網路電視臺,網路直播,都是適應這一時代特性的體現。那麼電視新聞的編劇化的新探索就在於挖掘網路的力量。在人民的觀看中新增一些觀眾參與的環節,例如,觀眾在觀看時,就新增通過微信掃一掃,參與評論就能獲得獎品的環節,提高收視率的同時又瞭解人民群眾的需求。

結語:

電視新聞的編劇化要追隨編劇的腳步,在原則、理念切合受眾的需要。在前期後期秉承編劇化的思維採訪、寫作、編輯,使得電視新聞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一檔節目。電視新聞的編劇化也要走群眾路線,一個電視劇的熱播是有一定的原因,它要符合人們群眾的需要,貼近人們群眾的生活。《舌尖上的中國》也就是一檔紀錄片,播出兩季,卻深受人們喜愛。它和別的紀錄片有明顯的差別。一方面,在內容上就是把大眾的日常三餐搬到銀幕上,一集講述一則深刻的主題。另一方面,編輯上用語樸實,畫面真實,設計上安排得當。而對於全國人民熟知的《新聞聯播》也在不斷地改版,從以往著重報道國內外的大事,到現在也著眼講述普通民眾的生活瑣事。電視要獲得新的發展離不開網路平臺,近年來,藉助網路的力量,電視節目吸引了更多觀眾的注意力。電視節目競爭激烈,也激勵著電視新聞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