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貼近生活有哪些基本途徑

才智咖 人氣:5.92K
德育貼近生活有哪些基本途徑
德育貼近生活有哪些基本途徑 隨著高校收費制、學分制、後勤社會化改革的不斷推進,學生居住分散,班級管理變化,原有的單純依靠集中進行的德育工作方式已不適應改革發展的需要,只有關注學生的生活時間,關注學生的衣食住行,將學生的生活作為德育工作的載體,使德育目標、內容貫穿於學生生活的全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將德育的內容要求內化為學生的素質,達到真正教育的目的。
  在新的時期,德育貼近生活已成為當代德育創新的重要課題,德育貼近生活不僅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作為德育工作者,應根據時代的要求,努力構建面向生活的德育新理念,使德育工作不斷適應新的形勢需要。

  德育主體置於生活

  馬克思曾經說過:“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與動物的區別,就在於人本身是一種具有主體性的社會存在。人的主體性是人的本質特徵,是人個性的核心。德育要貼近生活,首先要把人看作是人,要將德育的主體置於現實生活之中,不能將其無限制地拔高。道德教育要做到以人為本,與人的豐富生活相聯絡,做到生活過程德育化,德育過程生活化。生活是倫理道德的生長點和作用點,是道德的唯一基礎,離開生活的基礎,道德將走向虛無。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過:“教育即生活”,“不參與社會生活,學校就沒有道德的目標,也沒有什麼目的”。這就是說,道德存在於人的整個生活之中,不應該有脫離生活的道德。生活應該是最好的老師,生活是每個人切實的經歷,它對人產生最直接、最深遠的影響。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或者主要不是學校教育的結果,而是主體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在解決一系列的道德衝突的過程中形成的。現實生活中,人們不是為了道德而道德,而是為了生活而改善、提升社會的.道德,發展個體的道德。這就告訴我們道德寓於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生的社會道德和個體品德的形成、提高和發展只有通過他們的生活去影響和改變。道德教育要關注個體的生活,要將學生置於整過生活的全過程,要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體味道德、實踐道德,要幫助學生理解個體生活的目的、價值和意義,引導學生在個體生活實踐中形成完整的精神生活,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勞動創新生活,把握生活,主導生活,並以文明健康的方式享受新的生活。
  道德教育貼近生活的意義已逐步取得共識,道德教育已開始從封閉式教育進入到開放式教育,從課堂理論進入到真實生活。青年志願者、社會實踐、“三下鄉”、校園文化、第二課堂活動等群眾性道德實踐的廣泛開展,使學生在參與真實的社會生活的過程中認識到社會生活的本來面貌,從而進一步學會怎樣參與社會生活的改革與創新活動,這標誌著學生在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已不再是過去意義上的德育工作物件或是單純的被動接受教育者,他已成為德育過程中的工作主體,在生活中主動把握道德教育的全過程,使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生活實踐中得到提高,精神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充實,人生信念和信仰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確立。隨著高校收費制、學分制、後勤社會化改革的不斷推進,學生居住分散,班級管理變化,原有的單純依靠集中進行的德育工作方式已不適應改革發展的需要,只有關注學生的生活時間,關注學生的衣食住行,將學生的生活作為德育工作的載體,使德育目標、內容貫穿於學生生活的全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將德育的內容要求內化為學生的素質,達到真正教育的目的。

  德育目標貼近生活

  人是社會的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正因為這樣,德育目標應當來源於學生的生活,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覺得目標就在眼前,只要通過努力就能做到,而不應該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德育的根本任務就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解決人的思想實際,使人生活在世界上更加充實,更有意義。過去我們制定的德育目標、內容超越學生的實際,德育過程過於簡單、形式,習慣於對學生進行“巨集大敘事”或“絕對真理”的灌輸,有單純政治化、功利化的傾向,其結果是學生虛與委蛇,雖然學生學習了與德育有關的知識,但仍有可能做出某些不道德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