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美”的嫉妒

才智咖 人氣:8.29K

摘要:嫉妒是人類的普遍情感。本文通過分析作品中隱含的嫉妒母題及主題思想,從人性的角度肯定其對當代社會的現實意義。

關於“美”的嫉妒

關鍵詞:嫉妒;人性;美

賈大山的短篇小說《俊姑娘》是以嫉妒為母題的一部作品。正如赫爾穆特·舍克所說:“嫉妒是一種帶有強烈社會性的行為,這也就是說,這種行為必須是針對另一個人的,因此也可以得知,如果沒有另一個人,嫉妒者也就永遠不成其為嫉妒者。”當嫉妒者與嫉妒物件在某一價值層面有了一定的可比性,嫉妒心理和嫉妒行為便應運而生。嫉妒者與嫉妒物件在《俊姑娘》小說中表現為兩個形象群體即夢莊人和玲玲。從小說的題目――俊姑娘,我們便可得知下鄉女知青玲玲的容貌美是人們嫉妒的核心。

嫉妒心使夢莊人對玲玲的態度可謂是一波三折。玲玲一進村,夢莊人都被玲玲的容貌吸引,主動去親近她,甚至對她的辮梢都充滿了好奇心。在夢莊人的眼裡,玲玲的美不僅能治孩子的淘氣甚至能降瘋魔。可是,過了不久,對玲玲的讚美就被“小白鞋”“水蛇腰”“多米索”三個外號取代了。這三個外號像標籤一樣貼在了玲玲的身上,彷彿她生來就帶有這幾樣特徵,之前的美好形象就這樣被踐踏得體無完膚。甚至在評工分和入團申請時,隊長和團支書竟如出一轍地回答道:“評工和入團是憑勞動和表現,不是憑模樣兒。”小說中的“我”是一個不帶有嫉妒心理的客觀的存在。在“我”替玲玲打抱不平時,與玲玲同為女性的姑娘們群起而攻之,這裡人們的嫉妒已經達到了高潮。最後,玲玲因工傷要變成拐姑娘了,夢莊人竟毫不吝惜自己的悲憫之心,以聖母般的'慈愛表達自己對玲玲深深的同情。玲玲不但評選了“五好社員”,之前的愛穿白鞋變成了愛衛生,愛唱“多米索”變成了有才能,愛寫信變成了正常的事情,這回為玲玲最抱不平的也是上次那些攻擊玲玲最猛烈的姑娘們,“我”反而被她們講成是沒有“人氣”和吹毛求疵的人。

嫉妒物件――玲玲是受嫉妒行為摧殘的悲劇性人物。玲玲剛到夢莊時很少回城,有“紮根”思想,幹活不怕髒、不怕累,從不偷懶。自從大家給她起帶有侮辱性的外號以及給她評了很低的工分,玲玲哭過幾次。但是,從心理層面來看,十九歲的玲玲仍是個孩子,因而,不會過多地計較得失,難過的事情隨著時間的流逝也就淡忘了,她繼續儘自己所能,做著分內的事情。不久,在所有人都擁有入團資格的情況下,只有玲玲沒有入成團。事後,她沒有像上次一樣流眼淚,而是拿起“多米索”,毫無顧忌地唱起歌來。在這以後,玲玲變得像另外一個人了。她變得高傲了、懶惰了。在其他人都勞動的時候,她特意把自己裝扮得非常顯眼,大聲地笑著、唱著,盡情地放蕩著自己,同時也醜化著自己。在受傷之後,小說並沒有特別交代玲玲的精神狀態,但可想而知,十九歲的玲玲在經過精神的折磨和肉體的傷害後,人生必定會蒙上重重的陰影,夢莊人施捨的榮譽和褒獎是無法驅散玲玲心頭的陰霾的。

小說的主題是在嫉妒心的驅使下人性的扭曲以及夢莊人對現代文明既渴求又反感的矛盾狀態。小說的最前面提到了夢莊人不欺生,在那吃穿緊缺、自顧不暇的年月,對下鄉“知青”無處不好。但是不知什麼原因,唯有對我們的玲玲另眼相待。現在我們瞭解到正是嫉妒心理為嫉妒行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夢莊人最開始對玲玲的美貌是肯定的,是處於羨慕心理的階段,因為人的嫉妒心理和嫉妒行為是有一個發展的過程,人們會將自己與嫉妒物件進行比較,認為自己在這方面是缺失的,進而感到心理失衡,認為這是“不公平”的,最終以貶低和攻擊嫉妒物件來維持內心的平衡,因此人性最初的善被磨滅得只剩下夾雜著憤怒的嫉妒。如上文所言,在嫉妒者群體中,嫉妒玲玲最甚者是與之同為女性的姑娘們。女性天生善妒,來自於人類普遍存在的嫉妒心理是一方面,而女性自身的生理結構是造成此心理特徵的主要因素。被嫉妒者玲玲在夢莊人嫉妒的排擠下故意醜化著自己,也是潛意識裡弱化自己優勢的一種表現。最後,在得知玲玲受傷極有可能變成拐姑娘後,夢莊突然寂靜下來。沉默了幾天,才聽到人們的嘆息聲、埋怨聲:“唉,多好一個姑娘呀,拐了!”隊長、團支書和姑娘們去看望玲玲還帶著曾經被抨擊的“水果罐頭”。夢莊人的同情,也只是在嫉妒的物件,變得不如自己的情況下的一種畸形的同情,甚至還能咀嚼出一絲幸災樂禍的意味。

成人的嫉妒既表達又掩飾了人類一些最深層的恐懼和慾望。夢莊人的恐懼是對不能接受別人比自己強的恐懼,而慾望則是來自於對現代文明的希冀而又不能實現這種願望的心理落差,反映在嫉妒物件的身上則是對玲玲的“寫信”“唱歌”等具有現代文明性質的行為的隱藏的羨慕和強烈的反感。

雖然《俊姑娘》是在特定政治環境下對人性的描寫,但是即便是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來源於比較自我與他人價值的嫉妒仍然流動在每個人的血液之中,在此我只希望在閃過嫉妒念頭的一剎那,我們會意識到它的存在並主動變它為積極的因素而不是變成被它左右的玩物。

參考文獻:

[1]賈大山.夢莊記事[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14.

[2]張東焱.論嫉妒--文學的負面情感研究[J].唐山師範學院學報,2002,(11).

TAGS: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