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萊特與堂吉訶德的形象比較研究

才智咖 人氣:2.55W

【摘 要】堂吉訶德與哈姆雷特是文藝復興時期兩個典型的人文主義人物形象。這兩個人物有著鮮明的特性,他們是如此不同。然而,他們性格又都是矛盾的綜合體,集合著許多豐富元素。將這兩人進行比較發現在他們身上其實有著許多共同點。

哈姆萊特與堂吉訶德的形象比較研究

【關鍵詞】堂吉訶德 哈姆雷特 人物形象 共同點 不同點

14世紀至17世紀初,歐洲出現了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運動是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反神權的一場偉大的思想文化解放運動,它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義。人文主義主張用人性反對神權,用個性解放反對禁慾主義;它崇尚理性,重視人的聰明才智;它擁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專制。

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是繼希臘文學以後歐洲文學的又一次高峰。這一時期,一大批優秀作家在他們的創作中高舉人文主義的旗幟,將人文主義思想融入自己的創作當中。而西班牙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和英國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正是文藝復興時期文學作品中的經典之作。

一、堂吉訶德人物形象

塞萬提斯是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最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堂吉訶德》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堂吉訶德》全名為《奇情異想的紳士堂吉訶德。德。臺拉曼查》,主人公堂吉訶德是一個年近50歲的沒落鄉村紳士,本名叫阿隆索。吉哈達,身材瘦削,面貌清癯,體格還算強健。他痴迷騎士小說,看得愛不釋手,津津有味,他竟變賣了好些地產,把能弄到手的騎士小說全搬回家。他讀得入了迷,失去理性,想入非非,決心要做一個像小說中所說的那樣的遊俠騎士,去行俠冒險,除暴安良,以便功成名就,名傳千古。他照著書中騎士的行事打扮,自己胡亂地拼湊了一副破爛不全的盔甲戴在頭上。他自改名字為堂吉訶德德拉曼恰,他騎的是一匹又老又瘦的馬,卻給它取了個高貴的名字叫“駑騂難得”。他又依照騎士的作法,物色了鄰村一個養豬女郎作為自己的意中人,給她取了一個貴族的名字叫“杜爾西內亞”,決心終身為她效勞盡忠。

堂吉訶德總共三次出遊冒險,第一次出遊單槍匹馬,結果是負傷而歸,後兩次他帶上一個矮胖、穩健、有心計的農民桑丘潘沙作為他的侍從,桑丘騎著一頭蒼老矮小的灰色毛驢,陪他雲遊天下。堂吉訶德三次出行,揮著長矛,挎著長劍,夢想著他美麗的夫人,做了許許多多荒唐可笑的傻事:他把風車當成巨人,用盾牌遮隱著身體,用長矛刺殺,卻被風車的葉片打倒在地;他把修士當成了妖魔,攜著長槍便直衝上去,嚇得修士們落荒而逃;他跟比斯蓋人進行了一場惡戰,被比斯蓋人一劍砍掉了半邊鎧甲;他和二十幾個楊維斯人進行了一場搏鬥,結果是大吃苦頭;他以為店主的女兒便是城堡長官的小姐,並認為小姐愛上了自己的高雅風度,結果遭到一群婦女的無情捉弄;他把羊群當成了敵國的軍隊,衝進去單槍亂刺一陣,當桑丘說那是一群羊的時候,他反而說那是魔法師變的;他釋放了一夥倒黴的囚犯,囚犯不但不感激他,反而揀起石子把他亂打一頓……總之,他的這些行動不但給別人造成傷害,也往往弄得自己頭破血流,遍體鱗傷。在一系列冒險經歷中,他被打掉牙齒,削掉手指,丟了耳朵,弄斷肋骨,但他執迷不悟,一直鬧到險些丟掉性命,才被親友送回家。他最後一次到家後即臥床不起,臨終才醒悟過來。他立下遺囑,唯一的繼承人侄女如嫁給讀過騎士小說的人,就取消其繼承權。

塞萬提斯塑造的這個堂吉訶德,是世界文學史上非常成功的一個藝術典型,他是一個性格複雜而矛盾的人物。

一方面,他是一個脫離現實、耽於幻想、行動盲目的人。一切從主觀出發,行為荒唐、魯莽,不會吸取教訓。如把風車想象成巨人,被風車摔倒在地,卻說中了魔法師的詭計。

另一方面,他的所作所為的出發點卻有著高尚的一面,即為了奉行一種崇高的原則。他要做一個行俠仗義的騎士,鋤強扶弱、伸張正義,併為此奮不顧身,具有自我犧牲的精神,是一個永不妥協的鬥士。

他在主觀上是追求和維護真理,只是他所追求的是脫離實際、早已過時的“騎士道”,所以註定只能四處碰壁,受盡嘲弄和傷害,害人害己。雖然他是出於善良的動機,懷著滿腔的真誠,但卻只能使自己成為一個滑稽可笑的人物。他可笑又可悲,可親又可敬,在他身上將喜劇性和悲劇性奇妙地結合在一起,成為古往今來文學史上獨一無二的藝術形象。

二、哈姆雷特人物形象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代表劇作,劇作寫的是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對謀殺他的父親,騙娶他的母親並篡奪了王位的叔父進行復仇的故事。劇中的主人公是一個處於理想與現實矛盾中的人文主義者的典型形象。哈姆雷特是丹麥的王子,它在威登堡大學唸書時,接受了人文主義思想的薰陶,學習期間有著美麗的愛情和友誼,對人有著美好的評價,認為人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這種議論,說明哈姆雷特曾經是一個懷抱理想的樂觀的人文主義者,那時的哈姆雷特是“快樂的王子”。但是面對父死母嫁王位被奪的嚴酷現實,痛苦與憂鬱使他成了一個“憂鬱的王子”,也擊碎了它昔日的夢幻;同時夢幻的破滅,意味著它的人文主義理想和信念的破滅。他成了一個面對重重矛盾,精神無所寄託的'“流浪兒”,正是這種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造成了他行為上的猶豫,成為“延宕的王子”。最後,哈姆雷特衝破自身阻礙,走上了復仇的道路。

性格決定命運,哈姆雷特的悲劇性格為他的悲劇命運埋下了伏筆,在這種性格之下,他被複仇的意念苦苦煎熬。復仇成了他的全部,而這一切,導致他對懦弱的母親冷語相向,對心愛女子奧菲利婭視而不見,導致他親手殺死愛人的父親,導致他最終落入仇人的佈下的圈套。最後,復仇的願望終於實現了,可是一切美好的東西也都破碎了:哈姆雷特的雄心壯志,愛人如花的生命,母親脆弱的生存。悲劇的根源在於哈姆雷特優柔寡斷的性格,這就是性格的悲劇。

劇作通過描寫他與現實之間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和他在復仇過程中的猶豫彷徨、憂傷苦悶及其慘遭失敗的悲劇結局,深刻體現出人文主義者要求衝破封建勢力束縛的強烈願望,同時也揭示出英國早期資產階級的侷限性。也正是哈姆雷特的人文主義理想與現實不可調和的矛盾導致了他人生悲劇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