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農產品出口競爭力的途徑

才智咖 人氣:2.87W
   2004年,我國已從農產品淨出口國轉變為農產品淨進口國,淨出口國的地位出現逆轉,國外優勢農產品對國內市場的衝擊效應已開始顯現。近年來,國際貿易中的綠色壁壘日益增高,出口受阻的產品從蔬菜、水果、茶葉到蜂蜜,進而擴充套件到畜產品和水產品,對農產品出口造成很大負面影響,嚴重削弱了我國農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已成為制約我國農產品出口的最大障礙。從商務部統計資料看,油料及動植物油脂、穀物、棉花等進口數量激增,是導致農產品貿易逆差的重要原因。研究農產品貿易逆差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現狀 
   
  我國農產品貿易總量持續增加的同時出現貿易逆差。人世後,2002年農產品出口額在大幅度增加的同時進口額度也有所上升。2004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為514.2億美元,其中,出口額為233.9億美元,佔世界農產品出口總額的3.1%,進口額為280.3億美元,佔世界農產品進口總額的5.1%,農產品貿易由上年順差25.0億美元轉變為逆差46.4億美元,這是我國首次在農產品國際貿易領域出現逆差。農產品進出口總額佔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農產品出口佔出口總額的比重都是逐年降低的,分別由2001年的'5.5%和6.0%降為2005年的4.0%和3.6%。2007年1~2月出現貿易順差,3~9月都是貿易逆差,而且逆差額較高,1~9月逆差額為31.6億美元。從農產品進出口統計資料看,農產品貿易由順差轉變為逆差,主要由於土地密集型大宗農產品出口明顯下降,進口大幅增長。如,穀物、動植物油脂的大量進口;禽肉及雜碎進口額大於出口額增長幅度;活植物及花卉、蔬菜水果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額雖有較快增加,但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優勢地位沒有得到強化。2007年1~9月與2006年同期相比,畜肉及雜碎、禽肉及雜碎進口分別增長126.2%和110.7%。 
   
  二、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成因 
   
  (一)國內供求不平衡。農產品進口額快速增長的原因在於我國農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而供給缺口較大。近幾年,中國人均GDP一直保持10%以上增幅,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蛋白產品、進口水果的消費日益增加。據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05年10月31日,全國耕地面積18.3億畝,“十五”期間,全國耕地面積共淨減少9240萬畝,目前人均耕地1.4畝,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由於耕地持續減少,使我國土地密集型農產品供給增加有限。2006年,農產品進口支出從2002年的108億美元增至306億美元,主要原因是穀物和油脂需求增長。據海關資料顯示,2007年1~9月我國進口近2000萬噸大豆,成為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每月的豆油進口量約為20到30萬噸,2007年10月我國進口78萬噸植物油。2006至2007年度(從2006年9月31日至2007年10月1日),國內大豆油進口量和消費量達240萬噸和863萬噸,均躍居世界第一,棕櫚油、菜籽油進口量也位列世界第一位,三大食用油脂進口總量佔全球貿易量的18%。玉米作為我國唯一的淨出口大宗農產品,其出口量連年下降,從2003年的1525萬噸下降到2006年的335萬噸,年均下降46%。油料、動植物油脂及其他農產品大量進口,是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的重要成因。 
  (二)農產品國際競爭力降低。國際貿易理論對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研究,主要通過顯性比較優勢指數、貿易競爭力指數等方法進行分析。 
  1、貿易競爭指數(也稱TC指數),是農產品淨出口與農產品進出口總額之比。TC指數的取值是在-1和+1之間。指數越接近1,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越強,反之則越弱;指數為負,表明該產品為淨進口,沒有國際競爭力。從貿易競爭指數看,2004年出現貿易逆差,貿易競爭力指數為-0.09,2007年1~9月貿易競爭力指數為-0.057,農產品對外貿易競爭力呈下降趨勢。  2、顯性比較優勢(RCA)指數。它表達了一國總出口中某類商品的出口所佔比例相對於世界貿易總額中該商品貿易所佔比例的大小,用來測定該國這一商品在世界出口格局的地位,可根據比值的大小確定該商品在國際貿易中的相對比較優勢。RCA大於1,說明該國該類商品的出口相對集中,在對外貿易中與其他出口商品相比具有一定優勢;RCA小於1,則相反。以2002年為例,我國蔬菜產品的RCA指數為8.33,國際競爭力最強;小麥的RCA指數為0.07,國際競爭力最弱。由表1可看出,我國農產品中,茶葉、蔬菜產品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小麥、大豆的競爭力最差;水果出口雖有一定競爭力,但其優勢逐步縮小。我國農產品貿易的整體比較優勢逐漸減弱(見表2),與其他國家(地區)的比較優勢指數差距較大。印度尼西亞在農業上具有相對豐饒的土地和廉價的勞動力,而且越來越注意農產品的質量和品牌建設,顯性比較優勢在不斷提高。  

畢業論文蒐集整理:

提升農產品出口競爭力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