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舞蹈歷史發展的幾個特徵

才智咖 人氣:1.67W

摘要:中國舞蹈在歷史發展的程序中,隨著社會制度的交替進步和人們審美需求的提高,經歷了不同時期的各種歷史轉型,從這些歷史轉型中,我們可以窺探中國舞蹈發展歷史上的幾個明顯的特徵。從原始娛神與娛人的宗教性、雅俗共賞的歌舞性、戲曲表演的程式性和當代舞蹈的專業性等幾個漸次的變化,我們可以獲知中國舞蹈發展的一些規律。

論中國舞蹈歷史發展的幾個特徵

關鍵詞:中國舞蹈 歷史發展 娛人 娛神
  
  作為古老文明的多民族國家,中國舞蹈的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舞蹈的起源以人類社會之初的原始社會為濫觴,其生成和發展經歷了從圖騰舞蹈文化到巫術舞蹈文化、百戲舞蹈文化,再到獨立的舞蹈藝術文化幾個不同的歷史階段。舞蹈作為一種文化的表現形式,其歷史發展和社會發展有著深厚的淵源關係,歷史發展的社會形態意識從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我國舞蹈文化的發展狀況和舞蹈藝術的形態。本文在梳理中國舞蹈各個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過程中,對中國舞蹈歷史發展中的一些特徵加以闡釋。
  
  一、中國舞蹈早期的“娛神”特徵
  
  任何藝術的起源和發展都具有不同的歷史軌跡和規律,中國戲曲作為中國藝術領域最為輝煌的藝術形式之一,在最初的形態就具備“娛人”與“娛神”的雙重功能,與中國戲曲不同的是,中國舞蹈最初的形態只具備了“娛神”的單項功能,其原形結構則為原始的“宗教禮俗”。這些特徵從我國目前發現的古代崖畫舞蹈圖中可以略見一斑。
  原始社會時期,舞蹈是原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並不是出於審美的目的,而是出於原始生活的需要,那時的舞蹈主要表現在“圖騰崇拜”“祭祀祈神”“生殖崇拜”“狩獵儀式”等領域。圖騰是原始先民氏族神的標記,每個氏族都有自己的圖騰崇拜和圖騰信仰,圖騰崇拜滲透到原始先民生活的各個領域,生活在圖騰崇拜下的原始先民,用舞蹈的形式來表現圖騰儀式中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如彝族“十二獸神”的舞蹈記載:“舞蹈伊始,男女巫列為一行,各執一柄扇形羊皮鼓,為首女巫擊鼓起舞時,笙樂吹奏虎嘯聲,群巫按笙樂節拍舞蹈,舞蹈的主要情節是由為首的女巫帶頭表演仿效十二獸的聲音和動作,以象徵祭日十二獸的降臨……”我國各民族之所以有眾多的模擬鳥獸的舞蹈,與原始圖騰崇拜的文化基因是密切聯絡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也是從這裡開始起步的,從這裡可以尋求到其文化原形結構。
  
  二、詩、樂、舞三位一體的綜合性形態
  
  遠古時期,音樂和舞蹈是相伴而生、相輔相成、並肩發展的,樂和舞密不可分,“樂”時必有“舞”,“舞”時必奏“樂”。在《詩經》時代,隨著民間詩歌的興起,樂、舞又和詩歌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了詩、樂、舞三位一體的文化特徵和文化傳統。對於這類中國舞蹈題材來講,發展到唐代以至頂峰,主要有《陰康氏之樂》《葛天氏之樂》《雲門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鑊》和《大武》、唐代的《立部伎》《坐部伎》《十部樂》等古代大型的綜合性藝術。
  據《呂氏春秋》記載,《葛天氏之樂》就是遠古時期一個部落的樂舞,該樂舞共分為《載民》《玄鳥》《遂草木》《奮五穀》《敬天常》《達帝功》《依地德》《總禽獸之極》八個樂段,每段都表現鮮活的主題,表現了先民們對豐收的祈求、對天地祖先的崇拜以及對人類的讚美。三、既“娛神”又“娛人”的雙重發展特徵
  
  隨著人類社會歷史的不斷前進,奴隸社會制度和封建社會制度的相繼建立,舞蹈也逐漸地告別了它的原始形態,如果說原始社會先民們的最初舞蹈是生命形態的原始記錄的話,那麼,到了奴隸社會,先民們不自覺地從原始時期的那種神祕崇高的生命形態中走出來,並從全民性的活動逐漸演變為一部分人的藝術活動和宗教政治活動。至此,中國舞蹈就在“娛神”與“娛人”的雙重縱深發展。這類舞蹈主要表現在周代的巫術舞蹈、儺舞蹈和漢代的百戲類舞蹈。
  巫術舞蹈是巫術祭祀儀式中的舞蹈,是原始宗教信仰的`產物,舞者和祭祀者希望通過祈禱、獻祭等行為,求得與神靈的相通,達到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如商代的《隸舞》,就是為求雨而作的一種祭祀行為。儺舞也是一種以驅鬼逐役為目的的祭祀儀式,歷經歷史的洗禮至今也盛行在我國民間,後來逐漸發展成今天的“儺戲”。
  在漢代,“百戲”是一種包含音樂、舞蹈、雜技、武術、滑稽戲等多種民間技藝的綜合性的演出形式,民間舞蹈成為宮廷樂舞的主要內容,舞蹈通常融於“百戲”中表演。主要有《巾袖舞》《劍舞》《刀舞》《棍舞》《建鼓舞》《巴渝舞》等。舞蹈過程中的以舞說戲、依戲作舞的表演,成為了中國早期戲曲藝術形式的源頭。
  
  四、舞蹈發展的程式性與專業性特徵

TAGS:歷史 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