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低碳環保理念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才智咖 人氣:3.26W

【摘 要】現代裝飾越來越注重“人-空間-環境”之間的協調關係,通過綠化設計營造健康舒適的室內環境是當代室內設計的發展趨勢。也符合當前低碳、環保的設計理念,因此室內綠化設計理念也逐漸受到更多設計師青睞。

淺談低碳環保理念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關鍵詞】室內設計;低碳;綠色;環保

引言

隨著健康、低碳和可持續發展觀等概念的日益推廣,“綠色”發展觀已迅速滲透到各個領域。綠色室內設計旨在能給人們提供一個低碳、安全、健康、舒適的室內生活空間的設計,力圖通過設計活動,建立起“人一社會一環境”的協調發展模式。這種“綠色設計”的概念應運而生,將成為今後室內設計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

1 室內設計的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資源短缺、土地減少、環境惡化、人口眾多等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人的一生多半時間是在室內度過的,因而室內環境質量直接影響到人居舒適度。因此,健康、低碳、環保的家居住宅,是我們每個人追求的生活棲息地。

室內設計的宗旨就是給人們創造一個健康、舒服的生活環境,因此,把健康和綠色的室內裝飾融入到人的生活空間中,即滿足了家居設計的豐富性,又滿足人們對自然的追求。為整個住宅環境創造最貼近自然的健康生活氛圍,這是當今室內裝飾設計界有待突破的一個關鍵問題。

2 室內低碳環保設計的原則

2.1 通過“點、線、面”合理規劃室內空間

室內環境中綠化設計常用的佈局方式是:點式佈局、線式佈局及面式佈局。室內綠化設計中的點式佈局,是指運用獨立的喬木或灌木綠化室內環境。綠色植物是室內景觀的中心,將其擺放在中心醒目位置,可以突顯空間層次感。

線式佈局是指室內綠化成線狀排列布置,線式佈局不僅強化室內空間層次效果,更分隔室內空間,組織室內流線。室內綠化設計中的面式佈局,常用於中庭、大堂等面積較大的室內空間,例如,諾曼福斯特設計的德國法蘭克福商業銀行,在建築內部每四層均設計有一個通高內庭,建築各層平面的'辦公空間與綠色景觀空間比例高達2:1,銀行中每間辦公室都能與中庭內的綠色景觀進行良好溝通,綠色植物對空氣條件的改善則整體提升了室內空間的環境質量。

2.2 室內色彩協凋統一

室內綠化裝飾的形式要根據室內的色彩狀況而定。如以葉色深沉的室內觀葉植物或顏色豔麗的花卉作佈置時,應選用較為暗淡的顏色做背景,以突出植物的立體感,增加視覺刺激感;居室光線不足、整體背景較深時,宜選用色彩鮮豔或淡色系的植物,以便取得良好的襯托效果。

2.3 經濟、實用是室內綠化裝飾的原則

所以,要根據綠化佈置場所的性質和功能要求,從實際出發,做到綠化裝飾美學效果與實用效果相協調。設計佈置時要根據室內結構、裝修風格和室內配套器物的水平,根據室內環境特點及用途選擇相應的室內觀葉植物及裝飾器物。像室內植物對淨化空氣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像景天、蘆薈和吊蘭等都是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排放氧氣的,而且易成活。市場上比較熱銷仙人球盆栽,放在書桌旁,不僅售價划算,又可吸收電腦輻射和裝點居室,給家居增加自然感,就像身處大自然般。因此,充分利用綠色植物裝點室內,既綠色、低碳,又美觀舒適。

3 低碳環保技術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居室中的門窗由於玻璃材料的透光性和低熱阻效能,其能耗往往佔據建築整體能耗的40%左右,在現代化室內設計中,通常根據建築物所在地形朝向、風力等綜合因素對門窗進行選型。對處於向陽面且日照時間長的地區,其建築門窗玻璃應以降低太陽輻射熱為主,常選用反射鍍膜玻璃、吸熱玻璃等;對處於背陽面且寒冷地區,其建築門窗玻璃形式多選用雙層玻璃、保溫玻璃等,同時也要在滿足室內通風采光,居住環境舒適度的情況下調整建築的開窗面積。遮陽系統作為改善外門窗熱工效能的輔助手段,通過遮擋直射陽光減少熱輻射,對室內環境進行調節的同時改善使用者眼睛舒適度。比較常見的外遮陽技術有百葉窗、可移動擋板、反射玻璃幕牆及中空玻璃百葉窗等手段。

4 “室內設計――低碳、環保”的展望

在我國城市化之初,人們只顧追求房屋的美觀性,很少考慮佈局和材料應用的環保效能,致使很多有毒的裝修材料進入室內,對人們的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威脅。自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兩型”社會發展觀後,低碳、環保理念越來越受到人們推崇,也開始讓人們意識到健康的家裝材料的必要性;而綠色低碳設計正是採用低碳技術策略實現低碳,高效率可持續發展設計理念,降低室內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改變人們居住的環境。由此可以看出低碳的理念與我國“兩型”發展觀是相同的。只有在室內設計中真正貫徹低碳、環保的理念,才能從根本上做到可持續發展。

結語

隨著現代生活的不斷邁進,生態環境意識也逐漸深入到百姓心中,綠化設計將成為現代室內設計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就要求設計師要有全面的理論知識和生態環保的價值觀來詮釋現代意義上既安靜舒適又綠色低碳的人居空間,設計出更加“人性化”的居住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