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工業設計專業畢業設計選題的思考

才智咖 人氣:1.75W

畢業設計開始之前要做好各種各樣的準備,下面是由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對工業設計專業畢業設計選題的思考,希望能夠幫到您!

對工業設計專業畢業設計選題的思考

  對工業設計專業畢業設計選題的思考

摘要:本科畢業設計是對學校本科四年教學成果的檢驗,是學生綜合運用所學技能知識的實踐平臺,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本文從設計的功能、目的和價值、社會屬性、設計的發展趨勢,結合我校的辦學特色對工業設計專業畢業設計的選題進行了思考和探討。

關鍵詞:工業設計;畢業設計;設計選題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5-0166-02

一、工業設計專業的特點

工業設計是一門綜合性、交叉性的學科,與藝術、工程技術、社會學、市場、管理、心理學、環境保護等學科有密切的聯絡,這就使得工業設計教育也具有了綜合性、跨學科的特徵。如何在工業設計教育體系中將各種相互滲透和交叉的知識融會貫通並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具有高度的綜合能力,是我們教師不斷探討的問題。而畢業設計既是對本科四年教學成果的檢驗,是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技能的實踐平臺,也是學生進入職場前的熱身演練。畢業設計選題很關鍵,無論實題還是研究性課題,在畢業設計環節都要堅持詳實完整的設計過程,指導學生從系統研究開始,觀察生活現象的細微處,進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調查研究,最終解決問題。

二、對往屆畢業設計選題經驗和不足之處的分析

1.部分選題過於具體。許多學生畢業設計課題設定的過於具體,像空調室外機造型設計、電熱水器造型設計等,學生往往僅在產品的造型方面去深入,難以在造型之外的領域進行突破,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2.教師指定選題多,選題形式較為單一。目前在本科畢業設計環節我們多采用以指導教師為主匯出題,學生選擇教師選題的畢業設計模式,這類選題一般在90%以上。今後應進一步進行選題多元化的探索,如學生在實習期間自行發掘畢業設計題目,結合學生畢業後工作崗位特點進行選題等,從而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也利於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在畢業設計的後續工作中進一步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創造條件。

3.學科交叉不夠。目前,工業設計專業的畢業設計還是以指導教師一對一進行為主。定義工業設計過去與未來的課題,並參考近年歐洲(IF)、美國(IDEA)、日本(G-Mark)等國際設計獎項論壇討論內涵,羅列出相關派生類項:管理與經營、經濟、史學、交通、建築、社會學、藝術、環境、法律、健康、機構設計、材料、工業設計機構等。從中可以看出工業設計專業領域發展的日益寬泛和學科的交叉性,而我們目前選題的學科廣度和學科交叉性仍不足。

三、選擇和完善畢業選題時的思考

根據近年幾所開設工業設計專業較早的高等院校優秀畢業設計作品以及選題的情況,結合筆者所帶畢業設計的經驗,筆者認為對於畢業設計選題,尤其是研究性選題時,主要基於以下幾點思考。

1.緊密觸控社會發展的前沿。隨著資訊時代和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工業設計學科的社會、經濟、文化基礎已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多學科的知識交叉綜合正成為一種必然,如何讓學生更好地使用、把握社會整體融合發展的趨勢,進而進一步培養、塑造他們引領性的設計意識與觀念,已經成為設計教育的重要思考。近幾年,穿戴式技術在國際學術界和工業界一直都備受關注,“穿戴式智慧裝置”是應用穿戴式技術對日常穿戴進行智慧化設計、開發出可以穿戴的裝置的總稱,如眼鏡、手套、手錶、服飾及鞋等。在上學期與同工作老師共同指導的課程設計中,也引導學生做過可穿戴式智慧裝置方面的設計,不但使學生們能更好更快地獲取最新的資訊和技術,對智慧可穿戴設計也有了更好的把握,如毛世昌、王靈毓等同學所做“PARTNER同伴”騎行者使用者的可穿戴頭盔設計,“PARTNER同伴”還參加了“2014年首屆物聯網感智創新大賽”,並獲得了平臺創意類作品銀獎的優異成績。

2.綜合性,社會性選題。畢業選題要密切結合設計前沿,考慮社會意義和功能,具有研究意義和創新性,探索具有社會意義和研究前瞻性的課題。調查研究表明,近些年關注社會倫理問題的思考,針對老年人、殘障人士等行為能力的弱勢群體的關注和設計選題增多,諸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優秀畢業設計作品“中國城市老年社群衛浴設計”“農村老年人醫療巡診基站”,廣州美術學院工業設計優秀畢業設計作品“POCKET――基於收納行為的嬰兒手推車再設計”,江南大學的“豆伴――為老年人設計的.手機及社群養老系統”,中國美術學院的“腦癱兒童早期干預輔具設計”,湖南大學的“新生兒經鼻無創呼吸機”等優秀畢業設計作品,都關注老齡化等社會弱勢群體的需求,關注我國社會面臨的突出和熱點問題,進一步地探索設計的社會責任。在上述所羅列的工業設計派生類別中,其中關於健康一類,又劃分為醫療產品設計、輔具設計、通用設計、嬰幼設計、食具設計。筆者所帶畢業設計的選題,也主要基於以上的考慮。選擇了嬰幼設計這一研究性課題,並定義為兒童用具系統設計。這一課題的提出,結合了筆者自己對這一領域的研究上,在原有的兒童玩具設計的基礎上將畢業設計選題進一步拓寬調整為兒童用具設計。這樣一來,給了學生更大的選擇範圍,拓寬了學生對於社會問題和不同人群的未來需求的探究能力。選題過寬,學生往往不知所措,如大海撈針;選題過於具體明確,如曾經選擇的兒童益智玩具設計,由於此類產品市場化充分,學生往往不容易打破諸多限制,進行創新思維。在進行了畢業課題的調整之後,學生可以對兒童使用者以及兒童產品消費者的人群進行細分,也可以對兒童用具從衣、食、住、行、娛樂、教育進行細分,進而觀察生活現象的細微處,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今年的畢業設計環節中,兩名學生確定了《妙妙時間――兒童時間管理系統產品設計》和《蛋生――兒童財務管理系統產品設計》,學生最終的設計定位在教師的掌握之中卻又在教師的意料之外,在我的兒童用具系統設計選題的大範圍下,學生明確了自己的方向,又將自己的興趣點結合進去,最終的結果也是大家通力合作,充分發揮創造性思維和創新的結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3.融合我校辦學特色。我們在選擇畢業設計課題的時候,既要考慮設計的未來發展趨勢和社會熱點問題等社會大環境,也要結合我校“科學、藝術、時尚”的辦學特色。隨著經濟、社會和人類需求的發展,時尚也成為諸多品牌的重要理念和訴求。現在,歐美許多品牌也是主要以時尚和體驗作為其品牌理念,如Anthropologie,一家以一門社會科學――人類學的法語名稱命名的美國高檔服裝及家居零售商。零售的商品涉及服裝、飾品、傢俱、家居、裝飾品等諸多方面,定位於舒適而時尚的城市風格。新的設計面向家庭總收入在20萬美金以上,受過高等教育,有教養、追求獨一無二的設計的職業女性。他們銷售的是一種生活態度,其設計理念和設計人群定位可見一斑。隨著人們對社會發展趨勢和設計功能的不斷探討,時尚產業的範圍也在不斷擴大,時尚產品已經不僅僅侷限於服裝、服飾產品,此外,還有配飾、時尚電子產品,如最經典的蘋果系列產品、時尚家居、時尚便攜產品等。可穿戴技術的開發者以及谷歌眼鏡的策劃Thad Starner曾說過“可穿戴裝置”本身就是時尚。第一意識就是你必須考慮它的外形,所有你戴在身上的東西都是時尚。”筆者認為,可穿戴設計是社會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一種時尚,又與我校“科學、藝術、時尚”的定位吻合。如我們設定的基於特定使用者生活方式的可穿戴產品的設計。因為可穿戴產品正越過技術的藩籬,融入時尚的元素,越來越深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同學們以團隊的形式對基於特定使用者生活方式的可穿戴產品的設計有了更加深刻地認識和思考,系統性地對基於特定使用者,比如特殊工種工作人員、明星、時尚青年、潮人、盲人、運動愛好者等進行研究,通過基於使用者需求和生活方式的研究以及使用環境研究(如霧霾、戶外、特殊工作環境等等)中找到設計定位。

4.不斷探尋設計的價值目標。設計的目標和價值一直伴隨著社會和現代設計的發展,為眾人所熱議。從現代設計之初最為推崇的“形式追隨功能”,到20世紀的文化、情感、互動等,一直到當代的體驗設計。在體驗經濟時代,生活變成一種感受體驗的過程,設計的目標和價值就是為人們的生活提供更豐富和更多元化的體驗。從一些高校工業設計學生的優秀畢業設計中可以窺見一斑,側重文脈,即注重地方特色和歷史文化傳統的傳承,如中國美術學院設計學院的“卿卿如晤”,注重體驗的蔡尚同學的“感――Relight”以及注重對自然感知體驗的我校工業設計畢業生錢雅慧同學的“FLOAT KINGDOM浮游王國――自然感知型兒童娛樂設施設計”等設計選題。

四、對於畢業設計選題的再思考

設計不是個人英雄主義的行為,只有進行團隊合作,合理運用設計方法,才能得到1+1>2的效應。現在學生在進行畢業設計選題的時候,通常是兩個以上同學一個選題,在前期的設計調研以及設計研究、設計定位和方案的探討上,都能通力合作,迸發出創新和智慧的火花。在今後的畢業設計環節中,應該進一步加強教師之間的團隊合作,除了教研室中藝術類專業和工科類專業教師的合作,還要加強工業設計專業和其他專業教師的跨專業和跨界的合作關係以及畢業設計選題的跨專業和跨界合作,這是我們今後畢業選題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趙超.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優秀畢業設計作品多樣性與社會性的迴歸――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本科畢業設計概述與反思[J].裝飾,2011,(8):14-21.

[2]王昀.中國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工業設計系優秀畢業設計作品設計的道理――從2011屆中國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畢業創作談起[J].裝飾,2011,(8):22-29.

[3]張凌浩.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工業設計系優秀畢業設計作品 有限與無限――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工業設計專業畢業設計概述[J].裝飾,2011,(8):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