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歷史成語故事介紹

才智咖 人氣:2.16W

導語:成語故事是中華5000年文明的寫照,在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廣闊而又堅固。下面由小編為您整理出的3個歷史成語故事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3個歷史成語故事介紹

(一)韋編三絕(孔子)

【釋義】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語出】西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

【成語故事】

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籤,稱為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能閱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有相當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地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二)墨守成規(墨子)

【釋義】墨守:戰國時墨翟善於守城;故稱善守為“墨守”;後指固執不變地遵循為墨守;成規:現成地規矩、制度。固執守舊;死報著老規矩不放;不思改革進取。

【語出】明黃宗羲《錢退山詩文序》:“如鍾嶸之《詩品》;辨體明宗;固朱嘗墨守以為準的也。”

【辨形】墨;不能寫作“默”。

【近義】因循守舊,故步自封,抱殘守缺。

【反義】標新立異

(三)病入膏肓(蔡桓公)

【釋義】膏肓:我國古代醫學名稱;心尖脂肪叫“膏”;心臟和膈膜之間叫“肓”。古代認為“膏肓”是藥力達不到的地方。後形容病情嚴重到無法治療的'程度。也比喻事態嚴重;無法挽救。也作“病在膏肓”。

【語出】《左傳成公十年》:“醫生;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正音】肓;不能讀作“mánɡ”。

【近義】人命危淺,行將就木。

【反義】妙手回春,手到病除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晉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聽說秦國有一個醫術很高明的醫生,便專程派人去請來。

醫生還沒到。晉景公恍惚中做了個夢。夢見了兩個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說話。

一個說:“那個高明的醫生馬上就要來了,我看我們這回難逃了,我們躲到什麼地方去呢?” 另一個小孩說道:“這沒什麼可怕的,我們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無論他怎樣用藥,都奈何我們不得。”

不一會兒,秦國的名醫到了,立刻被請進了晉景公的臥室替晉景公治病。診斷後,那醫生對晉景公說:“這病已沒辦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針又達不到,吃湯藥,其效力也達不到。這病是實在沒法子治啦。”

晉景公聽了,心想醫生所說,果然驗證了自己夢見的兩個小孩的對話,便點了點頭說:“你的醫術真高明啊!”說畢,叫人送了一份厚禮給醫生,讓他回秦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