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三國的成語故事

才智咖 人氣:2.45W

出自三國的成語故事1

【六出祁山】

出自三國的成語故事

祁山,東起鹽官,西至大堡子山,橫臥在禮縣西漢水北側,綿延25公里,扼隴蜀咽喉,控南北要衝,是三國時蜀魏相爭的古戰場。祁山堡武侯祠距禮縣縣城25公里,塑有諸葛武侯神像,名人題寫的匾額條幅氣勢恢巨集,警句炙口,書藝精道。

三國時,魏、蜀爭相掠奪隴南人口。曹操先後掠奪、遷移隴南人口30多萬入居關中,僑置武都郡於扶風郡美陽,又移至興平縣小槐裡。諸葛亮亦遷移西縣人口1000餘家還居漢中。後又有武都王苻健率眾入蜀,蜀將張尉往迎,安置於昭化之白水,而隴南為蜀所有,武都、陰平2郡仍存,屬益州。所以,三國時,魏蜀各有一武都郡,魏之武都郡在關中小槐裡,蜀之武都郡治下辨。另外,又於今禮縣東北置祁山縣,亦屬武都郡。

三國時期,蜀諸葛亮為奪取關中,進圖中原,在渭水流域多次對魏軍進攻作戰。魏太和元年(公元227年)春,諸葛亮統軍10萬,進駐漢中,圖謀攻魏。

次年春,諸葛亮率軍出祁山(今甘肅東南部西漢水北岸地區)。天水、南安、安定等三郡皆背魏歸屬蜀。魏明帝震恐,親赴長安(今西安)督戰。當蜀軍在街亭與魏軍交戰時,前鋒馬謖擅自改變部署,棄城守山,被張合乘勢困敗,失去要地。諸葛亮因初戰受挫,失去前進的依託,乃退兵漢中,斬馬謖,整治蜀軍。

同年十二月,諸葛亮統軍數萬再度攻魏,出散關圍陳倉(今陝西寶雞境),攻城二十餘日不下,糧盡還師。諸葛亮為孤立祁山魏軍,並開闢軍資來源,於建興七年(公元229年)春三出祁山,奪回武都、陰平二郡。後又派兵西入羌地,安撫羌人。建興九年春,諸葛亮率軍四出祁山。魏大將軍司馬懿督軍迎擊。

諸葛亮於上邽(今甘肅天水)擊敗魏軍,搶收小麥,充實軍糧後撤回祁山。魏將急躁,率軍尾隨追擊。待魏軍逼近時,諸葛亮五出祁山,殲敵3000人,司馬懿只得收兵退回上邽。正當諸葛亮率部乘勝追擊魏軍時,中都護李嚴假傳撤軍聖旨,只得退軍,於木門(今甘肅天水南)設伏張合後,還師漢中。經過3年休養生息,諸葛亮於建興十二年春六出祁山,率軍10萬,與魏軍20萬對峙與渭水南。

諸葛亮數次挑戰,但司馬懿卻率部渡過渭水,背水築壘拒守。諸葛亮識破司馬懿以逸待勞的陰謀,進駐五丈原。這樣,魏、蜀兩軍相持4個多月。八月,諸葛亮病故在軍中,最後蜀軍還師漢中。諸葛亮六出祁山,長達7年之久,雖苦心籌謀,但最終因國力不濟等原因,以致師勞而功微。

出自三國的成語故事2

【桃園結義】

東漢(25-220年)末年,天下大亂。朝廷釋出文告,下令招兵買馬。榜文到涿縣,引出了三位英雄。劉備,是漢朝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一天,他邊看榜文邊長嘆,忽聽背後有人說:“男子漢大丈夫不思為國出力,在這裡嘆什麼氣?”並自報姓名說:“我叫張飛,靠賣酒殺豬為生。”

劉備說出自己姓名後說:“我想為國出力,又感到力量不夠,故而長嘆!”張飛說:“這沒什麼可難的,我可以拿出家產,招兵買馬,建立大業。”劉備聽後非常高興。

二人來到一個小店,邊喝酒邊談,正說得投機,門外突然來了一個紅臉大漢,威風凜凜,相貌堂堂。劉備、張飛請他一同飲酒。交談中得知,此人名關羽,因仗義除霸有家不能歸,已流落江湖五、六年了。他們各自抒發自己的志向,談得十分投機。

隔日,三人來到一個桃園,點燃香燭,拜告天地,結為兄弟。按年齡劉備為大哥,關羽為二哥,張飛為三弟。併發誓“同心協力,報效國家。”此後,三人果然作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

出自三國的成語故事3

【舌戰群儒】

東漢末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較有實力的軍閥大都被他消滅了,惟獨劉備和孫權還有發展壯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併這兩股勢力還比較難。

於是,曹操就派人拿著他的書信去東吳,想和孫權聯手消滅劉備。孫權手下的謀士大都主張降曹自保,只有魯肅主張聯劉抗曹。但魯肅自知難以說服孫權和東吳的文臣,特意請諸葛亮來當說客。魯肅引諸葛亮見了東吳的一群謀士,這些人並非泛泛之輩,個個都是有學問的人。

東吳第一大謀士張昭首先發難,說:聽說劉備到你家裡三趟,才把你請出山,以為有了你就如同魚得了水,想奪取荊襄九郡做根據地。但荊襄已被曹操得到,你還有什麼主意呢?諸葛亮心裡想,如果不先難倒張昭,就沒辦法說服孫權聯劉抗曹了。

諸葛亮說:劉備取荊襄這塊地盤,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奪取同宗的基業,才被曹操撿了便宜。現在屯兵江夏,另有巨集圖大計,等閒之輩哪懂得這個。國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實學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論道,碰上事兒,卻拿不出一個辦法來,只能為天下人恥笑。一番話,說得張昭啞口無言。

之後,一個謀士問:曹操屯兵百萬,將列千員,你說不怕,吹牛吧你。諸葛亮答:劉備退守夏口,是等待時機,而東吳兵精糧足,還有長江天險可守,卻都勸孫權降曹,丟人吧你。東吳的謀士一個接一個地向諸葛亮發難,先後有七人之多,都被諸葛亮反駁得有口難辯。

諸葛亮舌戰群儒“,其實是諸葛亮說服孫權抗擊曹操的一個序曲。當時在東吳的陣營中,對於曹操的百萬雄兵壓境,文臣武將有兩派主張,即投降派和主戰派。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張昭、顧雍、虞翻、步騭、薛綜等,要說服吳侯孫權,不說服這些整天在孫權耳邊散佈曹操威脅論、散佈曹兵不可戰勝論,並吵嚷著要投降的一班文臣謀士是不行的。但要說服這些滿腹經綸的人物,也決非是一件易事!且看諸葛亮是怎樣一步步取得論辯的勝利的!”

第一個回合:昭曰:“昭乃江東微末之士,久聞先生高臥隆中,自比管;樂。此語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第二個回合:昭曰:“近聞劉豫州三顧先生於草廬之中,幸得先生,以為如魚得水,思欲席捲荊襄。今一旦以屬曹操,未審是何主見?”

第三個回合: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違也。先生自比管、樂,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國天下;管仲、樂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見怪!”

出自三國的成語故事4

【巢毀卵破】

在東漢末年孔子的後代孔融。他自幼聰明知書達理,明禮數。至今還流傳著“孔融讓梨”的故事。可是這麼一個賢人不幸被曹操手下殺害,被滅了全家。那時,曹操發動五十萬大軍,準備南征劉備。孔融提出不同的主張,卻遭到曹操的拒絕。孔融不服氣,背後講了憤憤不平的話。曹操知道後,便下令處死孔融全家。

當時孔融的兩個不滿十歲的孩子正在家裡下棋。突然面臨此大禍。橫眉冷對上前護住爹爹,孔融請求曹操官兵放過兩個小兒,自己願承受一切懲罰。兒子卻高聲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寧死而不屈”。這句話的意思是,鳥巢倒了翻在地下,怎麼還有完好的鳥蛋呢?!

“覆巢無完卵”,也成“巢毀卵破”,就是說家已被毀了,那還有個人的安危可談!

出自三國的成語故事5

【三顧茅廬】

官渡大戰後,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

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慌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隆中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去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游去了,書童也說不準什麼時候回來。劉備只好回去了。

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可那個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他告訴劉備,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說渴望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平定天下。

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有一次來到隆中。這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臺階下靜靜地站著。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

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劉備一聽,非常佩服,請求他相助。諸葛亮答應了。那年諸葛亮才27歲。

出自三國的成語故事6

出自三國演義的成語故事:樂不思蜀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國家各據一方,征戰不休,爭奪霸主的統治地位。

其中,劉備管轄割據的地方稱為蜀。 劉備依靠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一批能幹的文臣武將打下了江山,他死後將王位傳給了兒子劉禪。臨終前,劉備囑咐諸葛亮輔佐劉禪治理蜀國。劉禪是一位非常無能的君主,什麼也不懂,什麼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樂,將政事都交給諸葛亮去處理。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嘔心瀝血地使蜀國維持著與魏、吳鼎立的地位;諸葛亮去世後,由姜維輔佐劉禪,蜀國的國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一次,魏國大軍侵入蜀國,一路勢如破竹。姜維抵擋不住,終於失敗。劉禪驚慌不已,一點繼續戰鬥的信心和勇氣都沒有,為了保命,他赤著上身、反綁雙臂,叫人捧著玉璽,出宮投降,做了魏國的俘虜。同時跟他一塊兒做了俘虜的,還有一大批蜀國的臣子。

投降以後,魏王把劉禪他們接到魏國的京都去居住,還是使他和以前一樣養尊處優,為了籠絡人心,還封他為安樂公。

司馬昭雖然知道劉禪無能,但對他還是有點懷疑,怕他表面上裝成很順從,暗地裡存著東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試一試他。有一次,他請劉禪來喝酒,席間,叫人為劉禪表演蜀地樂舞。跟隨劉禪的蜀國人看了都觸景生情,難過得直掉眼淚。司馬昭看看劉禪,見他正咧著嘴看得高興,就故意問他:“你想不想故鄉呢?”劉禪隨口說:“這裡很快樂,我並不想念蜀國。”

散席後,劉禪的近臣教他說:“下次司馬昭再這樣問,主公應該痛哭流涕地說:‘蜀地是我的家鄉,我沒有一天不想念那裡。’這樣也許會感動司馬昭,讓他放我們回去呀!”果然不久,司馬昭又問到這個問題,劉禪就裝著悲痛的樣子,照這話說了一遍,但又擠不出眼淚來,只好閉著眼睛。司馬昭忍住笑問他:“這話是人家教你的吧?”劉禪睜開眼睛,吃驚的說:“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麼知道的?”

司馬昭明白劉禪確實是個胸無大志的人,就不再防備他了。

樂不思蜀的成語故事延伸

【注音】lè bù sī shǔ

【出處】《三國志·蜀書·後主傳》。

【解釋】很快樂,不思念蜀國。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

【用法】緊縮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形容忘本

【近義詞】流連忘返、樂而忘返、樂不可支

【反義詞】狐死首丘、歸心似箭、落葉歸根、戀戀不捨

【年代】古代

【例句】你到了外國,可不能~,忘記養育你的故鄉故土啊!

出自三國演義的成語故事:樂不思蜀點評

劉禪身為一國之主,居然樂不思蜀,甚至連裝著想念故鄉都裝不出來,貪圖享樂而志向淪喪竟到了這種地步,實在可氣可嘆。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放棄自己的理想,而要嚴格要求自己,志存高遠,不懈地奮鬥。

出自三國演義的成語故事:老牛舐犢

三國時,曹操手下有位謀士叫楊修。

一次,楊修隨曹操出征,攻城不下,便就地安營紮寨。

這時,楊修忽聽曹操說道:“雞肋,雞肋!”他立刻明白曹操的意思是想要退兵,便和士兵說:“丞相打算退兵了。”這樣,全營的人紛紛收拾行裝,準備撤退。

曹操巡營時,看到這種情況,非常吃驚,便向士兵詢問原因,才知道是楊修私傳軍令。

由於楊修平時屢次賣弄小聰明令曹操不滿,今次又在自己尚未下令撤退之時私傳軍令,於是,便以楊修擾亂軍心,把他殺了。

楊修死後,楊修的父親楊彪非常傷心,因思念兒子而日漸憔悴。

曹操問他說:“楊公為什麼會這般消瘦啊?”

楊彪嘆氣說:“我慚愧啊,沒有能夠像金日磾[dī]一樣具有先見之明,現在還有一種像老牛舔著自己的孩子一樣的愛子之心!”

曹操聽後。十分感動,不免內疚。

老牛舐犢的成語故事延伸

【注音】lǎo niú shì dú

【出處】南朝·宋·范曄《後漢書·楊彪傳》:“子修為曹操所殺,操見彪問曰:'公何瘦之甚?'對曰:‘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

【解釋】 舐:舔;犢:小牛。老牛舔小牛。比喻父母疼愛子女。

【用法】主謂式;作主語、賓語;含褒義,指父母憐愛子女

【相近詞】 望子成龍、愛子心切、舐犢情深

【反義詞】掩鼻而過、深惡痛絕

【年代】古代

【例句】巴人《靈魂受傷者》:“帶著原始性的~似的神情,撫著他這神聖的傷痕,高傲地跳動起來。”

出自三國演義的成語故事:老牛舐犢點評

故事中楊修被曹操殺害後,楊彪非常思念兒子日漸消瘦,當曹操問及原因,楊彪只恨兒子還在的時候沒有好好愛護他。其實父母對我們的愛,就像老牛舐犢一樣自然綿厚。也許有的時候過於嚴厲,但父母都是為了我們好,不要發脾氣,去傷害世上最愛我們的人。你回想一下,當你說愛吃某樣東西的時候,父母是不是都把東西留給你吃,還溫柔的讓你多吃點呢?

出自三國演義的成語故事:運籌帷幄

劉邦當皇帝后,在都城洛陽南宮擺設酒宴,招待文武官員。

劉邦說:“諸位不要瞞我,都要說真心話,我為什麼能取得天下?項羽又是為什麼會失去天下的呢?”

有兩位頭領馬上回答說:“項羽待人輕慢而且好侮辱人,陛下仁厚而且愛護別人。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奪取土地,所攻下和征服的地方就分封給大家,跟天下人同事利益。而項羽妒賢嫉能,有功的忌妒,有才能的懷疑,打了勝仗不給人家授功,奪得了土地不給人家好處。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劉邦搖搖頭,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說在軍帳中出謀劃策,決定勝負在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餉,保證運糧道路不被阻斷。我比不上蕭何;統率百萬大軍,戰則必勝,攻則必取,我比不上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的俊態,我卻能夠使用他們。這就是我能夠取得天才下的原因,項羽雖然有一位重要的謀士范增,但他卻不信任。這就了被我攻滅的原因。”

運籌帷幄的.成語故事延伸

【注音】yùn chóu wéi wò

【出處】《史記·高祖本紀》

【解釋】籌:計謀、謀劃;帷幄:古代軍中帳幕。指擬定作戰策略。引申為籌劃、指揮。

【近義詞】握籌布畫、運籌決策 、運籌決勝。

【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用於軍事、政治等。

出自三國演義的成語故事:運籌帷幄點評

一個人不論再如何的優秀,他也無法做到面面俱到,能有一項而專精已是了不起;二、能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誠實地接受自己的‘不如’;三、善加利用身邊的資源,不僅說的是人,還有物。

出自三國演義的成語故事:三顧茅廬

官渡大戰後,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謊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臥龍崗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去南陽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游去了,書童也說不準什麼時候回來。劉備只好回去了。

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可那個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他告訴劉備,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說渴望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平定天下。

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又一次來到臥龍崗。這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臺階下靜靜地站著。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

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劉備一聽,非常佩服,請求他相助。諸葛亮答應了。那年諸葛亮才27歲。

三顧茅廬的成語故事延伸

【拼音】:sān gù máo lú

【解釋】: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例句】:我住著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 元·馬致遠《薦福碑》第一折

【近義詞】:禮賢下士

【反義詞】:拒人千里、妄自尊大

【歇後語】:劉備訪賢

燈謎】:劉備請孔明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真心誠意邀請

出自三國演義的成語故事:三顧茅廬點評

劉備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做事最終必然成功。小朋友們,不管在我們的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不管前面的道路是多麼泥濘,任務有多麼艱鉅,只要我們有毅力、有恆心,最終一定會成功。從故事中也能看出劉備是個懂得尊重人才的人,善於團結能力比自己強的人,大家各自發揮所長,努力提升自己,使得整的團隊的戰鬥力都得到了提升。聯絡到我們自己,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虛心向其他同學學習。

出自三國演義的成語故事:草船借箭

東吳與劉備聯合抗曹,東吳大都督周瑜命諸葛亮十日內製作十萬支箭。

諸葛亮說:“ 只擊需三日。”並立下軍令狀。周瑜笑諸葛亮是自取滅亡。

周瑜一邊吩咐士兵不給諸葛亮準備製作箭的材料,一面讓謀士魯肅偷偷借給他二十條船,每船三十個軍士,兩邊紮上稻草人,聽候呼叫。又叮囑魯肅千萬別告訴周瑜。

魯肅又來見諸葛亮,第一天不見動靜,第二天也不動。第三天四更時分,諸葛亮密請魯肅到船上。同時,把二十條船用繩索連好,向曹營進發。

此時,江上大霧迷漫,對面看不見人。五更時分,船隻接近曹營。諸

葛亮讓軍士們在船上擂鼓吶喊,裝作周瑜來偷襲。無奈江上霧大看不清楚,曹操只好調三千弓箭手向船上射箭。

待草人身上密密地插滿了箭,天已放亮,諸葛亮下令收船。

軍士們高喊著:“謝謝曹丞相的箭。”高高興興地往回走了。

回營後,把箭取下,十萬有餘。

草船借箭的成語故事延伸

【注音】cǎo chuán jiè jiàn

【解釋】運用智謀,憑藉他人的人力或財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借他人的力量。

【結構】緊縮式

【燈謎】孔明造箭

【歇後語】草船借箭——滿載而歸

出自三國演義的成語故事:草船借箭點評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我們要像諸葛亮那樣虛心,寬巨集大量,心胸寬闊,用自己的智慧證實自己的成績。而不是像周瑜那樣小心眼,小肚雞腸。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同學比自己成績好,這時要做的並不是嫉妒他人,而是虛心地學習同學的長處,改掉自己的短處。小朋友們,努力學習喲~

出自三國演義的成語故事:望梅止渴

東漢末年,曹操帶兵去攻打張繡,一路行軍,走得非常辛苦。時值盛夏,太陽火辣辣地掛在空中,散發著巨大的熱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軍隊已經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禿嶺,沒有人煙,方圓數十里都沒有水源。將士們想盡了辦法,始終都弄不到一滴水喝。頭頂烈日,戰士們一個個被晒得頭昏眼花,大汗淋淋,可是又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口乾舌燥,感覺喉嚨裡好像著了火,許多人的嘴脣都乾裂得不成樣子,鮮血直淌。每走幾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體強壯的士兵,也漸漸地快支援不住了。

曹操目睹這樣的情景,心裡非常焦急。他策馬奔向旁邊一個山崗,在山崗上極目遠眺,想找個有水的地方。可是他失望地發現,龜裂的土地一望無際,乾旱的地區大得很。再回頭看看士兵,一個個東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難得再走多遠了。

曹操是個聰明的人,他在心裡盤算道:這一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這麼耗下去,不但會貽誤戰機,還會有不少的人馬要損失在這裡,想個什麼辦法來鼓舞士氣,激勵大家走出乾旱地帶呢?

曹操想了又想,突然靈機一動,腦子裡蹦出個好點子。他就在山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聲喊道:“前面不遠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結滿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堅持一下,走到那裡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戰士們聽了曹操的話,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樣,口裡頓時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來,鼓足力氣加緊向前趕去。就這樣,曹操終於率領軍隊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望梅止渴的成語故事延伸

【注音】wàng méi zhǐ kě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三軍皆渴,乃令曰:" 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解釋】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用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近義詞】畫餅充飢

【反義詞】實事求是、腳踏實地

【年代】古代

【例句】如果不潛心鑽研,一心只想走捷徑,恐怕是~,無濟於事的。

出自三國演義的成語故事:望梅止渴點評

曹操利用人們對梅子酸味的條件反射,成功地克服了乾渴的困難。可見人們在遇到困難時,不要一味畏懼不前,應該時時用對成功的渴望來激勵自己,就會有足夠的勇氣去戰勝困難,到達成功的彼岸。

出自三國的成語故事7

【妄自菲薄】

三國時期,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劉禪復興漢室,他竭盡全力籌劃北伐曹魏,劉禪胸無大志,沒有治國才能,諸葛亮深表憂慮,出征前夕寫《前出師表》,要他教育好百官不忘先帝恩情,應該發憤圖強,不能妄自菲薄。

出自三國的成語故事8

【草船借箭】

周瑜非常嫉恨諸葛亮,總想找個理由殺掉諸葛亮。

一天,周瑜讓諸葛亮造10萬枝箭,並說10天內就要。諸葛亮痛快地答應了,說:“我3天之內就送10萬枝箭過來。”周瑜很吃驚。

諸葛亮向魯肅借了20只快船,600名士兵,把每條船用布蒙上,兩邊堆滿一捆捆的乾草。周瑜得知這一情況後,心裡非常懷疑,不知諸葛亮又在玩什麼花樣。

到第三天,天還沒亮,諸葛亮便派人將魯肅請來,說:“請您和我一同去取箭。”然後,把20條快船用長繩連起來,一直往江北駛去。當時,長江上霧雲很大,對面看不見人。魯肅心裡不明白,問諸葛亮怎麼回事。諸葛亮只是笑,並不回答。

不久,船靠近曹操的水寨。諸葛亮命令將船頭朝東船尾向西,一字擺開。又叫士兵一起敲鼓吶喊。曹操聽了報告,說:“霧天作戰,恐怕有埋伏。先讓水陸軍的弓箭手向他們射箭,霧散後再進軍。”於是,箭像雨點一樣射向那20條船。

箭頭準確地落在草捆上,排得密密麻麻。過了一會兒,諸葛亮命令船頭掉過來,再由西向東排開,於是,另一面又被射滿了箭。等到太陽要升起來時,霧也快散了。諸葛亮命令軍士開船,並一起大喊:“謝謝丞相的箭!”

船到了南岸,周瑜已經派了500名軍士在江邊等著搬箭,卸完後共有十二三萬枝箭。魯肅見了周瑜,把諸葛亮借箭的事說了一遍。周瑜嘆氣說:“諸葛亮真是神機妙算,我實在不如他啊!”

出自三國的成語故事9

【顧曲周郎】

東漢末年,吳中有一位名將叫周瑜,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舒城)人。他出身士族,少與孫策友善,後歸孫策,為建威中郎將,助策在江東創立了孫吳政權。

孫策死後,周瑜與張昭同輔孫權,任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軍南下。周瑜和魯肅堅決主戰,並親率吳軍大破曹兵於赤壁。兩年後周瑜病死,終年35歲。

周瑜不但有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而且精於音樂,有很高的音樂欣賞能力。據載:周瑜聽人演奏的時候,即使多喝了幾杯酒,有幾分醉意了,也能聽出那怕是很細微的差錯。每當發現了錯誤,他就拿眼睛看一下演奏者,示意他演奏錯了。因此,當時有句歌謠說:曲有誤,周郎顧。

出自三國的成語故事10

【一身是膽】

東漢末年,劉備和曹操在漢水一帶交戰。劉備的老將黃忠前去曹營劫糧,被曹軍團團圍住。黃忠左衝右突,沒能突出重圍。

劉備的大將趙雲帶了幾名騎兵趕來營救。趙雲殺進重圍,救出黃忠。趙雲回到營地,埋伏了大批弓箭手,然後大開營門。自己單槍匹馬,站在營門外。追過來的曹軍見了,不敢前進一步。只見趙雲槍一揮,營裡的箭好似飛蝗般射向曹軍。趙雲和黃忠乘勢追殺,獲得大勝。

第二天,劉備來到前線視察。他誇獎趙雲“一身是膽”,意思是膽量極大。

出自三國的成語故事11

【智取陳倉】

諸葛亮第二次上表伐魏國,領精兵三十萬奔陳倉道口而來。陳倉口守將郝昭有勇有謀,更得大將王雙相助,諸葛亮造雲梯,制衝車,填城壕,掘地道,強力攻城,但所有能用上的辦法幾乎都用上了,陳倉口還是久攻不下。

諸葛亮鬱悶至極,一時無措,無奈問計姜維。姜維仔細分析了陳倉城池堅固,兼守將郝昭堅持防禦戰,防禦工事牢固,更得王雙相助,認為不能硬攻,只能智取。

於是建議諸葛亮暫停攻城,派大將依山傍水下寨固守,分兵把守關隘要道防止敵方從街亭進攻,自己派人獻書詐降魏國大都督曹真,暗裡襲擊曹軍大本營祁山。曹真中計,損失兵折將,於是祁山攻克。祁山一克,攻克陳倉口指日可待。

出自三國的成語故事12

【七擒七縱】

公元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鞏固後方,率領軍隊南征。正當大功告成準備撤兵的時候,南方彝族的首領孟獲,糾集了被打敗的散兵來襲擊蜀軍。

諸葛亮得知,孟獲不但作戰勇敢,意志堅強,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極得人心,就是漢族中也有不少人欽佩他,因此決定把他爭取過來。

孟獲雖然勇敢,但不善於用兵。第一次上陣,見蜀兵敗退下去,就以為蜀兵不敵自己,不顧一切地追上去,結果闖進埋伏圈被擒。孟獲認定自己要被諸葛亮處死,因此對自己說,死也要死得像個好漢,不能丟人。不料諸葛亮親自給他鬆綁,好言勸他歸順。孟獲不服這次失敗,傲慢地加以拒絕。諳葛亮也不勉強他,而是陪他觀看已經佈置過的軍營,之後特意問他:“你看這軍營佈置得怎麼樣?”

孟獲觀看得很仔細,他發現軍營裡都是些老弱殘兵,便直率他說:“以前我不知道你們虛實,給你贏了一次,現在看了你們的軍營,如果就是這樣子,要贏你並不難!”

諸葛亮也不作解釋,笑了笑就放孟獲回去。他料定盂獲今晚準來偷營,當即佈置好埋伏。

孟獲回去後,得意洋洋地對手下人說,蜀軍都是些老弱殘兵,軍營的佈置情況也已經看清楚,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營,定能逮住諸葛亮。

當天夜裡,孟獲挑選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進蜀軍大營,什麼阻擋也沒有。孟獲暗暗高興,以為成功在即,不料蜀軍伏兵四起,孟獲又被擒住。

孟獲接連被擒,再也不敢魯莽行事了。他帶領所有人馬退到滬水南岸,只守不攻。蜀兵到了滬水,沒有船不能過去,天氣又熱,困難重重。諸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裝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對岸射來的箭立即退回來,隨後再去渡河;一面將大軍分成兩路,繞到上游和下游的狹窄處,渡過河去包圍孟獲據守的上城。後來,孟獲又被擒住。

孟獲雖然第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氣。諸葛亮還是不殺他;款待他後又放他回去。將士中有人對諸葛亮的這種做法不理解,認為他對孟獲大仁慈寬大了,諸葛亮向大家解釋說:“我軍要徹底平定南方,必須重用孟獲這樣的人。要是他能心悅誠服地聯絡南人報效朝廷,就能抵得上十萬大軍。你們現在辛苦些,以後就不必再到這裡來打仗了。”

孟獲這次被擒又釋放後,下決心不再跟蜀兵作戰。但時間一長。營裡快斷糧了,他派人向諸葛亮借糧,諸葛亮同意了,但要孟獲親自出來,與蜀軍大將一對一比武。孟獲接連打敗了幾名蜀將,但剛到大堆糧食旁,被絆馬索絆倒被擒。蜀將當即傳達請葛亮的命令,讓盂獲回去,並把糧食搬走。

在這種情況下,孟獲終於從心裡佩服諸葛亮。為了讓各部族都歸順蜀國,他把各部族首領請來,帶著他們一起上陣。結果又被蜀兵引進埋伏圈,一網打盡。蜀營裡傳出話來,讓孟獲等回去,不少部首領請孟獲作主,究竟怎麼辦。孟獲流著眼淚說:“作戰中七縱七擒(即六次放回七次逮住),自古以來沒有聽說過。丞相對我們仁至義盡,我沒有臉再回去了。”

就這洋,孟獲等終於順服蜀漢,聽從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