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囫圇吞棗

才智咖 人氣:6.05K

釋義

成語故事:囫圇吞棗

囫圇:整個兒;完整的。指不加咀嚼;把棗子整個吞下去。比喻學習時生吞活剝;缺乏思考;籠統地含糊地吸收知識。

語出

宋·圓悟禪師《碧巖錄》:“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山侖吞個棗。”

正音

囫;不能讀作“wù”。

辨形

棗;不能寫作“束”。

近義

不求甚解 生吞活剝

反義]

含英咀華 細嚼慢嚥 融會慣通

用法]

用來形容讀書不認真。貶義。一般作謂語、賓語、狀語。

結構

偏正式。

辨析

囫圇吞棗和“生吞活剝”;都可比喻在學習上食而不化。不同在於:①囫圇吞棗偏重指作學問不求甚解;“生吞活剝”偏重指生搬硬套。②“生吞活剝”還可形容吃東西時的狀態;囫圇吞棗不能。

成語故事

古時候,有一個醫生,很喜歡給別人介紹水果的吃法。有一次,他在介紹生梨和棗子的功用時,說道:“吃生梨對人的牙齒有好處,但是對人的.脾臟有害處。吃棗子則恰好相反,對脾臟有好處,對人的牙齒卻有害處。”旁邊有一個呆子聽了之後,馬上自作聰明地說:“我倒是有一個好辦法,既可以收到生梨和棗子的功效,又可以避免它們的害處。”

那位醫生很感興趣,便問道:“你有什麼好辦法呢?”呆子得意地說:“我吃生梨的時候,只用牙齒咀嚼,而不嚥到肚子裡去,這不是可以讓生梨有益於牙齒,而避免了它對脾臟的傷害嗎?”旁邊有人聽了這話就問:“那麼棗子怎麼吃才好呢?”呆子不以為然地說:“這還不簡單嗎?等我吃棗子的時候,我就不用牙齒咬,一口吞到肚子裡就是了。這樣就可以讓棗子對脾臟起到好的作用,又不至於傷害牙齒。”

醫生聽了反問道:“你吃生梨不咽,腸胃沒有吸收,怎麼能有益於牙齒呢?你吃棗子一個一個地囫圇吞下去而不咀嚼,腸胃能消化嗎?又怎麼能對人的脾臟有好處呢?”這個呆子無話可說了。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囫圇吞棗”作為成語,通常用來比喻讀書和學習不求消化、理解,就好像把棗子整個地吞下去一樣,並沒有真正成為自己的學問。

造句:

1,學習中的大忌是囫圇吞棗;讀書中的小忌是走馬觀花。

2,讀書就像品茶一樣,囫圇吞棗是喝不到其中的味道,只有細細品味才能享受其中的樂趣。

3,一次專心學習勝過百次囫圇吞棗;一次深思熟慮勝過百次輕率行動;一次真誠相助勝過百次憐憫同情;一次見義勇為勝過百次豪言壯語!

4,我們要細心體會課文的意思,不能囫圇吞棗。

5,張老師告訴我們,學習上不要囫圇吞棗,生吞活剝別人的理論。

6,讀書,學習要善於思考,囫圇吞棗會收效甚微,是一種不良習慣。

7,學習不認真,貪多求快,囫圇吞棗,一知半解,這是一種要不得的學習態度。

8,讀叔本華的書,我們不能囫圇吞棗,要含英咀華。

9,讀書不能囫圇吞棗,而要從中吸取自己需要的東西。

10,學習中的大忌是囫圇吞棗;讀書中的是走馬觀花。

11,囫圇吞棗,食而不知其味;一目十行,雖看不知精神。

12,他看書一目十行,囫圇吞棗,書雖看了很多,但收穫很小。

13,生活壓力大,鮮棗來幫忙;囫圇吞棗引腹脹,細嚼慢嚥幫減壓,空腹睡前易燒心,加餐用來效果佳,鮮棗亦防膽結石,注意飲食用處廣!

14,不懂得問題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能囫圇吞棗。

15,水子回到家,將布克寫給自己的信囫圇吞棗地看了。

16,像他這樣循序漸進地學習,雖然成效可能較慢,總比囫圇吞棗、不求甚解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