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預防孩子心理異常

才智咖 人氣:1.59W

別以為孩子小,別以為他們一派天真,其實小小孩的心理有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情緒,而這些情緒,會通過一些小動作間接表現出來哦。接下來小編幫大家整理了怎麼預防孩子心理異常,一起來看一下吧。

怎麼預防孩子心理異常

(一)遊戲療法

遊戲是兒童的天性。通過遊戲,幼兒可以學習外界事物並逐漸認識自我、發展自我。遊戲療法正是通過遊戲的形式矯正和治療幼兒心理與行為問題的方法,因此也是幼兒心理與行為問題干預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幼兒相對缺乏使用語言表達內心感受的能力,因此用遊戲的方式不僅可以觀察到他們的心智反應和情緒表現,同時,通過與專業人員或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遊戲,幼兒可以釋放緊張的情緒和心理壓力,獲得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在遊戲療法中,遊戲活動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治療的一種手段或方式,遊戲治療中起關鍵作用的是治療者的態度,以及治療者與幼兒之間建立的一種特殊關係。而在清晨起來打打42式太極拳是非常不錯的選擇哦。

根據幼兒心理與行為問題的型別、嚴重程度,以及幼兒的興趣和性格特徵,常用的遊戲療法有多種,如音樂療法、繪畫療法、沙盤療法、心理劇等。也可根據干預的目的而分為發展性遊戲療法和矯正性遊戲療法。發展性遊戲療法主要側重於促進幼兒的認知水平和社會性發展,而矯正性遊戲療法則針對幼兒的心理與行為問題。幼兒通過遊戲與治療者建立特殊的人際關係,探索自己的情感、態度和行為,獲得積極的體驗和適應周圍環境的能力,進而解除緊張的情緒,獲得心靈的安寧,提高自我意識、自我表達能力、自尊水平和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進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感覺統合訓練

兒童感覺統合訓練是心理專家測查和診斷幼兒的感覺統合失調程度和智力發展水平,制訂訓練計劃,並運用滑板、鞦韆、平衡木等遊戲設施對兒童進行訓練,干預幼兒心理與行為問題的方法。

1970年,美國的心理學家艾爾斯(s)發現在3~13歲兒童中有10%~30%的兒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平衡能力差、易摔倒、緊張、膽小、學習困難、愛哭、不合群、吃飯挑食或暴飲暴食等症狀,並發現這既不是智慧發育有問題,也不是教育上的問題,而是兒童大腦功能發育不協調,與大腦整合功能不健全有關。

一般來說,經過1~3個月的平衡訓練、視覺訓練、動作訓練等各項有針對性的體育訓練活動,幼兒的學習成績、邏輯推理能力、記憶能力、運動協調能力、人際關係、飲食和睡眠等方面都會有所提高和改善。

(三)行為矯正

行為矯正是根據心理學的原理,對於幼兒不良的行為習慣和心理與行為問題進行干預,消除不良行為習慣和心理與行為問題,進而培養幼兒健康心理的常用方法。主要的理論根據有條件反射理論、認知理論和社會學習理論,常用的方法有消退法、隔離法、懲罰法、榜樣法、系統脫敏法、合同法、代幣法等。

行為矯正通常被用於幼兒自控能力差、學校恐懼症、抑鬱與焦慮、攻擊性等心理與行為問題的干預。與其他干預的方法相比,行為矯正更注重干預目標的明確化與具體化。干預過程通常包括界定問題、調查背景、確定目標及相應的手段與具體的實施步驟,以及事後的.評價等。

行為矯正應事先制訂周密的計劃,確定階段性目標及相應的手段,在面對幼兒心理與行為問題時要綜合考慮生物、心理、社會諸方面的因素,在解決某一問題行為時要全面考慮各種具體方法的綜合運用。此外,要信守最少干預原則。行為矯正必須以當事人正式求助為前提,應嚴格地限制在幼兒當事人或其監護人請求和同意的範圍之內。

(四)家庭輔導

家庭輔導是以家庭為物件而進行的干預手段,也是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和方法。家庭輔導是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家長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的安排,改善親子關係,樹立榜樣,消除緊張的情緒,培養興趣和意志,以對幼兒的心理與行為問題施加干預的過程。

家庭輔導的內容主要包括消除不良習慣和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因此,家庭輔導既可以是發展性干預,也可以是矯正性干預。發展性干預重在培養幼兒良好的性格特徵,如自信心、責任感、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獨立性等;矯正性干預則重在消除不良的行為習慣,如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挖鼻孔、聳肩、咬衣服等。

有研究表明,家庭結構、家庭氛圍、父母的個性特徵、婚姻關係和親子關係都會影響幼兒的心理健康。良好的家庭環境有利於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因此,家長不僅要為幼兒營造溫馨的家庭環境,以身作則,成為幼兒模仿的榜樣,而且還要時刻關心幼兒的心理健康狀況,通過榜樣示範,改善親子關係,以及根據幼兒的個性特徵和興趣愛好進行適當的引導和鼓勵,促進幼兒心理的健康成長,消除幼兒的心理與行為問題。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