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最適合的創業方向

才智咖 人氣:9.32K

興奮點決定成敗

如何找到最適合的創業方向

在五年的投資生涯裡,在極早期見過好幾個後來市值10億美金級別的創業者,1億美金以上的要更多一些。他們經歷背景混雜、風格各異,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對產品、使用者、服務的關注度遠勝於對資源和商業模式本身的關注。在網際網路和服務行業創業,一個最基本的道理是:有了足夠多的忠實使用者,才能賺到大錢。

所以一開始他們最關注如何獲取忠實使用者、如何服務好他們、如何滿足好使用者需求促成交易。經常在產品做出來之前,他們就有一籮筐的實際經驗、實地調查和系統的想法。

最關鍵的是,他們在討論到這些具體事情的時候,會顯露出莫大的興奮感。他們會滿眼放光、滔滔不絕、激情四射地分享自己的獨門經驗和新發現。他們有時候會對服務一個具體使用者的過程、遇到的挫折、最後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津津樂道。

反過來再看大部分初創業者,特別是最近遇到的一波在大公司幹了很多年,摩拳擦掌想“下海”的創業者,他們對“如何抓住一個機會和趨勢”以及“如何找到一個好的商業模式”的興趣,遠大於產品和使用者。跟他們聊的時候,他們會洋洋灑灑介紹一堆他自己最近看到的資訊和想法,要麼就是分享一堆行業新聞,並對其中的某些方向表示興趣。如果問他們“你和幾個使用者深入聊過,聊了什麼,有沒有做初步的'實驗”的時候,他們甚至會突然卡住,怔在那裡。

如何“接地氣”

早年我在做產品經理的時候,學到的一種有用的方法叫“使用者畫像”和“產品快速原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書店裡面找任何一本UED(使用者體驗設計)的書,裡面都會有詳細介紹。“使用者畫像”不是講把使用者分成一二三類三六九等,而是真實地把一個使用者的個人面貌和生活方式描繪出來——幾歲、好看不好看、性格是細心謹慎還是大大咧咧、容易焦慮還是很樂呵、做什麼工作、是不是和男朋友生活在一起、房間亂不亂、平時都去哪兒購物、有沒有車、週末喜歡去哪裡玩......看到這些“描繪”,有一種“活生生”的感覺,有了這個“原型”,在做產品功能設計的時候就比較容易“有感覺”。“產品快速原型”則是用最低的成本,把產品最基本的功能實現,然後放給測試使用者試用,以此來驗證最初的設計。

用一句常說的話,就是“接地氣”。我自己在兩次創業的過程中,最大的感悟就是使用者和消費者的需求點,永遠跟你最開始想的不一樣,甚至跟他們說的也不一樣。使用後和使用前,他們對產品的想法看法也會不一樣。雖然有個大方向,但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未來,變化永遠是不變的。所以最關鍵的是,先用最粗糙的方式把模式跑起來,不斷修正,我們管它叫“快速原型、小步快跑、快速修正、快速迭代”。

一年多以前,有個二次創業的好朋友找到我,給我講他的產品設計,我當時的感覺是“抽風”。雖然市場有需求,但是模式太輕飄飄,壁壘和門檻都不高,規模做起來又太重,屬於創業裡面比較忌諱的“學習容易發展難”的方向。一年多過去了,他做的產品已經“人是物非”,從一個很不靠譜的“微護照”做成了驚豔的“旺POS“。生生把灰姑娘變女皇老母雞變鳳凰。還有一個今年春節火起來,叫“小偶”的產品,從Alpha到Beta我們已經玩了一年多,看著它一步步完善過來,直到最後瞬間火了,這讓我越來愈發相信,一個創業做什麼不重要,誰做很重要。我親眼看著他們一代一代的,本著滿足需求不斷改造產品。

追隨內心最深處的願望

創業市場最有意思的就是它的多樣性,橫著豎著都有人能成功。這兩年市場熱的時候,也不乏“三流創業者二流團隊跟上一流的趨勢”,變成那隻風口上的豬。去年我跟王煜全老師開玩笑說,現在是風還沒來呢,小豬們已經撲閃著羽毛粘的翅膀把馬路擠得水洩不通了。

其實這麼多年看下來,在風口被吹起來的固然有,但這個和中五百萬大獎差不多,所以會有很多人宣揚“運氣論”。但我看到更多的是這些踏踏實實兢兢業業,本著滿足需求,靠毅力、耐力堅持下來成功的創業者。

TAGS: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