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網際網路創業三領域存泡沫 看好智慧硬體

才智咖 人氣:2.9W

李開復,1961年12月3日出生於臺灣省新北市中和區,祖籍四川成都 ,現已移居北京市。

李開復:網際網路創業三領域存泡沫 看好智慧硬體

網際網路創業者們正在遭遇新一輪洗牌。

“我覺得現在整個投資界突然進入冬天,趨於謹慎。這對創業者是個好訊息,對他們而言是個警鐘。那些創造泡沫而非創造價值的創業者會縮減或離開,而一些領域也即將面臨考驗。”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獨家專訪時坦言。

自2009年9月創立以來,“創新工場”在6年內已培育200家新創企業,其管理資產規模達12億美元。從職業經理人到天使投資人,李開復實現了華麗轉身,他所投資的美圖、知乎和豌豆莢均被業界奉為成功典範。

創新工場於11月初正式衝刺“新三板”。根據股轉系統披露公開轉讓說明顯示,在創新工場的平臺上,超過一半的創業企業已獲得下一輪融資或被併購。其中,超過20家創業公司目前的市場估值超過1億美元,累計吸引風險投資近50億元。

“網際網路+”的泡沫何在

《21世紀》:你對目前國內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怎麼理解?

李開復:大眾創業應分為兩種,一種是普及性,比如服務業、淘寶店、擺地攤、Uber、滴滴,這些行為符合世界潮流。以前那些擁有幾十萬員工的大公司會慢慢碎片化,越來越多小公司甚至個體戶湧現,我相信五年以後的全球經濟會有更多的小公司。因此,從一個大公司打工者文化走向個體戶和創業者文化是必然的道路,而且95%以上的創業都是這種型別。

另一種是能夠創造巨大經濟價值的創業,通常被稱為精英創業。這些創業者具有巨集觀格局感,產生巨大經濟價值,產品的崛起並非按照人數或者小時計算,而是以相對少數人產生指數成長的公司。

這兩種創業的模式和目的完全不同,前者主要扮演大眾教育的角色,是共享經濟趨勢帶來的變革,而其中5%能帶來巨大經濟價值的公司能產生下一個百度、騰訊。後者必須對其更有力的提供針對性幫助,作為創新工場,我們本身就是扮演孵化“獨角獸”公司(估值達到10億美元以上的初創企業)的角色,主要針對精英創業。

《21世紀》:你如何看待網際網路創業熱潮的泡沫問題?

李開復:這可以從幾方面來看,中國的網際網路經濟、網際網路+戰略是否具有可持續經濟價值,是否存在泡沫?我覺得是沒有泡沫的。從過去六年,我們可以看到不到100萬的智慧手機使用者目前已增至6億,還在繼續成長。手機已經實現支付,微信、地圖、O2O已經改變我們工作生活習慣,顛覆傳統習慣進入隨時互聯互接的時代。這其中仍有巨大的經濟價值未被挖掘,機會是巨大的。

至於一些公司的估值是否存在泡沫,肯定是有的。我覺得比較大的幾個泡沫,首先,大部分在國內上市的所謂網際網路概念股,存在相當的泡沫可能性。因為大部分最優質的網際網路公司都是朝著海外上市的路線目標,從第一輪融資開始直至最終上市,都是基於境外架構VIE,主要目標是美國市場。目前網際網路+的概念很熱,但國內的股民買不到這類公司,導致過分過激炒高國內網際網路概念股。這是一個危險性較大的投資。雖然有人認為一定程度這些泡沫已經完全破滅了,但我認為並未完全體現。

同時,很多傳統企業嘗試一些網際網路+轉型,從而做出一些收購、投資後,股價漲了兩三倍。這也是讓人非常擔心的,這些傳統企業試圖網際網路轉型會困難重重。比如,美國、日本的例子表明,新經濟崛起的通常是一些具有網際網路思維的公司。整體來說,一個成功的傳統公司有其自身的基因文化,這是很難改變的,而且過去的成功可能會成為一種包袱。這就是創新者的窘境。傳統企業的轉型並非不可能成功,但必須有破釜沉舟、壯士斷腕的決心,才能將其主營業務轉向網際網路。而且一些傳統公司試圖網際網路+轉型的動機可能在於將股價炒高,並非產生協同效應,帶來使用者價值。

此外,一些未上市的公司,泡沫較大的是一些持續燒錢而未能產生可持續的使用者價值,而是主要依靠補貼的方式來獲取使用者,而這些使用者未必能沉澱成為公司忠實的長期使用者。這些公司的服務是否具有真實的競爭優勢,產品是否足夠優質,從而讓使用者產生忠誠度。若兩者都無,這就是一個可替代的產品,純粹是價格優勢,燒錢可以燒出巨大的量,一旦停止燒錢,量就不見了,這些是目前倒閉最快,有明顯泡沫的。

看好四大領域前景

《21世紀》:作為投資人,目前你認為哪些具體領域的潛在價值巨大?

李開復:我覺得現在整個投資界突然進入冬天,趨於謹慎,這對創業者是個好訊息,對他們而言是個警鐘。那些創造泡沫而非創造價值的創業者會收縮或離開,而一些領域也即將面臨考驗。

我比較看好的是共享經濟,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和方向,我們更喜歡那些真的有可持續價值,很難被抄襲的公司,比如我們投資的多彩世家、新客多,通過線上線下互動,充分利用閒置資源,產生一定的行業壁壘。未來的共享經濟或者O2O,創始團隊對線下的行業是否有深度的參與和了解,別人很難抄襲,是否能產生真實的使用者價值。

第二個領域就是智慧硬體及未來物聯網的發展,毫無疑問中國是世界硬體的生產工廠,從軟體時代步入硬體時代,全世界都是尋找各種模式,主要在於創業者能否將軟體時代的優勢部分遷移至硬體時代,比如通過硬體後臺瞭解使用者,並以電子商務、廣告、訂閱等方式產生盈利。對於那些燒錢、不留存使用者的公司我們抱著相當懷疑的態度,相比之下,我們更喜歡那些本身就能給使用者帶來價值,讓客戶喜歡的產品。中國利用製造、成本以及市場的優勢,智慧硬體走向國際的可能性非常大。

機器人、大資料也有很多機會,這些領域目前矽谷仍處於領先地位,因此創新工場作為國內唯一的VC在矽谷設立分隊,以便更早的理解當地最領先早期創業者的想法思路,打造中美橋樑,提高國內創業者的水平。

此外,我們對新內容、娛樂業的轉型特別看好,相比服務或者硬體行業,內容領域是一個相對成本較低、回報更大,比如動漫、網劇等,我們注意到更多的電視臺以及一些電視領域的.名人或者旗幟性人物快速轉向網路。看電視的眼球很大一部分轉移至網路,相應的廣告投放轉移將非常快速凶猛,從而產生網創內容的良性迴圈。

《21世紀》:你是如何篩選所投公司的創業團隊?成功的關鍵因素有哪些?

李開復:創業團隊必須有個領頭人物,這個人必須有魅力來凝聚整個團隊,創業是很辛苦的事情,面臨各種挑戰,他要讓團隊願意繼續跟隨他,而且他必須具備很強的抗壓能力、學習能力。另外,創業者能夠真正深入參與整個執行的過程,並非只是紙上談兵,而是真正自己做過事情,操盤過,而並非覺得自己是老大,僱一幫人來做事,自己是指揮。我們認為執行能力、參與非常重要,因為只有參與,他才能對行業真實瞭解。我們希望他對創業的領域懂的比我們更多,而那些希望某個 VC的合夥人來指導如何創業,這一類往往還不夠強大。

除執行能力外,創業者須具備很強的專注能力,因為很多聰明人點子很多,但創業階段資源有限,必須專注。

《21世紀》:創新工場“投資+孵化”的模式具體如何執行?

李開復:我們提供給創業者各種服務,彌補他們的短板,比如市場、公關、財務、法務等,當然不是幫他做事情,而是快速教會他做事情。其中還有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是如何獲得下一輪融資,這包括產品針對什麼市場,如何推廣,如何得到使用者,什麼時間適合獲得盈利。這其中每個時間點我們都是和創業者一步一個腳印一起走過的。

比如,我們9個月前判斷市場的融資環境非常好,所以無論團隊是否急需錢,都應儘快去融資下一輪。並讓這些產業上下游的企業互相交流,讓那些很會做流量的學會如何營收。

目前,創新工場有20人的投資團隊負責尋找專案,並有約30人的投後團隊來幫助這些團隊。

《21世紀》:目前創新工場共投資了200多個專案,已經退出的有十幾個,由於國內前期暫停IPO,是否會影響這些專案的退出?

李開復:我覺得沒什麼太大影響,有一些公司朝著國外市場的還是繼續走,有一些想要撤回來還會繼續撤,撤回來和上市還有一段距離。很多希望在國內掛牌的,往往是先走新三板,然後尋求轉板的機會。只有一家企業真正在這個時間視窗被阻攔。

投資週期平均七年

《21世紀》:你提到在9個月前就判斷資本市場即將進入寒冬,是如何做出這種判斷的?

李開復:當你看到一個泡沫的時候,你知道它會破滅。但很難預測何時破滅,往往會有一個事件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從去年秋天開始,股市過熱的一年左右的時間視窗,我們很好地把握了。在9個月左右時間,我們幫投資的這些公司融到了接近7億美元的資金。

《21世紀》:你們基金的投資週期大約多久?目前融資端的市場情況如何?

李開復:我們的平均退出週期在7年左右,做早期投資一定要有耐心,一旦有退出壓力,可能會要求創業者做一些他不想做的事情。創業者需要空間,比如小米、美團都對外宣佈他們不著急上市,如果作為一個基金要求四年退出,那就給所投的公司添亂帶來麻煩。我們的基金都是相對長期持有的,甚至公開說我們不在乎短期的商業利益。我們的理想是把創業者放在第一位,相信以這樣的態度來做事,長期的回報會最高。

現在所有的資本市場環節,都被寒冬所波及。我們自己的融資狀態一直非常好,手上有大筆的美元,目前管理的資金大約為12億美元。

目前早期投資有幾個不錯的機會。一些我們過去認為不錯的專案以前太貴,現在有機會可以進入,而且這些早期公司的期望值有所下降,新創專案的要價更加合理,這樣有更多篩選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