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創業者創業生態

才智咖 人氣:2.62W

伴隨2016年新畢業季同時而來的,是比去年多出數十萬的大學畢業生人數。另一方面,作為創業新人,90後創業者已經開始為人所關注,不論是學校旁賣安全套、還是北大MBA賣牛肉粉,或是做網上家教,這群網際網路的原住民,從一發聲就高調錶明“我想幹點兒自己的事兒”。以下是小編J.L分享的90後創業者創業生態,更多創業指導請關注應屆畢業生大學生創業網。

90後創業者創業生態

另外從權威機構調查結果顯示,20歲-25歲是年輕人創業的黃金年齡區間,超過50%的創業者在這個年齡段開始了第一次創業。關於第一次創業時身份的回答,則沒有如年齡那樣呈集中狀態,90%以上被3種身份均分:IT行業的公司職員開始創業的最多;其次是大學生或者研究生身份去創業;第3種情況是社會自由職業者,他們相對比較自由,具備了創業的基礎條件去創業是自然的,而現在的90後們幾乎都具備這三種身份。

90後創業現狀

校園創業風行

王越正打算從北大退學,專職辦他的網站。這網站是針對應試的,他發現中國小生有請名校大學生做家教的需求,而名校學生又往往時間緊,索性開發了一個線上家教網路,學生和家教約定時間,線上授課,把零散時間用起來。

比起傳統的上門家教,王越覺得他自己這個專案便利蠻多。“出去教的話壓力很大,地鐵、公交耗時費力,別人家裡還不見得安全。用這個網站,你在宿舍就可以完成這個過程。”他說。盈利靠的是按時付費,“購買老師的一兩個小時”,但使用者沒有網上付費聽課的習慣,他只能先從免費做起:“一個小網站,又是剛上線,中國使用者非常牴觸在一個沒見過的網站上付費的。”那網路現在靠什麼運營?“說白了,更多的是靠融資撐著。”他坦率地回答。

核心團隊7個人,算上技術和兼職不到20個。和其他的專案不同,王越的壓力不在產品,而是服務上,“我們兩邊都是客戶,壓力蠻大的,經常維繫使用者關係,這個很耗時間。”上一學期課程就有30個學分,他分身乏術,要考慮在創業和學業上做一個取捨了。

可北大對休學限制很大,生病可以休學,創業就不行了,沒這個規矩。非要休學的話,只能偽造生病證明;另外,在校時,家教可以從身邊朋友找,可出了校門後,家教來源就不比在讀時這麼容易了。

把網際網路、90後做標籤

打上90後的標籤,再加上網際網路的營銷方式,很多傳統行業變得不一樣了。

劉克楠之前是小米員工,受小米經營方式的啟發,也打算用網際網路營銷的方式做一點事情。最後鎖定了安全套。

“大象安全套”確實有些不同,面向的客戶是“90後、00後”,綠色包裝,清新健康,但服務不外乎“私密包裝,減少尷尬”,和傳統安全套的區別是“包裝有利於區分正反”。官方的網站主頁上的宣傳語或許是有意的,“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省物力”,他直接把同仁堂門口的對聯搬下來,用製藥的繁瑣名貴來形容安全套的製作過程,“我們是想向百年老店致敬”,劉克楠說。

而同樣專注於“下半身創業”的伍鋒明還沒有畢業,他做的“親愛的520網站”專門為男生女生提供一些貼身服務,比如男生可為女生經期訂製禮包,當中有紅糖、生薑、衛生棉、暖貼等,按月配送,包裝精巧;女生可為男友訂襪子內褲,按月配送。

可從純商業的角度怎麼與杜蕾斯、蘇菲等競爭,除去面向“90後年輕人”之外,劉克楠和伍鋒明往往很難說出他們在同類商品中的核心競爭力。網際網路、90後,這些概念給了他們不少優勢,但劣勢也相應而生。

創業成本低了,也更隨便了

和80後不一樣,這一批90後對物質沒有飢渴感。採訪中發現,這群人中開小店、創實業的不多,反而大多從網路入手,很少有“湊點錢攢夠本做個小生意”的想法。

2014年初,《福布斯》中文版評選出了中國“30位30歲以下創業者”,有5位是90後。1992年出生的尹桑是其中最小的一位。

“70後、80後對物質的匱乏有一個深入的見解,所以淘寶攜程之類,做得大的公司多是做這方面的”,尹桑說,“怎麼買到好的東西,怎麼比價格和服務……他們(創業者)對這種生活本身有感悟,所以這方面產品做得非常好。可90後的物質渴望沒那麼強,我們喜歡上網、聊天、自嘲、娛樂,跟陌生人社交。”

22歲,尹桑卻已經開了三家公司,他比同齡人更早明白這一點:社交、娛樂才是這個時代年輕人的剛需。靠著這個想法,他回國創立了KTV團購APP“一起唱”,最初目標是KTV版的“攜程”。

他發現,整個的點歌系統更新週期很長,每一次更新,硬體和軟體就要再付一次錢,而且點歌系統的硬體公司屬於傳統行業,沒有任何網際網路思維,創新動力也弱,2009年那會兒就有人嘗試做智慧點歌,但那套系統,按尹桑的話說,“簡直不忍直視。”

和其他單做O2O的創業者不一樣,尹桑發現,光靠一款APP,或線下活動,不能從根本上改善這個行業,最關鍵的還是要落實到消費和體驗上。他給自己定了5個步驟,從開發APP,到跟各個KTV合作,再到線下活動,改良硬體……他要改變這整個鏈條。

在尹桑看來,“空房”“智慧點歌”和“社交”,正是KTV的剛需。用“一起唱”的使用者,只要提前列出歌單,並同步到APP,進入包房後,搖一搖手機,歌單便自動匯入了點歌盒子。而且,KTV也不再只是一個唱歌的場所,而是一個聚集了年輕人社交、娛樂、聚會等一切需求的地方。對90後來說,只是在KTV唱歌已經不酷了,他們需要跨包房社交,比如可開啟隱私功能,收聽隔壁包房的歌曲,或約女生來唱歌。你甚至可以用這款軟體把你的KTV現場旋律進行混音,然後傳到雲端,分享到社交網站。

創業的可選空間變大了,無論家庭背景,所支付成本,還是教育程度,這一批年輕的創業者都可以不用再從睡地下室、吃饅頭開始起步,迫於生存而逼迫自己要混出人樣來,他們本身具備一切優越的條件,安全感好,退路也更多。但也正是這點優勢,讓很多90後在創業心態上有了改變,“很多人的心態不像做企業,更像做專案”,尹桑說,“成功就像撞運氣,不成功就走,就回去讀書,當做一把體驗。”“這樣不好。”看著身邊人一個一個地創業,又一個一個地倒掉,他覺得自己這一代人對創業心態似乎沒有上一輩那麼隆重了,成本、門檻都要低些,風險也減小了,這似乎更自由,也似乎更隨便了。

90後熱衷的創業型別

家族傳承型

對於什麼都還沒有的'年輕人而言,家族傳承是積累財富最快捷的方式,也是創業中困難最小的。相比其他方式,家族傳承下來的企業,讓那些創業的年輕人省了不少煩心事。而且在中國,很多第一代的企業家都是選擇交班給子女。不管是交班給女兒劉暢的劉永好,還是自稱“還想再幹二十年”的宗慶後,通過家族傳承到二代,這些“大佬”們的家族事業都得到了傳承。

專業技術型

對於那些術業有專攻的人而言,靠獨家的專利技術,也是可以創業的。如擅長髮明的吳先生2001年在北京創辦中宜環能環保技術有限公司。吳擅長髮明,名下擁有多項專利技術,僅其“城市垃圾處理綜合整合系統”一項專利,據估計無形資產就達12.5億元。一家美國名牌雜誌估計,吳的專利加起來,價值超過100億美元。在IT或生物領域,不少年輕人靠專業技術創了業。

小本買賣型

或許很多人開不了大公司,做不了大老闆,但是加盟個商店,或是自己做點小本買賣,也是創業的一種。起碼這是在給自己打工,不用別人來發薪水。

政策借力型

若是趕上了政策扶持的東風,對於創業來說,無異於平步青雲。過去15年來,搭上國家城市化的快班車,許多人投身房地產行業,成了大富豪。如今,政府的許多政策開始向“農業”傾斜,對於積極通過農業創業的人會給予政府支援以及各方面的優惠。不少年輕人嗅到了這一商機,紛紛回鄉搞農場,搞養殖場,搞有機產品。也許若干年後,中國將出一批新的“地主富農”。

網路潮軍型

如今很多年輕人都熟稔網路,對某些人來說,網路就是金礦。拋開已有的成功案例馬雲、張朝陽等第一批網路潮軍,對想創業的年輕人而言,上淘寶開店更切實際些。筆者有個大學同學,不同於其他人忙於奔波找工作,她和哥哥在杭州合夥開了個賣衣服的淘寶店。藉著她哥哥的三四年淘寶經歷,二人的小店越來越紅火,年收入比白領工資還高。

他們創業的錢從哪來?

“90後”創業者的創業資金渠道比較多,並且構成並不會很單一,基本都是多種來源合併在一起獲得資金。其中父母給的佔比58.1%;自己積蓄的佔比56.3%;獲得天使投資的比例為21.3%;銀行貸款的比例為9.5%。在創業啟動資金的金額方面,50.7%的“90後”創業者的啟動資金為1萬-5萬元;21.4%的大學生創業啟動資金為1萬元以內;14.2%的“90後”啟動資金為5萬-10萬元;10萬-50萬元的啟動資金為8.1%;擁有50萬元以上創業啟動資金的佔比僅為5.6%。

90後對創業資金的花費上,採購物資和進貨以64.2%的比例佔據大頭,市場宣傳則以21.5%的比例位列支出第二位,此外人力成本佔到14.3%。投入成本較低的網店,成為在校大學生創業的首選。

他們是否挖到了第一桶金?

調查中我們發現,這些年輕的創業者中,近50%還是初次創業,創業3次以上的僅有6%左右。他們的公司也同樣年輕,成立僅1年的接近60%。同時,近90%的年輕創業者認為其公司剛具雛形,正處於初創種子期。超過85%以上的公司年收益不足500萬元,獲得投資的公司僅佔10%左右,其中一半以上獲得的是天使投資。近70%的年輕創業者,用不高於10萬元的啟動資金便開啟了自己的創業之路,近20%在20萬-50萬元之內,超過50萬元的僅有不到8%。

大部分創業者創業時間尚短,那麼他們是否挖到了第一桶金?我們在此將第一桶金設定為第一次獲得經濟收入在50萬元,但在接受調查的創業者中,超過70%的人表示,他們還未收穫到它,還處於苦創階段。而在獲得第一桶金的時間段中,以第一次和第二次創業所佔比例最高,接近25%;其中又以第一次為最高,接近15%。因此,賺取第一桶金的時間一定要快,創業2次之後再挖得第一桶金的人比較少,佔比不到4%。

從行業分佈特徵來看,電子商務公司以絕對優勢佔據榜首;多數創業者都集中在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領域,選擇在傳統行業中進行創業的並不多。當面對巨頭時,有半數以上聰明地選擇了“傍上巨頭”並與其共享利益,但有約30%的創業者仍敢為天下先,從巨頭口中奪食。

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90後的創業者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創業過於理想化。90後創業實踐者較少,創業能力不足,目前我國90後創業還僅僅處於起步階段,自主創業的實際人數不多,佔總數的比例不大。創業的資金能力,組織領導能力,經營管理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專業技術能力和開拓創新能力都有待提高。在90後創業能力中,經營管理能力是90後們相對較為薄弱的,如何能夠以身作則,管理自己的同時管理他人,是很多90後創業者面臨的困惑。

創業專案同質化競爭大,90後們選擇的創業專案,大多是風險相對較小且容易操作的傳統行業,如飲食、甜品奶茶店、美容美甲、主題公寓等小而適合在學校內外經營的專案。對細分市場和目標消費者的分析定位不夠精準,導致同質化現象嚴重,競爭激烈。

缺乏堅持的創業品質和成功的創業經驗,90後一直生活在經濟較為寬鬆的環境下,沒有太多的實踐經歷,對商業運作不熟悉,缺乏把握商機的判斷能力。對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的不熟悉不瞭解,導致很多大學生創業者沒有充分運用“大學生”身份,為自己的創業提供方便。

近四分之一的受調查者表示,創業是為了做自己喜歡的事,實現人生夢想,還有就是將創業作為一種挑戰,要證明自己的能力。此外,賺取財富與自信能成為行業翹楚幾乎不分上下。而這些經歷了風雨歷練的年輕人,也是把創業的激情與執著精神、足夠的知識與能力,以及精準地選擇市場,看作是成功最不可或缺的因素。創業資金,則被他們放在了最末尾的位置。在這些年青一代的眼裡,堅持與創新,才是獲得成功的力量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