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脈林凡:一個程式設計師的轉型樣本

才智咖 人氣:1.29W

二十年前的程式設計師們是不興談“商業”的。以周楓、王小川為代表的清華系96級,上學時參與了ChinaRen的建立,畢業後梗著脖子進入到搜狐、網易,他們不喜社交,傾向用技術說話,自負也低調著。

脈脈林凡:一個程式設計師的轉型樣本

2010年是一個轉折。

這一年,創業潮席捲,同為清華96級的許朝軍、胡琛開始轉換角色,從網際網路企業裡的中流砥柱變成了企業家。也是在這一年,王小川因為搜狗要引入外部投資的事,奔赴杭州見馬雲,最終引入阿里巴巴的投資拒絕360入股,商人氣質開始展現。

林凡低王小川們兩級,或許是受師兄們的影響,或許是商海滾滾男兒志向難擋,他帶著那句“技術宅,夢想改變世界,願意一起嗎?”加入了創業大軍,於是原來的“搜狗技術負責人”變成了現在的“脈脈CEO”。

CEO林凡

脈脈CEO林凡依然不太習慣面對媒體,儘管這已經是他創業的第六年,做脈脈的第四年。他說,他最佩服的是馬化騰,因為“即使那麼成功都不是一個特別擅長自我營銷的人,真的是一個潛心做產品的人。”

過去兩年,脈脈鮮少開發佈會,林凡也很少對外發聲。沉默的這兩年,他主要做了兩件事:一件事是,把脈脈的使用者群裡從網際網路拓展到金融、地產、傳媒、化工、醫療等,覆蓋到所有的職業品類;另一件事是,把脈脈上的實名資訊做成徵信內容,向螞蟻金服、京東金融、滴滴等金融和生活應用輸出。前者拓寬脈脈的使用者群體,後者體現了脈脈實名資訊的附加值。

“前面幾年就在打磨產品,看脈脈如何能夠適應不同行業的人群。”

其實,也不是沒有高調過。與微博的一戰,算是林凡到目前為止做過最高調的事。

2014年8月,正逢脈脈獲得2000萬美元B輪融資,還來不及歡欣鼓舞,便被微博斥責惡意抓取使用者資料。微博給了脈脈兩條路:共享資料或停掉介面。當日16:52林凡髮長微博予以回擊,其中直接挑明微博是投資不成蓄意報復:“對這樣的結果,我們早有預感。新浪曾數次表達過希望投資的意向,脈脈未從,隨後新浪開始扶植嫡系。在脈脈新一輪投資落定時,他們終於磨刀霍霍。”

“大公司”、“技術壟斷”幾個惹眼的關鍵詞再加上正處在融資公佈的檔口,使得脈脈的關注度陡然劇增,還博得了同情。

但在熟悉林凡的人看來,林凡素來低調,這番“意外”惹火,說明他確實急了。

“2014 年新浪微博斷開和我們合作的.時候,當時脈脈正在第一階段的使用者暴增期,微博發函通知各大應用市場和蘋果商店,要求下架脈脈的產品,我非常的緊張。”在一年後的一次訪談中當被問及“從創業到現在,最心驚肉跳的一次經歷是什麼”時,林凡做了如上回答。

如今微博一案瞭解,脈脈敗訴賠款200萬,這件事讓林凡在資料的採集上變得謹慎,“還比較敏感”,“萬一大家沒談清楚,直接就被封殺了也挺麻煩的一件事情”,林凡向虎嗅說道。

追風的一年

去年一年有三個風口:直播(陌陌、映客、鬥魚)、付費問答(分答)、機器推薦閱讀(今日頭條)。這一年也是脈脈追風的一年,對應風口,分別做了“職播”、“業問”以及正在內測的“職場頭條”(名字未定)。

這一對風口的追逐,也可以看出脈脈的重點從職場“社交”(脈脈早期定位是工作版的微信)往職場“內容”上的轉移。

直播

2016年6月,“職播”上線,邀請包括江南春、王小川等企業大佬開設直播。雖然陌陌的直播業務使其淨營收陡增三倍,但林凡的直播付費還處在一個觀察階段。“陌陌直播的產品模式是消費美女經濟,但職場直播完全不同”,所以相比較C端,脈脈更傾向向B端收費,與企業合作釋出會直播等,從而收取一定廣告費。

付費問答

2016年7月,緊跟著“職播”,“業問”上線,第一個懸賞提問的問題是“雷軍和他老婆離婚了?”,也真有好事者爆料,“雷布斯離過婚第一任妻子是武大校友,有兩個女兒,現定居新加坡。現任妻子在百度是個中層,跟同事時常抱怨跟雷軍在一起有點兒累,不但管的太嚴,心思還不在家裡。”,抓住人性中的八卦欲,業問火了,也帶動了脈脈的使用者活躍度和粘性。

領英中國CEO沈博陽也曾想過在領英中國中加入這個功能,但最後被否決,理由是“每個產品散發出來的調性會吸引一些使用者,職場社交還是要稍微端著一點。”,林凡沒有從“low”不“low”的角度去想,他認為,無論是業問還是匿名八卦,都是UGC內容的產生,使用者可以在這裡滿足知道其他公司內幕的需求。從這點上來說,他覺得自己更懂中國使用者。

機器推薦閱讀

脈脈正在內測職場頭條,上線時間未定。從內測頁面上來看,與今日頭條類似,脈脈採用技術手段進行文章抓取,然後根據使用者的職業特性進行推送。林凡將正在內測的頭條業務視為“有高價值的PGC內容的分發”,已經在洽談的內容合作方里包括羅輯思維等。

定位的轉移

無論是職播還是業問還是職場頭條,林凡的目的都在於豐富脈脈的內容,把增強使用者粘性的期望從起初的社交轉移到內容上來。他把脈脈業務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層的是內容,第二層為人脈沉澱,第三層為個人職場形象展現。內容為吸引使用者的基礎,後兩者則承擔著林凡“中國最好的職業形象平臺”的夙願。

融資與商業化

2014年脈脈B輪融資結束時,林凡的想法是2000萬美金足夠脈脈把產品打磨好並等到下一輪融資,於是他婉拒了一些投資人增加投資的需求。

然而,2015年6月份的股災之後,整個資本市場就進入到一個快速下滑的通道,所有的資本都在追求安全的邊際,資本市場的馬太效應也越來越明顯,資本愈加青睞規模大而不能倒的網際網路創業公司,比如滴滴。

林凡之前坦言“目前資本市場的狀況,對脈脈的融資訴求也不是一個特別好的時機點。”

他對融資的事似乎也並不著急,他告訴虎嗅脈脈已經實現了盈虧平衡,言下之意,即便沒有新的資本進入,但自己還是能夠自己養活自己。(林凡曾提過選投資人的三個標準:一是要選比較懂行的投資人,因為投資人懂這件事情的話就能跟團隊走得更長,如果說不懂的話,就可能只是衝著現在的利益,或衝著泡沫來投。二是儘量去尋找長線的投資人,要長期投資,而不是短期的。三是儘量選熟人,熟人可以加分。)

在脈脈的收入構成中,80%來自品牌廣告(開屏廣告、Feed流廣告、直播廣告等)、20%來自會員服務(類似領英會員,可以檢視特定人群聯絡方式)。林凡將招聘業務收入歸結到品牌廣告中,但只佔10%。

同樣做職場社交的領英,在過去七年間從7000萬美元營收成長為年入30億美元的巨頭,它的核心收入來自企業客戶,具體到業務上,招聘業務(領英稱之為人才解決方案)收入佔據了大頭,廣告和會員收入則只各佔20%左右。與脈脈的收入構成迥異。

對此,林凡的考慮是“國內的招聘市場比較偏結果導向,大家希望我最終付了錢以後這個人能夠到我們的公司來上班,他不太願意接受過程導向,除非這個過程特別便宜,比如幾塊錢買一份簡歷這種過程大家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這樣的話能夠產生的商業價值偏低一點。”“在招聘方面,收入規模比較大的,比如51Job,很大一部分收入來自線下,比如組織招聘、打電話來面試,這種線下的招聘模式比較重,我們還有點猶豫。”

林凡更傾向於給企業客戶提供資料分析而產生的商業價值,“比如我告訴你,你家的員工離職後去了哪些公司,你們公司的代表人才流失方向在哪裡,又有哪些公司的人進到我們的公司裡面來。”

結語

在接受虎嗅採訪時,林凡避而不談融資,不過還是提了嘴,“2017年是脈脈發力的一年,會做一輪大規模的品牌宣傳。”上次脈脈大規模品牌宣傳的時間是在2015年初——那時脈脈剛拿上一輪融資不久,按照這個預設,脈脈的新一輪融資,估計也會在2017年到來。

2017年或許是脈脈的一個分水嶺,是依託內容走出一條新的職場平臺路子,還是迴歸繁重的線下,亦或者像今日頭條開始講機器挖掘的新故事,沒人給出答案。但不管怎樣,林凡已經在過去四年完成了一個從程式設計師到CEO的轉變,儘管他還喜歡寫程式碼,還喜歡自稱“資深程式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