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出臺扶持小微企業新舉措

才智咖 人氣:3.25W


近日由山西商報網報道的關於山西省出臺扶持小微企業新舉措備受山西市民關注,詳情請看下文報道:

山西省出臺扶持小微企業新舉措


本文編輯:yjbys.com


  近日,省政府制定了《扶持小型微型企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 《政策措施》)。《政策措施》共涉及7個方面的17條措施,是我省首次針對小微企業發展出臺的指導性意見,以解決當前小微企業面臨的融資困難、稅費負擔重等突出問題。《政策措施》中提出了我省小微企業的發展目標,即在“十二五”期間新創辦5萬戶小型微型企業、新培育500戶營業收入億元以上的小型微型企業,為小型微型企業解決發展共性問題,營造良好環境。
  據統計,截至2011年年底,我省共有小型微型企業約8.9萬戶,佔全省企業總數的97%;從業人員約229萬人,佔全省企業從業人員總數的51%;完成增加值2840億元,佔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25.8%;上繳稅金447億餘元,佔全省財政收入的20%。
  雖然近年來我省小微企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其本身基礎薄弱,此次《政策措施》新出臺的17條措施中,有3條措施是用於減輕小微企業負擔的。一是嚴格執行涉企收費減免規定,清理取消各種不合理收費;二是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嚴格限制對小微企業貸款收取財務顧問費、諮詢費等費用;三是落實好企業發展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
  《政策措施》要求,各職能部門要公示收費目錄和標準,實行小微企業繳費登記制度,清理取消各種不合理收費。省內各銀行不得對小微企業貸款收取承諾費、資金管理費等各項顧問費、諮詢費等費用。
  在稅收優惠方面,對從事國家非限制和禁止行業,並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減按20%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同時,對個體工商戶業主、個人獨資企業和合夥企業自然人投資者的生產經營所涉及的個人所得稅、營業稅起徵點、增值稅起徵點等實施稅收優惠政策。
  小企業要發展,最重要的是資金問題。《政策措施》有4條措施推進企業資金問題的解決。一是提出今後一個時期小微企業貸款增速不低於全部貸款平均增速、增量高於上年同期水平的總體要求;引導金融機構創新金融服務,不斷推出適應小微企業需求的金融新產品;支援符合規定的`商業銀行發行專項用於小微企業貸款的金融債。二是支援小微企業直接融資。三是鼓勵和引導民間資金進入金融服務領域。四是擴大金融服務網點覆蓋面。
  除了融資難外,小微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如何解決用地難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政策措施》提出了兩條措施:一方面通過節地挖潛、盤活存量、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多種途徑解決小微企業用地;另一方面是要把小企業創業基地納入城鄉建設規劃,大力建設小企業創業基地。  
  《政策措施》中特別規定,在符合總體規劃的前提下,對佔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實際建廠5年以上的小微企業,對不改變土地用途,利用自有土地增加容積率的,不再增收土地價款。對創辦三年內租用經營場地和店鋪的小微企業,給予一定比例的租金補貼。同時,大力建設小企業創業基地。在 “十二五”期間,各縣(市、區)至少建一個小企業創業基地。每年從市(縣)預留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中安排小企業創業基地建設用地計劃。創業基地和各類園區建設標準廠房,為小型微型企業提供生產經營場地。
  《政策措施》出臺後,我省小型微型企業除了多渠道融資外,還可以從財政和政府採購上獲得扶持。《政策措施》規定,我省將從擴大資金規模、增加中小企業成長扶持資金、政府採購等方面加大扶持小微企業力度。今年起,省級財政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由1億元增加到1.5億元,各市(縣)也要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扶持中小企業成長工程的資金總規模由5500萬元增加到1億元,重點支援轉型發展、技術改造、規模擴張等方面具有導向性、示範性、帶動性的專案。負有編制部門預算職責的部門,每年要有不低於年度預算18%的政府採購專案面向小微企業採購,並對小微企業產品可視不同行業給予6%~10%的價格扣除。銀行金融機構和專業擔保機構也要優先為獲得政府採購合同的小微企業提供信貸支援。
  在創優發展環境方面,《政策措施》提出3條措施用於完善小微企業公共服務。一是加快建設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路,積極開展公益性雙代理服務;二是幫助小微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三是全面提升小微企業管理水平。特別是我省創新性地提出選派萬名高校畢業生到小微企業工作的計劃;提出到 “十二五”末,基本建成覆蓋全省的“1+150”(1個省級樞紐平臺、150個視窗平臺)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路,為小微企業提供政策法律、創業輔導等方面的服務。開展公益性雙代理服務,維權代理服務,為企業辦理相關手續提供一站式免費政務代理服務。
  政府為小微企業創優發展環境的同時,對小微企業也提出了加快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的要求。鼓勵小微企業發展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農業和文化產業。支援小微企業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置、新材料,進行技術改造,淘汰落後產能,推進產業升級。推動產學研成果轉化與應用,走“專精特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