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家大學生合作社步履維艱 創業路在何方

才智咖 人氣:2.15W

    中廣網北京10月6日訊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去年8月27號,國內首家由大學生領辦的新農經濟合作組織——"遍地紅玫瑰合作社"在平陰縣正式成立。如今一年多過去了,當初激情四射的6名大學生何去何從?殘酷的現實,讓"大學生創業"這個美好的夢想還剩下多少浪漫的色彩?大學生創業,路在何方?

國內首家大學生合作社步履維艱 創業路在何方

盧海峰:合作社從小到大,產品從無到有,也是通過我們的一步步努力,達到現在這個規模。對於自己來說,相對是比較滿意的。

對於過去一年的創業經歷,26歲的盧海峰給自己打了80分。去年,畢業於西安體育學院的他,沒有聽從家人的安排,安安穩穩地做一名老師,而是和幾個志同道合的大學生一起,來到山東平陰,創辦"遍地紅玫瑰合作社",走上獨立創業之路。

盧海峰:合作社發展到140戶,面積的話有300畝左右,有四五家廠家現在正在合作。

儘管合作社的規模在不斷擴大,但去年冬天,合作社出現了一次嚴重的危機。創辦者之一的張濤因為種種原因宣佈退出合作社,當時又處於玫瑰銷售的真空階段,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裡大家無事可做,合作社裡充滿著壓抑的氣氛。

回想起當時的情景,盧海峰至今語氣低沉:

盧海峰:其實那段時間真的挺難熬的。能堅持就堅持,不能堅持也不勉強。

大學生創業者王琳告訴記者,也就是從那次危機開始,他們開始更理性、更長遠的思考未來要走的路。

王琳:他的走其實很觸動我們,包括我在內,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考慮過,究竟我們這條路行不行的通?

經過一番深刻的.反思,大學生創業者們決定調整思路,把原定的大目標細化,取而代之的是更具體、更現實的小計劃,放棄一些不切實際的"巨集偉藍圖",把注意力投向了更為實際的生產、銷售環節。

《齊魯週刊》執行主編邱長海認為,這種改變是他們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

邱長海:之前接觸他們,聽到的看到的,更多的是所謂的激情、夢想、使命等等之類的詞,一年之後再跟他們接觸,聽到更多的是盈利模式、連鎖加盟、銷售業績等等詞彙,也就是說他們學會了務實。

為了開啟營銷渠道,王琳繼續在廣州打拼。面對一次次尷尬的閉門羹,一張張不屑一顧的面孔,她以重慶女孩特有的潑辣與韌性,又一次次把自己的名片和產品遞了過去。

王琳:人家都說一句話,不打笑臉人。不氣餒,再接再厲,做市場,首先把自己營銷出去,讓人家認可你這個人,才能認可你的產品。這是我人生非常寶貴的一筆財富。

從上世紀末開始,一場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時尚潮流席捲中國各高校。許多剛走出校門甚至還在讀書的學子們,紛紛放下手中的書本,拿著並不充裕的資金匆匆加入到創業的隊伍中來。他們中有成功的例子,但更多的人卻為自己的年輕付出代價。據《齊魯週刊》執行主編邱長海統計,2001年,山東省註冊的大學生創業公司超過1000家,但到了2005年,這些公司基本全軍覆沒。

邱長海:好多人不光是賠了父母、親友借來的資金,更多是賠了一兩年甚至是更多時間的學業。更重要的是賠了十年,甚至一輩子創業的信心。很多的人經歷失敗之後,紛紛選擇了他們認為穩妥的方式,比如考公務員、考研、到公司做職員,大多數是這樣。

失敗的原因固然千差萬別,但"缺乏足夠的準備、不適應社會需求"卻是他們共性的內容。

邱長海:大學生對政策對社會上的競爭,對生意場上的規則不是很瞭解。很多學生用象牙塔裡那套規則來對付生意場上、社會上這套規則,顯然肯定有脫軌,而導致了很多公司紛紛關門。

一方面,無數的大學生創業公司以悲壯的方式前赴後繼地紛紛倒下,而另一方面,每年都有數百萬的大學應屆畢業生被推向社會,在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自主創業似乎又成了很多人唯一的選擇。

如何化解這對矛盾?如何幫助那些有激情、有夢想的大學生們儘快找準自己的創業之路?無疑是全社會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團省委農村青年工作部部長張濤:他們像一棵小草一樣。我覺得政府或者其它組織應該給他們以呵護或者政策上的支援,讓他們真正活下去,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