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業經驗不足如何處理

才智咖 人氣:2.72W

大學生創業是一個很好的出路,但是沒有經驗怎麼辦?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大學生創業經驗不足如何處理,歡迎大家參考。

大學生創業經驗不足如何處理

這兩年大學生創業是一個熱潮,很多學生都稱自己是創客。甚至是一個實踐,幾個人組建一個座談會也叫創業。

其實大部分人都沒有真正理解創業,很多明明就是一次社會實踐,非常時尚地跟別人侃侃而談自己創業的看法。但很多學生在新聞輿論,國家政策,學校導師,就業壓力下,紛紛嘗試著創業,不過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不足百分之三。

1、“神奇百貨“創始人王凱歆,16歲輟學創業,主打95後概念,拿到2000萬A輪融資,但僅僅過了兩個月就摔下神壇。

2、“愛狗團”創始人夏軍,94年出生,以從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畢業,APP上線10天就獲10萬粉絲,融資不到後從零開始。

3、“超級課程表”的創始人餘佳文,高二賺一百萬,豪言說拿一億獎金髮給員工,現在頹敗非常明顯。

在很多人眼裡他們確實有點幼稚,不成熟,做事不踏實。

大學生難道真的不適合創業嗎?他們成功率咋就這麼低呢,為什麼?

難道是團隊不行、資金鍊斷、不聚焦、激情不在、偽需求、經驗不足、執行力差、沒有站在風口上、不懂網際網路、成本控制不行、沒有戰略......

其實很多人都在巨集觀、微觀上做過分析,這次我從一些新的視角柔和上面列舉點分析,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沒有充分的自我認知與準備;

2、沒有具備看清事物本質的思維;

3、不聚焦;

4、運營能力欠缺。

成功學有千千萬萬,雞湯喝多有抗體,還是多反省一下失敗因素。

自我判斷不全面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創業,自己是否具備有創業條件,是否對創業有了解?

其實很多大學生自認為自己做過一點市場,看多一點創業諮詢或文章,加上馬雲、劉強東、史玉柱等創業大佬的成功激勵,認為自己也可以。

其實大部分成功學的書籍或新聞對沒有自我判斷的人很容易造成誤導的,而大學生恰恰就是缺乏這種能力的群體。

大腦對美好事物的印象大於沒有經歷過痛苦的印象

在心裡學上有一種叫做“巴納姆效應”的心理效應,意思是隻有是好的東西,你都會暗地裡和它對號入座。其實算命和星座就是利用這種心理,如看處女座的運勢和性格等分析時,我們往往只看到對的一面,錯誤的資訊都被大腦忽略,自己不知覺往上靠,覺得很靈。

當書上或創業導師說到創業需求決心時,有點創業想法的同學就會覺得:太對了,我現在就是有決心,得趁早了,我一定能;當書中說到創業需要有好的點子,人們就會覺得:剛好我有一個很好的創意點子,所以我能成。其實這和市面上的所以成功學一樣,把成功歸納於對成功的一種非理性的相信和崇拜。自己心裡中無形尋找相關好的一面證據來證實,覺得自己越來越符合這條件。

心理學家米歇爾·高奎琳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把殺人狂魔馬賽爾·貝蒂爾的星座等資訊寄給一個星座分析公司,結果得出這樣的答案:很好的適應性,很理性,充滿活力,講究調理。

然後在報紙刊登一則廣告“免費分析星座性格”,後來有150人報名。他就把這些人資訊寄給那個公司,後來得到的答案與殺人狂的性格差不多。而這150人的反饋有94%都說預測很準。

為什麼會出現這些滑稽的實驗結果呢?

這是由於人們樂於接受模糊說辭,大部分人都會在自己的記憶力尋找對應的證據,缺忽略了分析沒有的一面。

為什麼這些因素對造成創業失敗有著那麼重要呢?

因為創業之前沒有認清自己,沒有認清發展事態,創業往往會受狹隘的思維影響。很多做著做著感覺這個專案並不是自己感興趣的,做著做著就手忙腳亂,這樣很難堅持下來。外界的很多雞湯就是無形中誤導許多大學生衝動性創業,創始人的能力和心態在剛開始創業時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些內因非常重要。沒有做好基本的準備冒然創業,“能力不夠,激情來湊”是行不通的。

經驗不足

大學生基本都是缺乏社會實踐與社會閱歷,這往往導致大學生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做事情具有激情性的衝動。

很多對商業常識、運營、市場、管理都是知點皮毛,導致沒有足夠的能力支撐起整個團隊的運營。

曾經有一個做大學生水果市場的公司叫我做區域代理,跟他們交流,連做宣傳和推廣最基本的活動都不知如何下手。後來剛剛幫他們推廣一段時間說資金不夠,後來不幹了。這都是純粹看到有人做得不錯以為自己也會搶得一份市場。

團隊組建與管理沒有做好充分準備

大學生創業都是找身邊同學,腦子一熱就開始轟轟烈烈的創業,很少花點時間在找團隊上(當然很多能力有限,活動的範圍窄)。

大學生具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徵,做事情具有很大的變動性。團隊成員往往有一些人說不幹就不幹,導致在運營方面的滯後。

在2015年炒得很火的o2o專案,很多都在因擴大市場而團隊招聘和管理跟不上。59、宅米等一些做高校零食的公司,都說融資過億元。但團隊都是學生,在短期內掙不到錢很多都退出來,這是大學生創業的一個非常大的劣勢。

沒有具備看清事物本質的'思維

作為創業者肯定非常熟悉這句話:“今天很殘酷,明天很超酷,後天很美好,但大部分人都死在明天的晚上,見不到後天的太陽”這句話太有激勵和殺傷力了。於是很多人認為——只要堅持,就一定可以成功。

本來作為鼓勵挺好的,但大部分人只看到表面的東西,看不到事物的本質。在錯誤的戰略道路,堅持再多的策略也無能挽回成功的。

馬雲這句話本身就是一條悖論!我們知道在賭博中如果你有無限的資金,你一定會贏。例如你和別人賭大小,第一次壓100,你輸了;第二次你壓200,你又輸了。但是每次都比上次壓多一倍,在無限的資金支撐下肯定能翻倍贏回來。

創業不能僅僅表面看一些成功案例、人物、名言、書籍,一定要冷靜多維度分析背後的原因。

堅持是需要條件和資本的,你和你的團隊都是面臨家裡壓力,人生大事的壓力,員工可能還會有一部分上有老下有小,吃客拉撒都要錢,辦公運營也需要錢。本身沒有多少經驗或在錯誤的戰略上談情懷沒有多大作用,一定要規劃與瞭解自己的創業期,少被一些世面上表面的東西迷惑自己。

沒有看清事物的本質往往也很難抓住市場需求的趨勢,找不到風口。

1、雷軍看到移動網際網路的趨勢,在四十多歲且做投資已經非常成功了,卻做起了小米,很快就非常成功。

2、快手、美圖及一些直播平臺看到了短視訊和場景化的趨勢,於是細分人群搶佔市場。

3、羅胖、咪蒙、papi醬等看重了自媒體,於是紛紛獲取投資佔據了很大的粉絲量。

難道真的都是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

其實看到趨勢只是第一步,很多隻看到表面的東西趨之若鶩,於是創造了許多偽需求。

如百團大戰、o2o網際網路專案、共享經濟,是迎合了一定的趨勢,但是卻很少成功。

上門美甲、上門做飯、寢室零食等都是偽需求,導致失敗。

不聚焦

我有一個朋友,開始做校園代取的,自己弄了一個公眾平臺。後來看到o2o火了,看到很多創業團隊做寢室零食,他也開始在平臺做起,說這是一個互相獲取流量的好模式。後來看到紅領巾早餐也在想,為了增加粘性也策劃增加早餐專案,後來還加了駕校、教育考證等,轟轟烈烈搞個校園生態圈。

後來失敗了,為什麼?

那是沒有做好聚焦。

看到什麼火就跟著搞什麼,瞭解一個行情是要時間的,否則很多都是看到表面的東西。做零食渠道比不過別人,做餐飲是重模式費時間,做教育不是剛需,不懂引流。快遞配送搞不定就不斷想著其他,機會太多,要學會放棄什麼,學會聚焦。

有人會說,你看看樂視不是搞什麼生態圈、生態物返嗎?阿里不是又搞電子商務、又搞支付寶金融、還搞菜鳥物流、阿里雲大資料雲端計算,他們都佈局各種領域,多麼有戰略。

但你沒有看到:

1、樂視現在資金鍊跟不上;

2、騰訊早期只做好一件事——QQ;

3、史玉柱失敗後聚焦自己的保健品與廣告;

4、王老吉聚焦“怕上火”的賣點。

......

創業早期一定要聚焦一樣東西,特別資源有限的大學生,聚焦經常是制勝的法寶。

曾經我在《品牌內容官》看了整理過筆記:

兩面針:作為一個老品牌,本來人氣已過,但還要搞礦產和房地產,本來中藥藥膏的第一卻被雲南白藥超了。

康師傅:由於聚焦紅燒牛肉麵,於是紅燒牛肉麵成了康師傅的代名詞,後來才擴充套件到飲料行業。

統一:近幾年為了趕超康師傅,再次聚焦老壇酸菜牛肉麵,颳起了方便麵的市場旋風。(是不是經常看到汪涵代言的廣告呀)

由於篇幅過長就不展開分析,感興趣可以私聊我交流,提示幾個聚焦分析點:品牌聚焦、人群聚焦、場景聚焦、產品聚焦、賣點聚焦、主次事件的聚焦。

運營能力欠缺

一個公司要想發展,那肯定離不開執行,運營,營銷等。作為大學生創業公司,這些能力往往凸顯得非常重要,因為他們往往缺的就是這些能力與經驗。

但很多大學生並不會覺得自己缺乏這些能力,自己往往做過校園市場,在各種網上了解一些什麼運營,怎麼做市場行銷,覺得自己已經挺懂網際網路了,也非常多創新點子,我一定能把傳統行業幹倒,顛覆他。

這種自嗨創業只有等到在運營時,才會慢慢覺得力不從心。

去年我給一個大學城酒店(主打住宿)做策劃,由於地理位置有點偏,知名度低,隨著入住率也很低。我跟那個老闆交流後,他最得意說我的服務很好,可以開車接送學生,酒店也挺新,可為什麼就沒人來呢?

他的酒店比學校門口周圍的酒店確實遠那麼一點點,那個想收購他的酒店的負責人也這麼說(就是他找我的)。我當時跟他們說,這既是優點也是缺點。

其實這個酒店本來定位商務的,後來看到學生來的比商務人士還多,就想轉型。我們都知道,大學生週末出去開房的已經不是新鮮事了,其實學校門口周圍酒店非常火爆的,經常去怕碰到熟人。如果有一個環境好,價格更合理,也可以避免一些尷尬的事,這也會搶得一份市場。

後來我交了一份策劃宣傳給他們,很多都採納了,但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價格”方面沒有調低。開始宣傳五天,平時入住只多了一兩個。經過協商,價格調低,後來在一個週末兩天入住率達百分之九十。

其實作為知名度低的商家公司,價格促銷方面是很好的宣傳效果,獲取第一批粉絲非常重要,學生的經濟能力畢竟有限。如果瞭解大學生消費水平就知道,學生在吃、購物消費佔了大部分,瞭解這個就知道其他方面太貴的利弊了。

我這個這個案例跟別人交流,他們認為前期推廣把價格降低的成本作為口碑的宣傳費挺高明。其實這也是錯的,酒店很少人會分享給同學的,更不會發朋友圈宣傳,達不到口碑宣傳效果,這純粹就是抓住價格優惠原理。還有就是酒店的邊際成本基本是零,在不虧的情況下,入住率越高越好。(我開學時就是利用這個原理說服阿姨降價住宿,砍了一半的價格)

去年很多學生眾籌轟趴,吹得非常牛。我仔細分析市場份額和他們的運營方式,於是我就放棄參加。這個學期,發現很多轉讓了。

大學生創業,一定要具備一些運營知識,這樣在執行時才不會力不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