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從練攤到億萬富翁

才智咖 人氣:2.94W

從當初挑著貨郎擔走南闖北的山村女孩,到如今走向國際市場一躍成為中國飾品行業的“大姐大”;從不足百元起家,到如今年產值一個億——市場經濟,潮起潮落,在周曉光身上演繹了一段精彩的創富故事,也折射出了一個企業家動人的成長曆程。
 

訪談:從練攤到億萬富翁

跑遍大半個中國,只想讓家人過上溫飽生活1978年,剛剛高中畢業的女青年周曉光憑著讓家人過上溫飽生活的想法,帶著母親的一句話:“會做的不如會算的”,上東北等地賣繡花樣去了。那年她17歲,家裡有5個妹妹和一個弟弟。全家十口人,任憑母親怎樣算,在那個年代,也只能保證全家人不至於餓肚子。在諸暨的一個小山村中長大的周曉光,高中畢業沒能考上大學,家中條件又不允許她複習再考。即便是有求學的機會,生活似乎也不允許她透徹地學點東西:讀高中的時候,每到下午最後一堂課時,她就開始盤算著要去哪裡割豬草,還有牛、羊也要放。周曉光回憶說,當她走了6個多小時的山路來到義烏火車站,平生第一次坐上火車,那份興奮竟多於第一次闖世界的茫然。事隔多年後,周曉光坐飛機從地球的這端到那端,猶如家常便飯,但回憶起當年坐火車時的心情,依然激動不已。

 

憑自己的勇氣和自信,她讓母親借了幾十元當本錢,做起了“跑碼頭”生意。一個女孩子出門自然比男孩子困難得多,擠火車,趕汽車,為了不耽誤時間,經常是白天擺地攤做生意,晚上坐車趕路,就這樣,夕發朝至,走南闖北,6年之間,周曉光竟跑遍了大半個中國。周曉光回憶說,當時,她只拿著一本中國地圖,沿著公路、鐵路往前走,心裡只有一個念頭:為了能使家裡人過上好生活。6年闖世界的結果,周曉光賺了2萬元。

 

十年練攤,掘回了第一桶金

 

1985年,跑過三江六碼頭的周曉光嫁給了同樣賣繡花樣的東陽人虞雲新。婚後,周曉光對丈夫說想安定下來了。於是,兩人拿出了幾年來所有的積蓄,在義烏第一代小商品市場裡買下了一個攤位。在東北賣繡花樣的時候,他們看到東北女子喜歡戴花花綠綠的頭飾,周曉光憑著女人的敏感以及同樣的愛美天性,就選定了經營飾品。於是,丈夫到廣東進貨,她在義烏練攤。那種生意人的潛質漸漸發揮了出來。幾年下來,他們在義烏最好的住宅小區買下了新房,在市中心朝陽門買下了店鋪。事實證明,周曉光的眼光很準,沒過多久,朝陽門成為義烏市中心的商業黃金地段。出來闖世界時想要的幾乎都實現了,孩子也出生了,似乎該滿足該停下來歇歇了。但此時的周曉光好強的性格卻絲毫沒有改變。

 

1995年7月,夫妻倆毅然拿出700萬元投資辦飾品廠,義烏大地上從此有了一個聞名全國的飾品生產基地。周曉光有了自己的實業,有了施展抱負的天地。當回憶起這個難忘的夏日時,周曉光說,當年作出這樣的決策是下了很大的決心的,也需要相當大的勇氣,如果辦廠不成,夫妻倆幾年的身家將付諸東流。事後,周曉光說,兩人當初來到義烏時,本就是一無所有,大不了再重新開始。在商界這麼多年,周曉光說每次作出重大決策時,都得到了丈夫虞雲新的支援。作為副董事長,虞雲新一直隱身在妻子身後,不管企業發展到哪一階段,在妻子這位“元帥”的統領下,他都把公司裡外打理得井井有條。“我丈夫現在負責國內南方市場,他負責的那一塊不論是信譽還是利潤,都做得很好。”妻子這樣誇獎。正是這種毅然的選擇,使周曉光的人生意義有了快速的提升:從一個個人致富的小商販,開始成長為一個企業家。我樂意有競爭對手,這並不是件壞事。

 

從1995年辦廠開始到1998年,幾年時間,新光飾品廠以連續翻番的速度發展,並在全國建立了自己的產品銷售網路,一舉成為國內飾品行業的龍頭企業。面對一個商鋪,周曉光自覺可以從容應付;面對一個迅速壯大的企業,周曉光自覺壓力越來越大。就在這個時候,她果斷作出決定——從1999年開始,周曉光聘請了來自臺灣的職業經理人擔任公司總經理。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新光飾品越來越引起同行的注目,到新光挖人的事時常發生,7年間到同行業去發展的至少有千人,完全可以再建一個新光,有人戲稱新光是所“黃埔軍校”。對此,周曉光這樣說:行業的競爭,免不了人才的爭奪。但我並不認為是件壞事。目前義烏有1800家飾品生產企業,10萬人從事這個行業,一年60個億的產值。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僅靠一家企業做大是遠遠不夠的,特別是飾品這一行業,只有產業集聚了,在世界的舞臺上才有擁有立足之地,才能形成氣候和氛圍,帶動整個產業的提升。義烏飾品業人士說,新光的“黃埔軍校”成了產業的潤滑劑。由於是行業的“王中王”,新光每天要開發100餘款的新產品,跟隨的企業也自然多了,但這並沒有讓周曉光感到一絲的滿足感。她認為,別人跟得快,我才會跑得更快。周曉光在業內的大度是出了名的:每次出國參展回來,周曉光都要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甚至學到的毫無保留地告訴同行。獨木難成林,周曉光這樣說。

 

現在,最讓周曉光著急的是:“自己的知識水平要達到能夠勝任世界級商人這個角色的要求,在企業內組成一個現代企業的`管理團隊,還要花很大的力氣。”的確,這正是民營企業家在第三次創業中所遇到的普遍問題。有的人選擇了出國深造,而周曉光自覺一時還放不下企業,她選擇了不定時外出聽課,聘請各路專家做自己的顧問。其中有一次,她就花了17萬元請臺灣專家為公司的骨幹進行了有關團隊精神的培訓。精心打造團隊,也讓從國有企業加盟新光的江澤林副總經理深有感觸:像我這樣層次的人,離開國有企業到私營企業幹4年,感受到的比在國有企業幹10年還要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