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做生意原始道理不超十條

才智咖 人氣:2.01W

做生意的原始道理其實不會超過十條,就像炒股票永遠是低位買進高位賣出一樣。這些道理我都懂,但是真的只有受過創傷的人,對這些道理的理解才會更清晰,這個道理成為你的行為準則,所以你回到這裡。

江南春:做生意原始道理不超十條

記者:這兩三年,你個人有什麼變化?包括結婚、生孩子等等。我聽說你每週五無論多忙都會飛到臺灣與家人團聚。這些迴應到公司經營上,你最近在思考的重點是?

江南春:我覺得是兩句話吧。第一句是“人生以服務為目的,賺錢是順便”。以前我沒這麼想過,我覺得這句話對我在2009年之後感受特別深,以前我沒這麼清楚的意識,我也不知道人生以什麼為目的,但現在感覺就很深,它已經變成一個企業的基本東西,就是你企業靠什麼來發展,是以靠服務消費者的價值還是以滿足自己野心為發展目標,有了教訓和認真思考以後,我有了這句話。

記者:這個問題我想追問一下,現在不少中國創業者心態比較浮躁,但反過來看,你覺得如果一個企業家一開始就醒悟得這麼早,還可能成什麼大事麼?

江南春:我覺得是可以的,大家目標都一樣,都是要賺錢,擴大事業版圖,但出發點不同,那為什麼要以服務為目的呢?我舉個例子,一個人賣面,他第一天就想我怎麼把面做好,做到既健康味道又好,能讓別人第二天也來吃,那麼他賺錢是順便也是註定的`。而第二個人呢,如果第一天就考慮我怎麼把毛利做高,第二天怎麼把面做成連鎖,第三天就去想怎麼上市,那麼他公司虧本也是註定的。

回到分眾也是一樣,我認為分眾第一階段是發現了消費者價值,但五六年後,它開始偏離,而當你以滿足企業家野心為目的開始追求市值提高而不是消費者價值的提高時,最後,你的市值會毀滅。永遠不能把出發點調換,一是果,一是因,這就是所謂的“因果”。雖然現在分眾的市值離我們最高峰時只有一半,但我覺得今天我們比當時最高點時要健康得多,市值已回到理性位置。像以前的做法,分眾短期來看市值可能增加,但長期來說它是不會提高的,因為你沒有給消費者帶來價值。

記者:第二句話呢?

江南春:第二句話就是“這個世界是有因果的”,這個我體會很深。你知道有時候人會有很多想法,但今天種下的因,最後會變成果,比如收購兼併,公司可以擴大市值,但最後的果呢,你是在消滅市值。現在我們考慮去收購兼併時會想,啊,這公司5年後會怎樣?以前可能就不會去想。

當時想什麼?5年之後的事5年之後再說啦,那麼這就是一個“惡”念,開始是好的,但最終結果一定會出問題,因為你沒有為這個“果”負擔責任。我體會很深的就是:這個世界一定是有因和果的,所以你今天就要去想明白,不要去想幾年後你還在不在這個位置上做事。

我再舉個例子,當年我們去收購手機業務時,你說我是不是就完全沒意識到這個商業模式存在天然缺陷這種風險呢?

我覺得我是有一點模糊感覺的,但我覺得將來可能會轉變,就好比是個“毛坯房”,中國很多事都是從毛坯房開始的,但做了後可以改造,所以當時雖然隱隱約約有過擔心,我們想我們還是先做吧,慢慢會改變的,不管怎麼樣現在很賺錢嘛,三五年後再說啦,而這種做法就是你在開始時就沒有把未來的事,當作你的責任來扛。

記者:有時人的確會有很多想法,你說在這種犯“大頭症”情況下企業家應怎麼去區分“惡因”和企業“試錯”行為呢?我的意思是說,很多企業在發展幾年後通常都需要做一些關鍵決定或“試錯”,應該怎麼區分這兩種情況?

江南春:是的,企業是需要去試錯,但問題是在你意識到某個風險後,是否有積極地去轉變,或說你在收購時是否已把風險的轉變想得足夠清楚。當時為什麼我這麼做?我還是覺得:比如說,當時我是30倍市盈率,他5倍市盈率,我無法抵禦這個誘惑,我覺得30倍吃5倍不剛好賺錢麼,兩三年之後他們商業模式可能自動會改,也可能不會改,但我當時已經賺錢了,那麼,這就是個短期化思路。

記者:你現在做事要看長期?

江南春:今天我一定會去看長期,雖然也許我不一定能做到五年十年,也許七年我就下崗了,不創新就被股東要求下崗了,但今天我第一天肯定就會去想這個事。如果這個事情從長期而言是對的,那麼短期即使它可能或甚至帶來一些現金流負面化,我們還是會去做,因為世界是有因果的,如果你因是對的,那麼即使你短期虧錢,長期還是會賺錢,如果事情是相反,那麼即使你短期賺錢,長期還是會帶來損害,你就不能去做。所以你看三年後我不僅沒下崗,而且承擔了手機業務收購的一切主要責任和後果,我們已經在承擔,而這就是當年我們想法不夠長期化的因果關係。

這是最近兩年我想得比較多的東西,其實都是回到特別樸素的道理,做生意的原始道理其實不會超過十條,就像炒股票永遠是低位買進高位賣出一樣。這些道理我都懂,但是真的只有受過創傷的人,對這些道理的理解才會更清晰,這個道理成為你的行為準則,所以你回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