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反應必備常識

才智咖 人氣:2.24W

高原反應其實沒有想象的那麼可怕,但是我們必須要懂得預防和應急關於高反那些事兒。以下是為大家分享的高原反應必備常識,供大家參考學習,歡迎瀏覽!

高原反應必備常識

正確應對高原反應

美麗的布達拉宮、神祕的四姑娘山、雄偉的珠穆朗瑪峰,是每個喜愛登山運動的山友嚮往的地方。在欣賞壯麗風景,突破自我極限的同時,高原反應也伴隨著每一次登山活動。據統計,在山難事故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由於高原反應引起。

隨著青藏鐵路的開通,越來越多的人可以輕鬆抵達高海拔地區,也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遭受高原反應的煎熬。對於高原反應,我們既不必談之色變,也不能輕視它帶來的危害。希望這篇文章能讓你對高原反應有個正確的認識。

高原反應,即高原病,指未經適應的人迅速進入3000米以上高原地區,由於大氣壓中氧分壓降低,機體對低氧環境耐受性降低,難以適應而造成缺氧,由此引發一系列的高原不適應症。當然,除了高原缺氧的因素之外,還有惡劣天氣如風、雨、雪、寒冷和強烈的紫外線照射等等,都可以加劇高原不適應並引發不同的高原適應不全症。

機體在適應一段時間後可以發生一系列的適應性變化,如通氣量增加,以便使組織利用氧達到或接近正常水平;加快心臟速率、加大心臟泵血能力,以使每分鐘心臟搏出血量增加,改善缺氧狀況;增加紅血球和血紅蛋白量以增加攜氧能力來保證肌體的氧氣供應等。但是,一部分人對空氣中氧分壓低比較敏感,適應能力較差,會出現一系列症狀和機能代謝變化的高原適應不全症,也稱為急性高原反應。國外將此分成急性高原反應、高原肺水腫、高原腦水腫、高原視網膜出血和慢性高山病,我國分成急、慢性高原病。對於個體來說,發病常常是混合性的難以分清,整個發病過程中,在某個階段中以一種表現比較突出。

高原反應的症狀及自我判斷

部分初次進入高原的人,在海拔3000米的高度,24小時內出現頭疼、頭暈、眼花、耳鳴、全身乏力、行走困難、難以入睡等症狀,嚴重者出現腹脹、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心慌、氣短、胸悶、面色及口脣發紫或面部水腫等症狀。出現這些症狀,應在原高度處停留休息3~5天,或立即下降數百米高度,一般就可恢復正常。

有報道說,3500米以下的發病率佔37%~51%,3600米—5000米的發病率達50%。這說明高度越高,高原反應的發病率越高。

嚴重的高原反應對人體的傷害是比較嚴重的,因此,在進入高原後,如果出現了下列症狀,應考慮已經發生高原反應:

1、頭部劇烈疼痛、心慌、氣短、胸悶、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口脣指甲紫紺。

2、意識恍惚,認知能力驟降。主要表現為計算困難,在未進入高原之前做一道簡單的加法題,記錄所用時間,在出現症狀時,重複做同樣的計算題,如果所用時間比原先延長,說明已經發生高原反應。

3、出現幻覺,感到溫暖,常常無目標地跟隨在他人後面行走。

預防措施及減輕症狀的.藥物

進入高原前嚴格體檢,嚴重貧血、高血壓、明顯心、肝、肺、腎等疾病者,不宜進入高原。肥胖者由於耗氧量較高,出現高山病的機會一般大於較瘦者。

初入高原,要減少體力活動來保護心臟,所以要嚴格掌握登山速度,一般在登山活動中不宜在一天內上升超過1000米。

在進入高原前兩天開始至進入高原後三天內,預防性地口服一些藥物可減輕高原反應症狀:

乙醯唑胺本身有利尿作用,主要用於心臟性水腫、腦水腫和消化道潰瘍。預防性服用,可減少高原反應症狀。乙醯唑胺的副反應是腎絞痛、腎結石、磺胺尿結晶、腎病綜合症、粒細胞缺乏症(磺胺過敏)。長期服用,可造成血液中鉀離子過低,需補充鉀(可吃橘子或香蕉)。肝昏迷、腎臟功能減退者不宜服用。

紅景天是許多人們寄希望於預防高原反應的藥物。其功能是清熱解毒,燥溼,用於肺熱、脈熱、瘟病,四肢腫脹。近年,我國從紅景天中分離出紅景天甙,經實驗證明有強心、鎮靜、升血壓、抗疲勞的作用。紅景天浸膏用於抗疲勞、增加體力及耐力,病後虛弱等。其究竟能否預防和治療高原反應,筆者尚未找到科學根據。

優洛芬能減輕高海拔造成的頭疼,口服50毫克,3~4次/日。硝苯地平(心痛定)擴張小動脈,可以減輕肺水腫。適量鎮靜劑、多種維生素及氨茶鹼等都可減輕症狀。

進入高原,還要注意飲食合理,多吃碳水化合物,少吃難消化的食品。特別提醒禁止飲酒。飲酒能加快心跳,給尚未習服的心臟增加負荷;飲酒能擴張全身血管,使得面板散熱增加,於是再度加快心跳,周而復始,惡性迴圈,心力衰竭和高原腦水腫的機會大大增加。

高原環境、長期缺氧等都可造成紅血球數量明顯增多,血液粘度升高。登山時出汗量過大,加上過快過深地呼吸,體內水分消耗量增加,加重血液粘稠。粘稠的血液導致血液迴圈不暢,供血供氧不足,不少人因此出現劇烈頭疼,胸悶、氣短、疲憊等症狀,嚴重時導致心力衰竭。所以,每天至少喝3~4升水來保證機體水分充足,血液稀釋後可以減輕心臟的負荷,減少高原反應症狀。水分補充合理與否,以尿量充分、尿液清澈為準,並注意電解質平衡。

高原肺水腫、腦水腫

高原反應嚴重威脅人們生命的健康,我們怎樣才能發現並及時就地進行自救互救呢?

高原肺水腫是常見的重性高原病,發病率在3%左右。一般在4000米以上發生,常在登山後3—48小時急速發病,遲者在3—10天發病。重要的誘因是寒冷、勞累、抵抗力下降造成呼吸道感染。當出現頭疼、胸悶、不同程度地咳嗽(初起乾咳,以後有痰)、呼吸困難不能平臥,重者咯粉紅色泡末樣痰,搶救者將耳朵貼近患者胸壁可聽到肺部水泡樣呼吸聲(醫學稱溼羅音)。此時病人驚恐不安、心慌、口脣面部紫紺,嚴重者血尿或逐漸神志不清。嚴重的肺水腫病情可迅速惡化,數小時內病人昏迷、死亡。

肺水腫的現場急救措施是絕對半臥位休息,兩腿下垂,立即充分吸氧,最好是含有50%~70%酒精的氧氣,流量6~8升/分;立刻口服呋塞米(速尿)40毫克/日。使用速尿可能會出現輕微噁心、腹瀉、藥疹、視力模糊、直立性眩暈、肌肉痙攣、口渴等,注意開始用量不要過大,根據情況可加至80毫克,2次/日。硝苯地平減少肺水腫。煩躁不安時,可用少量鎮靜劑。注意保暖,嚴禁大量飲水。經初步急救,病情穩定後,迅速轉移至海拔較低處。一旦呼吸、心跳驟停時,立即進行心肺復甦。

需要注意的是,在高原地區應儘量避免感冒。高原感冒時發燒溫度有假象,測體溫的溫度常會低於實際溫度1度,所以易被忽視。呼吸道感染即使很輕微,也可增加發生高原肺水腫的危險性。因此,要加強保暖預防。進入高原後,減少洗澡次數或不洗。發現感冒初起症狀,立即服用抗感冒藥。若兩天以後再服抗感冒藥,一般已無效。

反覆發作高原肺水腫的人為易感者,男性發病比女性多5倍。如果已經以前發生過肺水腫,我們建議不要再登3000米以上的高山。

高原腦水腫是另一種重性高原病,發病急,常在夜間發病;發病率低,但死亡率高。其症狀:除早期高原反應外,還有劇烈頭疼、嘔吐甚至噴射性嘔吐;逐漸神志恍惚、定向力差、個別人出現抽搐、大小便失禁,最後嗜睡至昏迷。少數人可出現視網膜出血。

以往山友按經驗來判斷是否發生腦水腫,常採用的方法是讓可疑腦水腫的人走直線,來判定其定向力差否。從科學的角度說,此法不可取!發生腦水腫的患者,腦組織已嚴重缺氧,此時讓神志恍惚的人行走,很可能立即摔倒在地昏迷。這種加重損傷的檢查方法,是要冒風險的。正確的判斷方法是讓病人半臥位,囑其按指令用手指指自己的鼻、耳朵、眼睛等,看其動作能否準確。一旦不能,說明可能發生了腦水腫。

發現腦水腫和昏迷者,要迅速、連續給含5%二氧化碳的氧氣直至清醒,清醒後仍間斷給氧。有條件的應用高滲葡萄糖、甘露醇、腎上腺皮質激素、細胞色素C等治療以減輕腦水腫,促進恢復。可酌情使用中樞神經興奮劑如鹽酸山梗菜鹼(洛貝林)等。注意水、鹽和電解質平衡以及必要的抗感染措施。病情穩定後,立即下山,急送醫院。

在缺氧的環境中,人們會利用加快、加深呼吸來改善缺氧狀況,這樣就使二氧化碳撥出量增加,導致呼吸性礆中毒。呼吸性礆中毒不僅使腦血管收縮,還可因此造成意識喪失,引發高原腦水腫。預防呼吸性礆中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報紙捲成圓錐狀,在錐尖處撕開一個直徑1—2釐米的小孔,將圓錐狀的報紙緊貼面部,使撥出的氣體再度吸回來,也就是將撥出的二氧化碳再次吸回來,改善體內的酸鹼度,糾正呼吸性礆中毒。

面對高原無須勉強

並不是每一個登上高原的人都會出現高原反應,高原反應的發生率、恢復的快慢與個體代償適應能力有關,個體差異很大,這次沒有高原反應的人也未必在下一次登上高原時就沒有反應。有一些人會每次都發生高原反應,這些人就是高原反應敏感者或高度易發者。這裡需要提醒的是,高原反應並不是可以通過反覆鍛鍊就可以克服的。所以,為了保證身體健康,建議高原反應易發者不要繼續登達這麼高的地區,在低海拔地區健身登山一樣能陶冶情操和鍛鍊身體。

TAGS: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