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景區導遊詞

才智咖 人氣:2.48W

作為一名具備豐富知識的導遊,時常會需要準備好導遊詞,導遊詞是導遊員同遊客交流思想,向遊客傳播文化知識的工具,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那要怎麼寫好導遊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重慶景區導遊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重慶景區導遊詞

重慶景區導遊詞1

北山摩崖造像,位於大足縣城之北而得名,始刻於唐末,至南宋結束,以北山佛灣為中心,遍及其四周的觀音坡、營盤坡、佛耳巖、北塔寺共五處。北山,古名龍崗山,距大足縣城龍崗鎮北1.5公里,海拔545.5米。北山摩崖造像重點保護範圍面積7.62公頃,一般保護範圍面積21.82公頃,建設控制地帶面積28.15公頃。北山佛灣摩崖造像,開鑿於公元892~1162年(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紹興)。造像崖面長約300米,高7~10米。龕窟密如蜂房,分為南、北兩段,通編為290號(1~100號為南段,101~290號為北段)。其中造像264龕窟,陰刻圖1幅,經幢8座。

北山摩崖造像近萬尊,主要為世俗祈佛出資雕刻。造像題材51種,以佛教密宗為主,約佔總數的二分之一以上。其次有三階教、淨土宗等。這些造像題材都是在當時民間極為流行的,是佛教世俗化的產物,異於中國前期石窟。北山造像以雕刻細膩、藝精技絕、精美典雅而著稱於世,展示了公元9世紀末至12世紀中頁(晚 唐、五代、兩宋)中國民間佛教信仰及石窟藝術風格的發展、變化。

公元9世紀末的晚唐造像題材有12種類型,以觀音及觀音、地藏合龕和阿彌陀佛脅侍觀音、地藏居多。造像端莊豐滿,氣質渾厚,衣紋細密,薄衣貼體,具有盛唐遺風。第5號毗沙門天王龕、第9號千手觀音龕、第10號釋迦牟尼佛龕、第51號三世佛龕、第52號阿彌陀佛龕等都是其代表作品。尤其是第245號觀無量壽佛經變相內容豐富,層次分明,刻"西方三聖"、"三品九生"、"未生怨"、"十六觀"及伎樂天人、樓臺亭閣等;人物造像539身,各種器物460餘件,儲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國石窟同類題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公元10世紀中葉的五代造像佔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國這一時期造像最多的地區,有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造像題材有18種,出現了藥師經變、陀羅尼經幢等新內容。其藝術特點是小巧玲瓏,體態多變,神情瀟灑,紋飾漸趨繁麗,呈現出由唐至宋的過渡風格。如第53號的佛、菩薩像,既有唐代雕刻的豐滿古樸,又具宋代造像的修長身軀。第273號的千手觀音及其侍者、第281號的東方藥師淨土變相等,薄衣貼體頗具唐風,儀容秀麗又似宋刻。

公元10世紀後期至12世紀中葉的宋代造像題材廣泛,多達21種,尤以觀音最為突出,被譽為"中國觀音造像的陳列館"。這一時期的作品更加貼近生活,體現了宋代的審美情趣。造像具有人物個性鮮明,體態優 美,比例勻稱,穿戴豔麗等特點。最具代表性的是建於公元1142~1146年間的第136號轉輪經藏窟。該窟造像以恬靜的面部刻劃反映其內心之寧靜,以玲瓏的衣冠顯其身份的高貴。以線造型,線面並重,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瓔珞蔽體,飄帶滿身,花簇珠串,玲瓏剔透,裝飾味濃;且多儲存完好,宛如新刻,被公認為?"中國石窟藝術皇冠上的一顆明珠"。其它如第125號數珠手觀音、第113號和第133號水月觀音、第155號孔雀明王窟、第177號泗洲大聖龕、第180號十三觀音變相窟等都是這一時期的珍品。這些造像的形象、姿態、性 格、神情以至衣褶、飾物等,皆耐人尋味;組合變化豐富,刻工精美,步步移,面面觀,出人意料的意境層出不窮。

北山摩崖造像中,現存碑碣7通。其中,刻於公元895年的《韋君靖碑》,具有補唐史的重要價值;刻於公元1163~1189年間的《趙懿簡公神道碑》,系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蔡京所書,為書法藝術之珍品;二十二章《古文孝經碑》,則被史家們稱之為"寰宇間僅此一刻"。此外,還存有題刻、詩詞17件,造像記77件。對歷史地理、宗教信仰、石窟斷代分期、歷史人物等!

重慶景區導遊詞2

北山摩崖造像位於距大足縣城龍崗鎮北1.5公里處的北山之巔。北山古名龍崗山,以其峰起嶺連似游龍,岩石參差如龍鱗而得名。北山摩崖造像主要集中於佛灣,四周還有佛耳巖、觀音坡、營盤山、多寶塔等處。

北山佛灣開鑿於公元892-1162年(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紹興)。造像崖面長約300米,高7-10米,龕窟密如蜂房,分為南、北兩段,通編290號,造像近萬尊。北山造像以雕刻細膩、精美典雅、時代特徵顯著、儲存完好而著稱於世,展示了公元9世紀末至12世紀中葉(晚唐至宋)中國民間宗教信仰及石窟藝術風格的發展、變化。

公元九世紀末的晚唐造像以觀音及觀音、地藏合龕和阿彌陀佛脅侍觀音、地藏居多。造像端莊豐滿,氣質渾厚、衣紋細密,薄衣貼體,具有盛唐遺風。尤其是245號觀無量壽佛經變相內容豐富、人物眾多、層次分明,空間感極強,充分顯示了唐代雕刻的高超技藝。而五代造像小巧玲瓏,體態多變,神情瀟灑,紋飾漸趨繁麗,呈現出由唐至宋的過渡風格。

公元十世紀後期至十二世紀中葉的宋代造像題材廣泛,多達21種,最為突出的是觀音造像,被譽為"中國觀音造像陳列館"。這一時期的作品更加貼近生活,具有人物個性鮮明,體態優美,比例勻稱,穿戴豔麗等特點,體現了宋代的審美情趣。建於公元1142-1146年(南宋紹興年間)的第136號轉輪經藏窟是北山石窟中規模最大、雕刻最精美的代表性龕窟。窟室中央屹立一鏤空的八角形轉輪經藏,正壁和左右兩壁的二十餘軀造像採用對稱佈局,井然有序,各組造像既可獨立成龕,又渾然一體。

此窟十分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文殊的開朗自信,普賢的溫柔典雅,玉印觀音的莊重剛直,日月觀音的安詳自在,白衣觀音的含蓄穩重,數珠手觀音的文靜秀美,以及獅奴的怒目、象奴的豎眉、嬉戲頑童的天真爛漫,尊尊皆具有豐富的"人性",又不失"仙風道骨"的神性。全窟雕造工藝精美絕倫,巧奪天工。刀法準確利落,以線造型,線面並重,富有中國民族特色;造像瓔珞蔽體,飄帶滿身,花簇珠串,玲瓏剔透,裝飾味極濃;且多儲存完好,宛如新刻,被公認為是"中國石窟藝術皇冠上的一顆明珠"。其他如第125號數珠手觀音、第113號和133號水月觀音、第155號孔雀明王、第177號泗洲大聖、第180號十三觀音變相等都是這一時期的珍品。

重慶景區導遊詞3

金刀峽自然風景區位於重慶直轄市北碚區華鎣山西南麓。海拔825米,距重慶市中心九十公里。是一處新進發現的保持著原始風貌的神奇峽谷。以上億年的峽谷幽壑景觀為主;以岩溶景觀為輔;兼有大量地質上稱作壺穴的碧玉串珠的深潭絕景。

金刀峽地勢雄偉,以峽著險、以林見秀、以巖稱奇、以水顯幽。金刀峽長約6。2公里,分上下兩段。上段由於喀斯特地質作用,地面切割強烈,金刀神工般形成了獨特的峽谷溝壑。石壁如削、兩山岈合,垂直高度超過百米。上有古藤倒掛、下有潺潺流水。下段由於流水侵蝕力的作用,有洞穴群生,潭潭相連,飛泉瀑布層層疊疊,石鐘乳、石筍、石柱更是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堪稱全國之最的十里峽谷棧道,讓人驚讚不已。憑棧探幽,您將感悟那蘊藏於大自然山水之間的天地靈氣。被遊客譽為“中國第一險峽”,“金刀歸來不看峽”。

傳說峽中有一把金刀,每當夜晚時分,金光閃閃照耀峽谷,金刀峽因此而得名。

元朝末年,華鎣山下有一壯士——張昆,其人勇武過人,好打抱不平,頗有俠士風範。

此人早年靠採薪伐木為生,時常出沒於華鶯山的深山老林之中。一日,張昆進山砍柴,迷失於一峽谷之中。當夜正值月圓,一輪滿月徐徐升起,柔柔的月光輕輕地瀉進峽中。張昆正陶醉於此情此景,只見峽中深處有一事物在月光映照之下發出金燦燦的光輝。張昆藝高膽大,見此異象,更是要探個究竟。走近一看,原來是一把插入峽壁岩石的金刀。張昆暗自思量:今日迷路於此,原來是同此刀有緣。遂上前拔刀,不想紋絲不動嵌在石縫中的金刀竟被輕輕抽出。張昆大喜:天賜金刀,定是將大任於我也!天明之後,張昆憑此刀披荊斬棘,終得以出峽。

自此,張昆胸懷大志,勤讀詩書,苦練武藝。時值元末,天下大亂,張昆加入一山賊組織,該組織專幹打家劫舍、殺人越貨的勾當。張昆對此深為不滿,常表露於言語之中,而山大王朱五貪圖張昆所攜金刀,正欲藉機將之除去,將金刀佔為己有,不想山大王及其心腹技不如人,反被張昆所殺,眾嘍羅便推張昆為首領。張昆帶領眾山賊從此洗心革面,劫富濟貧,在華鎣山一帶威振一方。

時值明玉珍在重慶建夏反元,夏王明玉珍久慕張昆的勇名,便授以都尉之銜將壯志未籌的張昆招入帳下。張昆智勇雙全,加之吹毛斷髮的金刀在手更是如虎添翼,在戰陣之上躍馬揚刀,所向披靡,立下赫赫戰功,很快成為夏王戰下頭號猛將,被夏王賜與別號“張金刀”。當時,夏國初立,元將阿那赤屯重兵於涪洲,對重慶虎視眈眈,夏王為改變此被動局面,便先發制人,揮師東下,決心一戰定江山。兩軍在今涪陵藺市陷入膠著狀態,僅隔一橋相持,夏國軍隊勞師遠襲,相持日久,士氣日漸低靡,情況笈笈可危,夏王明玉珍愁白了頭。一日,張昆騎馬上高坡觀察敵情,見敵軍陣營之中皆是馬已上鞍,即將發動馬隊的衝擊,蒙古鐵騎素以來去如風,驟如山丘,散如秋雨,衝擊之時勢如破竹聞名天下。張昆見此危急狀況,立刻組織了三百勇士,俱是頭頂鐵盔,身披銅甲,手持狼牙棒,伏於橋頭兩側。只見元軍鐵騎呼嘯而來三百猛士突然湧出,在橋頭處,猛揮狼牙棒力劈馬腿,只見馬腿血肉橫飛橋頭,騎兵紛紛落馬,整齊的馬陣立時大亂,在橋頭互相踐踏,擁作一團。

張昆見勢,催動大隊人馬趁機掩殺,大獲全勝。斬獲敵軍首領阿那刺,並順勢攻陷了涪洲。此戰一舉穩定了夏國疆土,張昆功勳卓著,明玉珍取“安得猛士守四方”之意,封其為“安得猛士將軍”。自此,“張金刀”——張將軍的威名名揚海內,張昆家鄉的人們為紀念張將軍就把當年張昆得寶峽谷稱作了金刀峽。

驚魂臺

進了山門,步行約五分鐘便可看到一平臺,長約5米,寬3米,站在臺上往山崖下望去,確有觸目驚魂之感,有恐高症的遊客萬不要走過去。相傳解放戰爭時期,雙槍老太婆派她隊下十餘人去解救被捕的共產黨人,結果失敗,被敵人圍追至此,彈盡糧絕,他們一行十餘人手挽手肩並肩跳下山崖,英勇救義,嚇得敵人魂飛魄散,由此得名驚魂臺。

神鷹沐浴

金刀峽上段入口處,右側峽巖雄屹突兀,如一巨大鷹嘴頭突入峽空,清澈泉水從鷹嘴灑淌而下,使峽口顯得特別蔭涼滋潤,森嚴壁壘,這就是金刀峽內第一勝景——神鷹峽。站在本道上,遠觀神鷹其鷹爪又幻化為一隻俯視清潭的小鷹頭,從它張開的嘴中流出晶瑩剔透的珠串。這一大一小兩個鷹嘴泉集於一身,使得神鷹峽更加神奇壯麗。

懸天飛瀑

位天金刀峽上峽口右側日照壁,山崖崴峨,筆直衝天。一股銀白色的飛泉傍著雄偉的山勢從天而降,瀑高約150米,寬10米左右。瀑口左面有一方形石洞,何人何時何因鑿之無從考證。據當地一百歲老翁講,曾有一遠方老道在此修煉多年,後得道成仙,在某個久雨初晴的正午,駕一道彩虹而去。並說當年白蓮教亦在此活動。

乾旱時節,飛泉如銀絲鏈串飄灑於天地之間;涼風拂過,泉水隨風飄散,五光十色,如仙女散花一般,點點滴滴甚似好看;山雨過後,山洪入峽,泉如潮湧飛演直下,瀑布猛增達十餘丈,瀑聲震聲天動地,如百鼓齊鳴,其勢如虹,十分壯觀廳特。因此瀑布隨雨旱時節變化顯著所以人們又稱它為雙面飛瀑。

崖半有一橫穿日壁的天然便道,瀑聲如雷,震耳聾;水花飛油,空翠溼人衣;隔簾遙望,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遠硯飛瀑,氣勢磅礴,使人不禁想起李白的千古絕名:“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獅頭峽

距神鷹峽不到200米就是金刀峽上段第二勝景獅頭峽。此處峽巖突峙,形成幽窄深澗,棧道下溪流時而潺潺娓唱,時而如鼓咚響,棧道隨峽崖急轉彎處右岸,一巨大岩石突入峽空獅頭下有一綠色深潭,潭水如玉翠般閃光。

此峽又蒼老的面容,猶如飽經滄桑的老人的臉,而其身上兩層光滑柔順的獅毛,又不可懷疑其獅王的身份。此峽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造就,在冥冥之中,與古埃及人工琢成的獅身人面遙相呼應。走進幹回谷,為何右有神鷹左有雄獅鎮守峽口呢?鎮守幹回谷的兩獸乃是兩神仙的坐騎,久居天庭二神仙多飲了幾杯瑤池美酒,昏昏大睡。於是兩獸便私入凡間,又為金刀峽美景所吸引,就留居此地,做了恩愛夫妻,過著男耕女織的幸福生活。不料兩神仙酒醒後發現坐騎不在身邊,便告知玉皇大帝,玉帝下旨召回天庭,兩獸不從,玉帝大恕,便派天兵前來捉拿。夫妻二人與天兵大戰千餘回合,王母為二人的深情所感動,便向玉帝求情,玉帝乃命二人永鎮幹回谷,保此地平安。

彌勒佛

位於金刀峽下段中部右側,憑棧觀佛,其袒胸露肚,笑容可掬,好象正在重複他的名言:“笑口常開、笑天下一切可笑之人,大肚難容、容天下一切難容之事。”逢陽光直射,則有一道七色彩虹橫跨佛身,此謂佛光顯現。佛經上講,若遇佛光,必有好運。

老君醉酒

經過幽深曲折、串珠般的深潭,在下段區中部有一50餘米的石龕。壁龕上小下大,上淺下深,龕底可容納百餘人。從龕頂墜落而下的一幅銀簾,散珠濺玉,飄灑空際,好似天上的,醉倒了天上的神仙,這才有神仙坐騎私下凡間,享受人間天倫的故事。

景區內為峽谷地貌,四季涼爽。

重慶景區導遊詞4

貴州省中西部城市安順,建於明代,地處滇黔要道,素有 滇之喉、黔之腹”之稱,且商業之盛,甲於全省”,自古為黔中商業重鎮,1985年國務院批准為甲類開放城市。安順歷史悠久,文化發達,交通便利,商業繁榮,是全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安順旅遊服務中心、中心、中心、旅遊商品生產基地和交通樞紐。

安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仡佬族、苗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習俗。民族民俗風情點遍佈各地,有安順市婁家莊、平壩馬場鄉爛壩村、安順蔡官等十餘個,古補原始、熱情奔放的表演使你領略到高原少數民族的生活氣息。由石瓦、石牆、石門窗構成的石頭村落比比皆是,與高原風光融為一體,充滿異域情調。民族頭飾、服飾做工精佃、色彩斑斕,蠟染、刺繡、挑等傳統工藝圖案精美,工藝獨特。民族節日豐富多彩,古風猶存。布依族的賽馬、趕表,苗族的跳、對歌等表現出特別的'民族情趣。還有被稱為戲劇活化石”的地戲,明代以來經久不衰,造型奇特的彩繪木雕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古樸粗獷的地戲表演格外精彩,在法國巴黎和西班牙馬德里登上大雅之堂,應邀到臺灣巡迴演出,受到島上同胞的讚譽。

安順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為14一16℃,夏季最高月平均氣溫26℃,冬季月平均氣溫4℃,四季適宜旅遊,是避寒避暑勝地。

安順地處西南地區地程中心位置,交通便利。貴昆鐵路貫穿全境,旅遊專列黃果樹”號每日往返於貴陽和安順之間,通過貴陽、川黔、湘黔、黔桂鐵路與省外各地相連,空中航線通往全國各主要城市。貴陽到香港直航專機開通,西南第一條高等級公路從貴陽經安順直達黃果樹,給旅遊者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條件。

安順的接待條件在不斷的建設改造中日臻完善,賓館、飯店服務設施齊全,通訊裝置先進,系統外多家賓館都具備接待旅遊團隊條件。旅遊車輛70臺,總座位有600個,車輛種類多,車況好,安全舒適。旅遊系統現有從業人員千餘人,年輕而訓練有素,生機勃勃,充滿朝氣。

安順瀑布成群,洞穴成串,真山真水,奇特壯觀,山水洞瀑渾然一體的整體美、形象美、色彩美突出地表現了安順旅遊資源的特色,濃郁的民族風情,眾多的文物古蹟給這片土地增添了無窮的生命力。國家規劃院在對貴州作了詳盡的勘測之後得出結論以安順為中心的貴州西線必將成為西南旅遊的中心”。全國旅遊八五” 規劃確定,加速貴州西線旅遊的配套建設,與雲南聯面網路,建成我國新的旅遊熱點地區。

由於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不斷加速開發建設,時時以嶄新的面貌吸引著眾多的國內外遊人。

安順,已經成為祖國大西南的黃金旅遊熱線。

重慶景區導遊詞5

萬盛黑山風景區,位於萬盛區東南邊緣的景星鄉。景區距萬盛城區20公里。景區面積約100平方公里。風景區森林覆蓋率達98%以上,自然景觀十分豐富,既有奇峰、茂林、古 樹,又有溪流、峽谷、瀑布;既有古老的地質地貌、溶洞、石林,又有罕見的珍禽異獸,動物、猴群。這裡人跡罕至,古為夜郎國夏宮,有著各種豐富的傳說,加之層巒疊峰的群山森林中時有多雨多霧的茫茫煙霧,使整個景區籠罩著一層神祕的色彩。

風景區山、林、水、瀑、洞、石、泉等構成姿態各異的自然景觀。山有著名的黑山、小尖峰、天王峰、獅子槽、令牌山等,群山逶邐,氣勢磅礴,雄偉壯觀;林有鬱鬱蔥蔥,綿延幾十公里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一望無際,波瀾壯闊,蒼翠浩翰。洞內有大佛洞、仙女洞等,洞中有洞,氣象萬千,各具特色;石則是出露年代古老的寒武系、奧陶系及志留系時期的各種石林、怪石,婀娜多姿,千姿百態,如詩如畫,其形成年代古老;泉是滿山遍野流淌的各種含有多種微量元素的泉水。黑山風景區的景觀特點可概括為"幽"、"險"、"奇"、"秀"四個字。

幽:綿延幾十平方公里的森林,遮天蔽日,古樸幽深,古樹參天,竹林密集,植被優良,樹種繁多,枝葉茂盛,四季常綠,林中常有蟬鳴、鳥唱,泉水叮咚,更添山林之幽靜。

險:集中體現在黑山數十處,懸崖高聳,峭壁對峙,"險"谷叢生的絕壁上,老鷹嘴讓人一進入景區就體會到"險關",仰視不到頂,寬僅數米,長達幾百米的一線天讓人通過後才體會到黑山懸崖峭壁風光之險。

奇:景區內奇峰怪石,比比皆是,既有巨佛誦經,黑猴迎賓,又有石筍獨立、駱駝西行,溶洞內千奇百怪,夫妻樹兩樹合一。草地石林奇彩紛呈,加之這片土地曾是植物"避難所",尚有數百種珍奇的動植物等更引人好奇。

秀:景區內山青水秀,峽谷幽深秀麗,森林中環抱草地,四周點綴石林,宛如一個大盆景,清新自然,俊美青秀。林中多種樹種混合,層林盡染;草中鮮花朵朵,色彩斑斕,林中綠油油,河水綠如藍,草地碧如玉,遠望有梯田,近視山青水秀。

在黑山羊跳巖的"楓林石壁小金鞭"處,可見到原始密林配上高達百米的兩級瀑布景觀。佇腳山腰,則可觀一片秀美、茂密的原始楓樹林。楓林中間的一寸草不生的壁高50米,寬70米左右。遊人至此面壁大吼,迴音不僅清晰、深遠、悅耳動聽,而且可延續十餘分鐘。

在神女峰主山前屹立著的一"小金鞭",看上去似被天神以巨劍從主山劈開一般,中間則形成了地道的"一線天"美景。

在黑山這昔日人跡罕至的5000餘畝密林中,至今還儲存著百年以上的原始針葉、常綠闊葉混交林,林木枝繁葉茂,大樹古木秀麗瀟灑,遮天蔽日。需二三人才能合抱的參天古樹隨處可見。林中生長著1800多種樹種和珍稀植物,有被歐美人士稱為:"中國鴿子樹"的近100株珙桐和"香料樹"的200多株香果樹,最大的一株珙桐高近30米,胸徑60釐米,樹齡達150多年,其餘的有20米左右高,40釐米胸徑。珙桐和香果樹均屬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此外還有300多種脊椎動物。有黑葉猴、金絲猴、青猴、雲豹等國家一、二級保護的動物。在蒜壩、瓦房溝一帶,可以看到相距十多米遠的絲慄樹樹枝在空中空中盤旋"握手"密不可分;相距2米多遠的"夫妻樹"──兩棵華山鬆,在長到3米左右高時,由於相互抵抗不了對方的吸引力而緊緊地擁抱,結為一體,難捨難分。高山上,山茶花數量眾多,品種較雜,分佈極廣,是>中所載名茶>產地。此外,映山紅、棕樹、方竹、金竹、紅豆木、蘭花、金銀花、石蒜、麥科等上千種花草樹木數不勝數。

由於黑山地形落差千餘米,因此,在不同的地點與季節,可以觀賞到雲海、日出、朝霞、暮靄、彩虹等萬千氣象景觀。每到大霧由山腳蒸騰昇起,迷濛的雲霧一層一層地披上大山的脊樑,給黑山增添了幾分嫵 媚、恬靜的色彩,乳白色的雲繞著山腰飄蕩,像仙女婆娑起舞,山峰在去霧中露出尖尖的峰頂若隱若現,變化萬千。置身於此,彷彿來到了人間仙境,心胸豁然開朗,使人忘卻了塵世間的種種煩惱,忘記了昨日的悲歡憂傷,忘記了身在黑山,人在一幅淋漓盡致的潑墨山水畫之中。每當傍晚日落西沉,晚霞又給黑山披上了雍容、華貴、輝煌的外衣,使這裡景色更加迷人。從頭年初冬至第二年春,在這裡還能觀賞到氣勢非凡的雪景。每當冬季來臨。沉積在山上的白雪,在陽光的照射下,便形成了一幅銀裝素裹的北國風光畫。在雪深尺餘的獅子槽,有3000餘畝冬可滑雪,夏能滑草的高山草旬,是重慶市"獨一無二"的滑雪場。

重慶景區導遊詞6

三峽是翟塘峽、巫峽、西陵峽的總稱,位於重慶市、湖北省交界處,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關,全長193公里,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峽谷,被譽為山水畫廊,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位於重慶市內的有瞿塘峽和巫峽,西陵峽屬湖北省地域。翟塘峽為長江三峽第一峽,又稱夔峽。西起奉節白帝城、東至巫山縣大溪鎮,全長8公里,以雄偉壯麗著稱。長江南岸的白鹽山與北岸的赤甲山對峙,巖壁如斧劈刀削,恰似一扇屋門,緊鎖六江。江水在峽中咆嘯奔騰,旋渦四起,山雄水急,氣勢磅礴,令人歎為觀止。

峽內有鐵鎖關、古棧道、風箱峽、粉壁牆、孟良梯、倒吊和尚、鳳凰飲泉、犀牛望月、黃金洞、七道門洞等多處景點。巫峽為長江三峽第二峽。西起巫山縣人寧河口,東至湖北省巴東縣官渡口,峽長45公里。其特徵是峽長谷深,迂迴曲折,幽深秀麗,似一條美不勝收的山水畫廊。巫峽景區由"三臺八景十二峰"組成。三臺是"楚陽臺、授書檯、斬龍臺",八景為"南陵春曉、夕陽返照、寧河晚渡、 青溪魚釣、澄潭秋月、秀峰撣剎、女觀貞石、朝雲暮雨";十二峰是"淨壇峰、集仙峰、聚鶴峰、朝雲峰、起去峰、上升峰、神女峰、翠屏峰、登龍峰、飛鳳峰、鬆巒峰、聖泉峰"。

此外,峽區還有金盔銀甲峽、鐵棺峽、孔明碑、楚蜀鴻溝等景點。西陵峽為長江三峽第三峽。得名於宜昌市南津關口的西陵山。它是三峽中最長的一個峽,東起宜昌南津關,西至秭歸香溪河口。峽谷內,兩岸怪石嶙峋,險崖峭立,猿猴難攀。灘多流急,以"險"出名,以"奇"著稱,"奇"、"險"化為西陵峽的壯美。西陵峽中有"三灘"(洩灘、青灘、崆嶺灘)、"四峽"(燈影峽、黃牛峽、牛肝馬肺峽和兵書寶劍峽)。整個峽區都是高山、峽谷、險灘、暗礁。峽中有峽、灘中有灘,大灘含小灘,自古三峽船伕世世代代在此與險灘激流相搏。"西陵峽中行節稠,灘灘都是鬼見愁。"

從重慶到宜昌的長江三峽旅遊線,是以聞名於世的三峽文化和燦爛的三國文化及精湛的名勝古蹟和雄偉壯觀的山水風光構成,主要包括沿江兩岸的涪陵周易園、白鶴梁水下石銘、豐都名山、"江上明珠"石寶寨、"文藻勝地"張飛廟、"三國遺蹟"白帝城、八陣圖、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屈原祠、三峽大壩、古黃陵廟、三遊洞、南津關等風景名勝,是集遊覽觀光、科考懷古、藝術鑑賞、文化研究、民俗採風、建築考察等為一體的國家級旅遊風景名勝區。

重慶景區導遊詞7

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大足縣境內。大足石刻始於晚唐,歷經五代而盛於兩宋,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中的憂秀代表。石窟多達76處,共有造像6萬餘軀,石刻銘文10萬餘字,總稱大足石刻。其中,尤以北山摩崖石刻和寶頂山摩崖石刻最集中。

北山,即古龍崗山,共290龕窟。著名龕窟,如心神車窟,窟正中之皤龍"心神車"尤為奇偉。其間淨寶瓶觀音、多羅、文殊、玉印觀音、如意珠觀音、普賢、日月觀音、數珠手觀音等,雕刻對稱,嚴謹有序,渾然一體。八軀菩薩像,豐腴圓潤,典雅大方,為此間石刻之精華。北宋著名書家蔡京所書《趙懿簡公神道碑》,碑高3.7米,寬1.37米,書法藝術價值較高。

寶頂山,風景幽麗,共13處石刻,以大佛灣和小佛灣規模最大。大佛灣為幽深的馬蹄形山灣,雕刻分佈在東、南、北三面,先以小佛灣為藍圖,後在此雕造。由19組佛經故事組成的大型群雕,各種雕像達15O00多軀,設計之精巧,竟無一雷同,破了"千佛一面"之說。寶頂圓覺洞,為整石開鑿,寬敞如室。洞正壁刻佛像三尊,主佛前有跪菩薩一尊,俯首合十,恭敬虔誠,左右壁為十二圓覺菩薩,跌坐蓮臺,妙麗莊嚴,姿態不一,衣服、肌肉質感真實,似薄紗突身,衣裙流暢自如。壁間刻樓臺亭閣,人物鳥獸,花草樹木,幽泉怪石,近似寫實作品,是大佛灣雕刻的精華。

大足石刻,"凡佛典所載,無不備列",在藝術上"神的人化與人的神化"達到高度統一。

重慶景區導遊詞8

女士們,先生們,來嘗一口聖水吧,這是“女媧聖水”嘗一口清澈甘甜,有一種扉人心脾的感覺。

(北洞門)在廬山仙人洞曾作過: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在這裡能真實的體現,天氣好的時候,臨危眺遠,遠山環抱,玉帶縹緲,南川市區盡收眼底,雨過天晴,雲山霧海,給人有“踏雲而去”的感覺。

(回去大廳出洞前)女士們,先生們可不要找不到出口了,別急這有一隻肥天鵝在在為我們指路呢,這就是古佛洞內有名的“天鵝指路”你們看它的頭正指向我們出去的洞口。

金佛山每年要舉辦很著名的杜鵑花會。金佛山的杜鵑花會是國內品種最為豐富,數量最多的野生杜鵑花觀賞地。有44種,30多萬株名貴喬木杜鵑。樹型高大,花冠碩大。花色豔麗華貴,勝似花中仙子。”牡丹”之嬌豔。讓你領略一片紅、黃、紫、白、奼紫嫣紅的花海世界。在賞花的同時。你還可以收穫一份以外的驚喜,因為在你身邊隨處都有你聞所未聞的一些新奇野菜:天蔥、野芹菜、牛耳韭、刺老苞、厥菜等。相信這小小的驚喜也會讓你不虛此行。這是杜鵑花會的最大亮點。並且杜鵑花會還將舉辦一些有意思的活動。遊客根據景區藥池壩公示的10—15種最常見杜鵑花的名稱和圖片,利用數碼相機、手機、攝橡機等實地尋找並拍下公示中的杜鵑花品種,憑所拍圖片和索道票在藥池壩現場輕鬆迎取方竹筍、厥菜、野生蘑菇等金佛山土特產或旅遊紀念品等十餘種精美禮品。

重慶景區導遊詞9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這裡旅遊。

罈子嶺景區是國家首批AAAA級景區,也是三峽壩區最早開發的景區,於1997年正式開始接待中外遊人,因其頂端觀景臺形似一個倒扣的罈子而得名,該景區所在地為大壩建設勘測點,海拔262.48米,是觀賞三峽工程全景的最佳位置,不僅僅能欣賞到三峽大壩的雄渾壯偉,還能觀看壁立千仞的“長江第四峽”雙向五級船閘。

罈子嶺景區是三峽工地的制高點,是觀賞三峽工程全景的最佳位置。罈子嶺因外形象一個倒扣的罈子而得名。景區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整個景區包括觀景臺、浮雕群、鋼鐵大書、億年江石模型室和綠化帶等,綜合展現了源遠流長的三峽文化,表達了人水合一、化水為利、人定勝天的鮮明主題。

罈子嶺因其山體形狀酷似四川人做泡菜的罈子倒扣在山頂上而得名,海拔262.48米,是三峽壩區15.28平方公里徵地範圍內的海拔制高點,登上罈子嶺的頂部觀景臺,可俯瞰三峽壩區的施工全貌,飽覽西陵峽黃牛巖的秀麗風光和秭歸新縣城的遠景。

相傳當年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在神牛幫助下打通夔門,推開了400裡水道,川江的百姓感恩不盡,用巨舟載24頭肥豬和一大罈美酒前來犒勞。行至三鬥坪時,卻見那神牛騰雲而去,只在那高山上留下了個影像,後被百姓稱為黃牛巖。那大禹也追蹤神牛遠行,遺留下了一尊巨石作為紀念。人們深受感動久久不肯離去,令巨舟在江中守候,天津導遊詞,結果巨舟化成一座小島--中堡島。船上的肥豬則投入江中,變做24座礁石,而那罈美酒則放在了左岸,幻化成流傳至今的罈子嶺。據說,每逢晴朗天氣,微風佛過,峰間江中,酒香醺醺,還真的令人心醉。

整個園區以高度的遞增從上至下分為三層,主要由模型展示廳、萬年江底石、大江截流石、三峽壩址基石、銀版天書及罈子嶺觀景臺等景觀,還有壯觀的噴泉、秀美的瀑布、蜿蜒的溪水、翠綠的草坪貫穿其間,放眼望去,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彷彿置身於美妙的樂園。

【潤生源浮雕群】

罈子嶺的壇體四面是一組大型銅板浮雕。正面是三個雄壯的男性攜手在水流中旋轉,形同水輪機渦殼,表現了萬物以水為生的強大力量。其上為虎,下為鳳,表達出三峽工程的地理與文化背景,因為三峽壩區在巴楚之間,古巴人尚虎,楚人崇鳳。再往兩邊,上游一側是一個現代男人和大禹的形象相疊,大禹手持鐵鏟,顯示中華民族治水的悠久傳統,現代男人手持三峽基石巖芯,象徵現代水能利用的科學觀念。他們的背景有傳說中幫助大禹治水,後來化為巫山十二峰的的十二位仙女,還有三峽大壩建設和庫區移民的場景等等。相對應的下游一側的浮雕中心人物是一個現代青年女性與一位仙女,手持花朵、果實,背景有植物、動物、魚類等,還有東方明珠、上海碼頭、外灘大樓、巴楚樂舞、大足石刻等等形象,反應了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沿江經濟發展及旅遊業等的促進作用。背面一塊浮雕中心部位是傳說中黃牛助大禹治水合力開峽的景象,峽石和流水向兩側展開,下面有縴夫、船伕、埋葬水難者的白骨塔、漂在水患中的孩童房屋等,場面十分悲壯。

【萬年江底石】

這塊江底石是二期工程修圍堰基坑時從基坑裡挖出來的,花崗岩的質地,重達20多噸,上面還有早期水電專家、地質勘探者考察壩址時鑽探機留下的一些鑽孔。"萬年江底石"是習慣上的說法,實際上它距今已經有8億年的歷史了。人們可以從它身上了解長江古老的過去,它凝聚著中國幾代人的夢想,現在夢想正在慢慢成為現實,使無數中國人不斷激勵自己、勇往直前、開拓新的未來。

【截流石】

這塊重達28噸的截流石是一種象徵性的標誌,實際上所用的截流石只是它的1/2。它的形狀很有特色,是三角四面體,因為這是三維體中穩定性最好的,拋下水後能迅速地插入水下的淤泥中,並且相互鍥合,從而很好地阻擋水流對它的衝擊。它已經成為現代水利工程的象徵物。截流石下是一個直徑20米的下陷式廣場,上面是一個八卦圖,象徵著四面八方的人支援三峽工程的建設和三峽工程建設的天時地利人和。

【三峽壩址基石】

這塊圓柱形的石頭就是三峽壩址的巖芯,是從中堡島下的岩層裡鑽出來的,因此極具紀念意義,是三峽工程的歷史見證。

【銀版天書】

一本巨大的鐵書雕塑,上面是三峽工程的有關介紹。這本書象徵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而今這本史書已經翻到三峽工程這一頁,三峽工程的興建給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後,還將創造更多、更大的奇蹟,翻開中華民族發展的新篇章。

罈子嶺是瞭解三峽文化、觀賞三峽美景、宣傳三峽工程的旅遊景區,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絕佳場所。目前,三峽罈子嶺已成為三峽工地的代名詞,江澤民、李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登臨。中外遊客遊覽三峽工地,罈子嶺是必選和首選景區。作為一處旅遊景區,罈子嶺交通便利,遊覽設施齊全,安全、衛生、通訊狀況良好,旅遊商品豐富,綜合管理完善,環境保護有力,旅遊資源品位突出。在三峽工程施工期間,年接待人數已達40至50萬人,其中外賓在10萬人以上,國家旅遊局對此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並授予國家AAAA級景區殊榮。

好,遊客朋友們,今天就為大家講解到這兒,謝謝各位的支援!

重慶景區導遊詞10

四面山位於江津市境內,距重慶市區140千米。四面山系地質學上所謂"倒置山",因山脈四面圍繞,故名。山勢南高北低,最高峰蜈蚣嶺海拔1709.4米,最低處海拔560米。佔地240平方千米。屬中亞熱帶季風溼潤氣候,年均氣溫13.7℃,降水量1522.3毫米。景區景觀以原始森林為基調,眾多溪流、湖泊、瀑布點染於蒼山綠樹之間,丹霞地貌豐富其自然色彩,目不暇接的動、植物更為 景區增添盎然生機。

四面山的瀑布最為壯觀。有大小瀑布100多處。瀑布傾瀉激盪,掀起滿天煙霧,轟然鳴響,數裡之外也能感受到其威勢。望鄉臺瀑布高152米,寬40米,居我國高瀑之首;水口寺瀑布高94米,懸掛在一個天然洞穴之下,景象奇特;鴛鴦瀑布比翼齊飛,撩人遐思。風景區內的洪海湖,湖水晶瑩清澈,靜如明鏡,蜿蜒逶迤於深山峽谷、莽莽森林之中。盪舟湖上,心曠神怡。

四面山原始綠闊葉林帶在同緯度中儲存較好,有植物1500多種,珍稀瀕危植物19種,其中刺桫欏是3.5億年前的史前殘遺植物。動物207種,其中屬國家級重點保護動物16種,省級保護動物8種。四面山不愧為我國"物種基因的寶庫"。主要景點有大窩鋪、八角尖、坪山、吊橋、花果山、水簾洞、駱駝山、象鼻嶺、猴子山、老虎嘴、倒流水、和尚山、摩天嶺等。

重慶景區導遊詞11

北山摩崖造像位於四川省大足縣城西北2公里處。北山摩崖造像,為唐末昌州刺史、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揮韋君靖開鑿於唐景福元年 (892),後經五代至南宋紹興年間,歷時 250餘年,位於大足縣城之北而得名,始刻於唐末,至南宋結束,以北山佛灣為中心,遍及其四周的觀音坡、營盤坡、佛耳巖、北塔寺共五處,為中國晚期石窟重要代表作之一,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山摩崖造像近萬尊,主要為世俗祈佛出資雕刻。造像題材51種,以佛教密宗為主,約佔總數的二分之一以上。其次有三階教、淨土宗等。這些造像題材都是在當時民間極為流行的,是佛教世俗化的產物,異於中國前期石窟。北山造像以雕刻細膩、藝精技絕、精美典雅而著稱於世,展示了公元9世紀末至12世紀中頁(晚 唐、五代、兩宋)中國民間佛教信仰及石窟藝術風格的發展、變化。

佛灣形若新月,巖高4至7米,長約500米,龕窟相連,共編了290個窟號。其中有記載北山造像由來的“韋君靖碑”,宋刻的二十二章“古文孝經碑”,蔡京書寫的“趙懿簡公神道碑”等碑碣六通;題記和造像記55則;經幢8座;陰刻“文殊師利問病圖”一幅;石刻造像共254龕窟。

佛灣分為南北兩段。南段多為晚唐、五代時期的作品;北段則多為兩宋時期的作品。晚唐時期的造像作品,端莊豐滿,氣質渾厚,線條簡樸、流暢;五代的作品,精巧玲瓏,多姿多彩;兩宋的石窟作品,人物個性鮮明,衣著華麗,民族形式已日臻成熟。136號轉輪經藏窟,造像體態端莊優美,比例勻稱,人物各具性格。高坐在威猛的青獅背上的文殊菩薩,顯得精力充沛而又略帶有自負的神情;具有東方女性美特徵的普賢菩薩,趺坐在大象的背上,溫柔慈祥、典雅嫻靜。125號窟享有“北山石刻之冠”的盛名,其“數珠手觀音”,表情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打破了人、神的界限,給人以極深的印象。

韋君靖碑在北山的佛灣,碑文記載有晚唐社會的情況、韋君靖建寨和雕像的原因等內容,是考證北山石刻的重要資料。古文孝經碑,在北山的佛灣,共有六幅。《孝經》分為古文和今文兩種。因為今文經容易見到,古文經已經失傳,故而佛灣的古文孝經碑上的文字資料就顯得更加珍貴。

多寶塔又名“北塔”,在北山的白塔寺前,建於南宋的紹興年間(1131~1162年),明清時期都曾對塔進行過修葺。塔是磚砌的八角十三級空心密簷式,高30多米,內有七層,通道置於塔心,拾級而登至塔頂,大足城鄉的景色盡收眼底。塔的內外壁嵌有宋代的雕刻一百多幅。北塔與北山的石刻有密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