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的導遊詞

才智咖 人氣:2.89W

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各地都含有各自不同的飲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持有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下是關於飲食方面的導遊詞,歡迎閱讀。

飲食的導遊詞

【溫州飲食導遊詞】

各位團友:

剛才很多朋友都問我,溫州這邊的飲食有什麼特點,其實溫州和很多的沿海城市一樣,都是以海鮮為主。那麼早在3000多年以前,溫州人對海鮮卻是沒有概念的。那時的溫州住著百越族中的一支——甌越人。在《逸周書·王會解》曾經這樣記載:“越漚(甌),翦發文身。”“甌人蟬蛇,蟬蛇順食之美”(他們把蟬蛇作為上等珍品)。書裡面還這樣寫道:“且甌文蜃(蜃是蛤屬)。”這個意思就是說:還處於氏族社會階段的甌越人剪短髮,身刺花紋,並且創造了吃蛇蛤為生的飲食風俗。一直到了漢代,農業生產有了發展,飲食有所改變。《史記·貨殖列傳》載:“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果蠃(螺)蛤,不待賈而足。”當時人們不僅會製作以魚類為原料的魚羹,而且還以“果蠃蛤”作為佐餐食品了。換句話說,溫州人開始大規模吃海鮮是在漢代開始的。

到了魏晉時期,溫州一帶多海產。南朝永嘉太守謝靈運寫了一篇《遊赤石·進帆海》的詩,詩中是這樣描述的:“揚帆採石華(這裡的石華就是龜腳),掛席拾海月(那麼海月就是窗貝)。”根據歷史記載,那時還有香螺、文蛤、鱉魚、鯽魚等水產品。晉人張華在《博物志》中說:“東南之人,食水產魚蚌螺蛤以為珍味,不覺其腥。”

到了唐代,溫州商業經濟非常的繁榮,城區有“百賈坊”,坊中有大小酒店、酒館,並盛行用海鮮做菜。唐代詩人李頎(開元十三年進士),曾這樣讚歎溫州的飲食:“欲飯蟹鰲熟,下筋鱸魚鮮。”另外,當時流行過兩種菜,一叫“銀羹”,由“潺魚”(龍頭魚)作成;一叫“玉膾蝦”,由水母作成。

宋代的時候,溫州郡開闢為通商口岸,市場繁榮,飲食業隨之興起。建炎四年至紹興元年,宋王朝在溫州設立市舶務,負責管理國外商船來往和為中外商船進出,支送酒食。為了接待國內外客商還設立賓館。在城內有“待賢驛”,“來遠驛”。在華蓋山下有“容成驛”。其餘各地還有瀛驛(樂清)和西皋驛、芳材驛、新市驛、芙蓉驛、白茗驛、溫嶺驛以及來安驛(瑞安)、前倉驛、松山驛(平陽)、浦有驛(樂清)等。溫州郡城內也設有多處酒樓,著名的有海月樓,八仙樓,這兩家是官府開辦的酒樓。還有“眾樂園”,眾樂園是私人開辦的。

明清飲食仍傳承宋代的習俗。溫州職業技術學院 旅遊管理0802班 徐健偉 當時南北各類菜餚雲集溫州,飲食行業十分興盛。據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永嘉實業表》載:城內“有酒店173家,從業人員有400餘人,資本額共二萬餘元。當年贏利達二萬餘元。”

民國時期,溫州餐飲業已有相當規模,而且菜餚檔次也大大提高,著名酒樓有義大利(後改華大利)、醒春居、鄭生記、福家園、松鶴樓、味雅、冰壺、樂園、振順等。當時各酒館推出的菜餚甚多,如玉帶海蔘、芙蓉蝤蛑、馬鈴薰魚、炸銀魚排、捶魚餛飩等具有地方風味的菜餚,頗負盛名。

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經過全市許多名廚師的努力,使甌菜體系日臻完整,各種名餚競相推出。上世紀90年代,全市篩選出甌菜250道,上報省和全國,最後有46道甌菜被選登《中國菜譜》。甌菜和杭菜、寧菜、紹菜並列,成為浙江四大菜系之一。

那麼剛才我提到了,自古以來溫州這個地方有很多的酒店,所以在溫州這個地方形成了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溫州人不喜歡在家燒飯做菜,主婦們從繁重的家務中解脫了出來。溫州職業技術學院 旅遊管理0802班 徐健偉 單身貴族、二人世界、三口之家、三代同堂;朋友聚會、生日PARTY……通通到飯店、酒店、排擋裡去。既可以品嚐到美味,又不必費心思斟酌配菜,還免去收拾“殘局”的煩惱,何樂而不為?

當然,人們如此的良性消費觀念更進一步刺激了溫州的經濟發展。正因為如此,溫州的餐飲業的興旺發達程度可想而知,各式美食應有盡有。

說了那麼久,可能有些團友煩了,說來說去怎麼還沒有說到吃的東西,那麼大家來一趟溫州也不容易,所以我也建議下大家來溫州去品嚐一下我們溫州的小吃,為溫州人民做點貢獻。

溫州的小吃非常的多,有矮人鬆糕、長人餛飩、 陡門頭燈盞糕、白蛇燒餅魚丸等,約有四五十個品種。我就選取幾個比較有名的小吃稍微簡單的介紹下。

第一個介紹的就是矮人鬆糕,有人說:矮人鬆糕就像婚姻一樣甜蜜糯軟。鬆糕看起來個頭不大,但分量十足。這個矮人鬆糕實際上就是豬油糯米白糖糕,它所選用的全是這一年的純糯米,過水磨成細粉,拌以豬臀尖肥肉丁、桂花和白糖,再炊熟切塊。現做現賣的矮人鬆糕,溫州職業技術學院 旅遊管理0802班 徐健偉 吃起來鬆軟綿糯,甜中有鹹,點綴於上面的桂花更是讓它清香無比。

據說,這“矮人鬆糕”發明自抗日戰爭後期,那時有個溫州人叫谷進芳,在城區五馬街口設攤製作鬆糕,以用料考究、製作精細出名。因為谷進芳個頭矮小,就稱他做的糕為“矮人鬆糕”。這鬆糕趁熱吃時甜蜜糯軟,待稍涼時再吃更有韌勁,而且越發的香。除了這種用白糯米制成的矮人鬆糕之外,還有一種用血糯米制成的鬆糕,也非常香甜。

還有就是長人餛飩,溫州的餛飩和其他地方的不同,有人說:長人餛飩就像婚姻一樣豐富多彩。

矮人鬆糕和長人餛飩,這一矮一長,似乎是搭配好似的,成了溫州小吃的兩員大將。與矮人鬆糕的典故類似,這長人餛飩名字的來歷,同樣與當時發明者的身高有關。據說,在上世紀的30年代,溫州一個名叫陳立標的長人在溫州城裡肩挑餛飩擔沿街叫賣,後來在漁豐橋設店。他所制的餛飩皮薄如紙,餡以鮮肉,狀如雲朵,湯清味美,為大家夥兒所讚賞,而他所做的餛飩也就被稱為了“長人餛飩”。

還有一個非常有特色的小吃叫做燈盞糕,有人說,我們這個燈盞糕像婚姻一樣脆甜爽口 。

燈盞糕。它是一種用麵粉與米粉混合的粉漿,包上餡料放在油裡炸熟的糕點。據說,清光緒年間溫州有姓陳的兄弟二人,在溫州市區東門陡門頭路亭制賣一種形似燈盞的點心,形似燈盞,獨具風味,一時名聲大振,便被稱為“燈盞糕”。

等下我們在五馬街自由活動的時候,大家可以去看一下這個燈盞糕的製作過程,那可是個功夫活:先在一個大湯勺裡鋪一層面漿,用蘿蔔絲將湯勺填滿,再蓋上一層面漿。那麵漿是恰到好處的,看起來挺稀,明擺著溢到湯勺外面卻流不下來。這樣弄完以後,就把湯勺伸到沸油底下,那聲音是最好聽的,“茲啦”一聲響,香氣就冒出來了。燈盞糕在油裡炸到一定程度之後,就要翻了。把湯勺提起來。微顫幾下,把油甩掉,再猛地一拎,燈盞糕就在半空中轉了一個身,然後穩穩地落回到勺子裡。這樣高水準製成的燈盞糕,味道自然不同凡響,外皮酥鬆脆甜,肉餡是非常爽口的。